APP下载

高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与发展机制构建研究

2013-02-02杨晓敏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6期
关键词:校本管理制度高职

杨晓敏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经贸分院 江苏 徐州 221004)

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发展,是全面落实课程改革任务,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根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课程体系一旦确立,必将顺势进入课程实施阶段。所谓课程实施就是教师将规划的课程内容、课程方案付诸实际教学行动的具体过程,也就是将“书面的课程”转化为课程情境中具体的教学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核心目标就是缩小现实与理想的差异。

高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与发展机制

能力通常是指人们表现出解决问题可能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完成某项任务或达到目标的必备条件和最重要的内在因素。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实施能力主要是通过教师教学中的条件性能力和实践性能力来体现的。其中,条件性能力包括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适应与探究课程改革的能力、认识与把握学生身心特点的能力等。实践性能力包括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德育指导能力、课外实践指导能力、就业指导能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反思性实践能力等。因此,高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过程,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业务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树立现代职业教育理念;通过课改实践,不断提高参与课程改革的能力;通过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过程。

全面提升高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必须建立和完善其相应的发展机制。所谓机制,从广义上说,泛指一个系统中,各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功能。从狭义上看,机制是反映系统内在结构及其运行机理的总称。机制是在各种有效方式、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和提炼的结果,在任何一个系统中,机制都起着基础性的、根本的作用。在理想状态下,有了良好的机制,甚至可以使一个社会系统接近于一个自适应系统,即在外部条件发生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迅速作出反应,调整原定的策略和措施,实现优化目标。高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发展机制不仅涵盖学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的管理制度,也包括教师提升教学实践能力、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等内容。

提升高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途径

(一)通过一系列活动,提升教师课程实施的条件性能力

加强理论学习,更新职教观念 主要是通过组织教师学习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使教师对职业教育的目标类型、专业类型、课程类型、教学类型有深刻的认识,并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现代职教理念。

通过组织开展“三对话”活动,提升教师课改适应能力 主要是通过专业对话、师生对话、校企对话,实现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自我反思及与企业、与学生、与同行之间的互动,进而提高教师实施课程改革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通过范式引领,推动全员课程改革,提升教师课改探究能力 主要是通过范式引领,引导教师关注课改、实施课改、探究课改。

通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示范教学,提升教师课程组织能力 主要是通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举办公开课的方式,让其他教师多听观摩课、多看示范课,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掌握教学技巧,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组织能力。

通过优秀教师评选活动,提高教师自我升华能力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优秀教师的榜样作用能够对其他教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优秀教师评选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使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增强自信心,同时,也能通过榜样的作用引导其他教师全身心地投入课程教学,不断提高自我升华的能力。

通过教师自身的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 既教书又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召力、说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教师品质层面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榜样示范作用,教师情感层面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熏陶感染作用,教师精神层面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具有激励启迪作用。高职教师应具有较好地认识学生特征并按照这些特征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不断提升人格魅力。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同样可以使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将真善美的精神品格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

(二)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提升教师课程实施的实践性能力

高职教师的实践性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德育指导能力、课外实践指导能力、就业指导能力、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反思性实践能力等。因此,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实践性能力必须做到:(1)加强课程研究,尤其是对课程类型进行研究,借以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2)加强对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充分吸收、借鉴兄弟院校的教改成果和经验,增强教师教学设计能力。(3)按照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规律,要求教师在更新自己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借助职业教育教学论和方法论等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组织能力。(4)加强自律、言传身教,不断提高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德育指导能力,使教师具有充分认识德育在职业院校的地位和作用的能力,能够认识职业院校德育的核心是职业道德,明确职业道德和岗位技能是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的两大支点;具有“人人德育、事事德育、时时德育、处处德育”的大德育观。(5)广泛开展教师反思活动,使教师通过反思,提升反思性实践能力。

(三)通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根据高职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能力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具备实际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熟悉生产管理实践,有较强的实操示范、解决疑难问题和现场指导的能力。因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够培养和提高专业课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具体措施如:(1)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为专业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创造条件。(2)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确保教师实践技能的真正提高。(3)建立有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成长的考核评价体系,积极引导专业课教师走“双师型”教师发展道路。

(四)开展校本研究,增强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

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教研活动组织能力、科研开发能力等。提高高职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校本研究这一途径,校本研究应结合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以课程为主要内容,开展专题应用研究,重点破解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增强教师教研活动组织能力,主要是教师通过参加院系两级管理机构组织开展的教研活动,沟通信息,交流经验。

