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过度娱乐化的原因及危害分析
2013-02-02齐海燕
齐海燕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深圳518055)
高职学生整体素质普遍偏低,怕吃苦,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勤奋精神。 面对这样的学生的教学,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将深奥的理论用浅显的方式让学生接受, 如何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高职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很多人做了大量的研究。 如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等,试图通过有趣的项目或游戏方式来更好地让学生参与教学,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探索和改进,但在目前娱乐业充斥的社会氛围下,学校的教学似乎愈加娱乐化,教学内容有趣才会受学生欢迎。 久而久之,如果不加以规范和控制,教学过程会过度娱乐化,而学习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以娱乐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大部分的时候,学习是枯燥且需要努力坚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够从学习中体会到乐趣,这才是学习的本来面目,而过度娱乐化教学势必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泛娱乐化现象概述
娱乐化是指将娱乐性放在首位,把历史、新闻、体育等进行娱乐性的修饰,重点突出娱乐性,人为降低了严肃性和真实性。 娱乐化从形式上可分为内容娱乐化和表达娱乐化两种。 泛娱乐化最早是尼尔·波兹曼在 《娱乐至死》 中提出的,其对泛娱乐化的描述是:除了娱乐业没有其他行业。 即所有的行业都已经沾染了娱乐业的痕迹,娱乐业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娱乐业了, 它已经泛化到各行各业。有学者认为,泛娱乐化倾向是指传媒娱乐节目的媚俗化、 低俗化,是以形式上的浮华炫目、手段上的嬉戏热闹、表现上的玩耍爆料等来解构审美取向、降低文化品位、消解人文精神。 也有学者将泛娱乐化的定义概括为:泛娱乐化指的是一股以消费主义、 享乐主义为核心,以现代媒介为主要载体(电视、戏剧、网络、电影等),以内容浅薄空洞甚至不惜以粗鄙搞怪、 噱头包装、戏谑的方式,通过“戏剧化”的滥情表演, 试图放松人们的紧张神经,从而达到快感的思潮。
娱乐化发展过程中,首先是传媒业的娱乐化, 我国媒介娱乐化现象开始于20 世纪90 年代,通过大量的娱乐化元素吸引人们的眼球, 电视上娱乐节目日益增多且缺乏内涵,报纸、互联网上更是充斥着各种稀奇古怪的标题, 新闻媒介这样的泛娱乐化无异于庸俗化甚至低俗化。 其次是政治领域的娱乐化, 美国大选演变成全世界的娱乐化狂欢, 各种以政治为目的、 娱乐为手段的竞选日渐成为现代政治时尚。 再者是教育的娱乐化, 各种讲座充斥大量的娱乐元素,发展到学校课堂上,通过大量的游戏、视频、动画等娱乐手段来教学,娱乐性增强了,但学生本该有的深入思考能力却丢掉了。 除此以外,宗教、文化、经济等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存在娱乐化的倾向。 过于注重视觉,是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
过度娱乐化倾向及产生的原因
传统教学一度被认为枯燥无趣。 愉快教学、兴趣教学应运而生,教师越来越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教学一改往日的沉闷和单调,呈现出勃勃生机。 但是,我们同时也发现教学有滑入另一个极端的趋势,那就是教学的娱乐化倾向。 教学娱乐化主要体现在教学指导思想、课堂语言表达、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 现在,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在课程教学中大量应用动漫、影视作品、故事、比赛、游戏、音乐等娱乐形式, 将娱乐元素带入课堂,从而导致教师一味追求活跃课堂气氛。 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听得热闹,但因未实施有效的教学而收获不多。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整个社会的泛娱乐化 泛娱乐化问题是上个世纪90 年代以来关于“艺术商品化”问题讨论的延续,即艺术进入市场后不可避免的一个结果就是娱乐化。 而今娱乐化成了21 世纪以来的一个崭新的审美文化问题, 在当今媒体时代,娱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霸权。 很多时候纯粹是为了娱乐而娱乐,这种娱乐是一种群体性想象。 尤其需要关注的是娱乐化现象早已越出了原来的文学艺术领域,原本与娱乐泾渭分明的领域也逐渐娱乐化,如政治娱乐化、宗教娱乐化、教育娱乐化、学术娱乐化等。 身处这样社会泛娱乐化大环境中, 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不成熟,极容易受到诱惑。
现有的教学评价方法 对于教学效果的评价是高校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管理制度,各高校在评价方式、 方法上会有一些差异,但大体都有学生对教师教学打分一项。 类比其他服务,教学同样属于服务行业, 教师是教学的提供者,学生是“顾客”,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分可了解“顾客”满意度。 姑且不管这种评价方式是否合理,教学是否可以与商业服务同等看待。 但这样的评价方式势必会使教师在教学中会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一些庸俗的故事、大量的视频资料去迎合学生娱乐的需要,从而使教学过度娱乐化。
学生学习现状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普遍不高,有些学生以应付考试为学习目的, 学习态度不积极。 稍微有点理论性和有点难度的课程内容,学生就会表现出听不进去、听不懂。 教师费了很多口舌,而学生一点都听不进去。 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首先考虑是不是教学方法不对, 于是想方设法改进教学方法,加入很多娱乐元素,久而久之使教育过度娱乐化。
注重科研的评价体系 高校的评价体系大多是科研导向,高职院校科研工作量也有严格要求。 因此,教师为完成科研项目、职称晋升等,会占用很多时间用于教学研究, 教学准备的时间就会减少,上课时借助故事、 电子演示文稿、视频资料等显示一些有趣的内容,可以博得学生一时的欢心,并在某种程度上掩饰课前准备的不足。
过度娱乐化教学的危害
扭曲教育目的 不可否认,在教学中掺入娱乐化元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好的一面,如果视为洪水猛兽,全盘否定,断然制止当然是不正确的。 但如果任其自由发