(五)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教师的科研开发能力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选派专业课教师到行业、企业实践,使广大专业课教师能够了解产业实际,接受专业实践培训。专业课教师融入行业、企业,可以与企业技术人员一同合作开发项目、承接横向课题、承担科研开发等。高职院校密切联系企业,加强校企合作,能够使专业课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开发能力。

构建高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发展机制的路径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建立和完善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发展机制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的根本任务。高职课程实施能力发展机制的建立,综合了院校教师和学生等各方面管理制度的完善。我们必须首先从制度建设入手,通过完善各方面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制度的执行力,从而建立一套有利于促进高职课程实施能力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与完善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课程管理制度

高职课程教学制度是高职院校实施课程管理的主要依据和行为准则,也是建立高职课程实施能力发展机制的基础。由于高职课程教学制度涵盖了学校教学、教师和学生等多方面的管理制度,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课程教学与管理制度是构建高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发展机制的首要任务。

一是建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制度。这是建立和完善高职课程教学制度的根本出发点。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课程开发,有利于职业教育项目课程进一步实施。目前,高职院校实行项目课程教学,教师在设计和实施项目教学方案时,充分考虑了教师自身的条件和学生因素,设计了行之有效的学习环境,搭建了操作可行的技术平台,提供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资源,并组织学生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教学组织与学生的学习行动融为一体。

二是进一步规范课程设计与教材建设等课程管理制度。目前,高职院校课程管理制度的核心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如何有效进行课程设计;另一方面,是如何进行教材建设。

规范课程设计,就是要在制度上正确处理好五个方面的关系:(1)处理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关系;(2)处理好德育课程、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3)处理好学科课程、项目课程与行业课程的关系;(4)处理好必修课程、限选课程与任选课程的关系;(5)处理好显性课程、隐性课程与虚拟课程的关系。

加强教材建设,首先,要严格执行教材选用制度,德育课、文化课采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规定教材;专业课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尽可能地选用既能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又能满足职业岗位需要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其次,大力推动校本教材建设。校本教材应该是围绕“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目标,由学院(校)负责牵头,行业组织、课程专家和主讲教师共同参与、自行编写的教材。高职校本教材的建设应以院(校)内优秀教师团队为主;教材应充分体现职教新理念和课改新精神;教材内容和结构要有新突破。

高职校本教材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1)校本教材要凸显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观念,要突破传统的思路和框架,教材的选题、立意构思要新颖,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创新精神和专业技术的应用能力,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思想。(2)校本教材的内容构思要关注实际工作过程系统化与专业知识结构逻辑关系的有机融合。校本教材的信息量要大,内容要适应引入课程领域中的一些新科技、新工艺和新方法等,要有较为明显的特点和与众不同之处,但教学时要更加注重实用和简练。校本教材的使用要有利于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3)校本教材的建设应紧紧围绕学院 (校)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来进行,突出专业核心课程和技能实训课程的开发。

三是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高等职业院校应建立完整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日常教学检查和阶段性检查制度。要深入开展教学督导工作,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形成分析、评价、反馈制度,严把教学质量关;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检查性听课、抽查学生作业、分析考试试卷和成绩等方式,加强对教学环节的经常性检查;要积极开展领导听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同行互评等活动,确保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要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加强校企合作,逐步建立产教、产学结合的有效机制。

(二)建立健全有利于高职教师成长的师资管理制度

高职课程的实施主要依靠广大教师。建立健全有利于高职教师成长的师资管理制度,关键是要在不断完善体制和创新机制的同时,以教师的智能和技能为抓手,全面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教师业务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在智能方面,进一步完善学校教科研管理制度,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围绕课程改革开展教学研究,踊跃参与各级研究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同时通过示范引领,精心打造一支由院系主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参与的专兼职教学研究优秀团队,支持全体教师撰写高质量的教研、科研论文。(2)在技能方面,要落实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制度,大力贯彻实施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有关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顶岗锻炼的有关规定,实行教师深入企业顶岗锻炼常态化,各系每年安排参与社会实践锻炼的教师不低于50%。同时,学校要加强对顶岗锻炼教师的指导、管理,并将其作为职称晋升推荐的重要条件之一。(3)建立校本研究制度。开展校本研究,积极倡导 “问题”即“课题”,要求全体教师结合自身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将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研究相结合,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实验研究、行动研究相结合,重点破解课程实施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4)完善教师校本培训制度,继续加大校本培训力度。高职院校首先要将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将青年教师的培训列入全校教师培训计划,按年度制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进程表》,对每一个教师规定其职称、学历等的获取时间,使每一个教师明确自身的再学习、再培训任务,促进他们明确目标,自加压力,努力提高自身教学开发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其次,要围绕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现代教育技术等内容,采取专题讲座、典型报告、教学观摩、课堂教学实践等形式,加强对新教师的校本培训。(5)建立并实施导师制度。对于青年教师,组织他们参加“三课(即示范课、观摩课、实践课)活动”,由教学质量好、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使他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同时,在青年教师中广泛开展课件制作竞赛、基本功竞赛、说课竞赛等活动,促进他们业务水平不断提高。

(三)建立健全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学习管理制度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发掘学生的发展潜力。为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课程必须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性、兴趣与现有能力水平的差异。因此,建立和完善适应学生自主选择课程的学习管理制度势在必行。要建立健全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管理制度。

一方面,应进一步完善适应工学交替的弹性学制。工学交替是一种比较适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强调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促使学生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企业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弹性学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即可提前毕业,也可滞后毕业)、学习过程的实践性 (即可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以及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即学习课目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学习方式有校内和校外之别)。其最终目标就是构建各类教育相互沟通、衔接的“立交桥”,以满足人们对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要求。因此,首先,高职院校要制定灵活而有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选择。其次,要密切协调与各部门的关系,打通学生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的渠道。最后,要鼓励学生在有职业机会的时候,先积累部分工作经验,再回来完成学业。同时,将学生参与社会实习的成绩纳入学分范畴,鼓励学生早日参与社会实践,积累经验。

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能体现高职办学特色的学分制。学分制是用学分来反映专业中课程的地位并以此计算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江苏省是最早在职业院校推行学分制的省份,在学年学分设计、学分绩点管理和学生学籍管理等方面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实行学分制就是打破传统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赋予学生较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权,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在学分制教学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选师、选课、选学习方式。学分制的实施重点和难点在于学生的选课和课程管理。对此,我们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加强对学生选课的指导。教务部门应事先将各专业所有课程分成不同的类别,在新生入学时就把课程安排计划发给他们,以供学生了解参考。在课程安排计划中,要详细说明在学生学习期间总共设置哪些课程,以及哪些是必修课、哪些是选修课,编印专业介绍、必修课选课指南及选修课程介绍。选课指南必须包括课程名称、教学时数、所得学分、考试方式、课程内容和特点、开课时间以及学习该课程需要哪些基础课、可以为哪些课程打基础、将来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等。专业负责人每学期以开办讲座及咨询的形式指导学生选择专业及课程,并重视听取学生对课程的建议。学校要加强对学生选课原则应用的指导。选课原则具体表现在:一是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在确定学习进程时,应遵循先基础课后专业课的循序渐进原则,按照课程进程计划科学选课。二是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同一专业对必修课有统一的要求,选修课程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有更大的选课自由。三是选课应确保知识结构的完整。学生在选主修领域一定数量课程的同时,必须在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等领域选习一定数量的普通教育课程,而对某一专业方向有较大兴趣、爱好的学生,可加大对该方向相近内容课程的选课比例。四是学生自主选课应与教师指导选课相结合。(2)实行目标管理,将学分制与弹性学制有机结合起来。即以专业规定的总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标准,考试合格就可以取得学分,达到规定的总学分即可毕业;取消升、留、退等制度;凡考试不合格者可以重修,但修学的年限实行弹性控制。这样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前毕业,学习困难的学生也可以通过工学交替延缓毕业,学习的主动权和学习时间完全控制在学生手中。(3)加大学生学籍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高职学生学籍管理制度是稳定学校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为此,各高职院校应认真执行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对各个环节都按照规章制度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另外,要根据当前高职普遍呈现出专业设置多样化、学生人数逐年增多的特点,尝试推行学生学籍的二级管理,充分发挥系部的直接管理作用,提高学生学籍管理的效率,促使高职学生学籍管理进一步走向综合化、科学化。

总之,以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构建高职教师课程实施能力发展机制,对于全面提升高职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唐红妹.关于优化高校学籍管理制度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7(33).

[4]杨晓敏.高职教师专业化成长内涵、方式及有效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1(4).

[5]杨晓敏.高职院校课程管理制度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9).

猜你喜欢

校本管理制度高职
探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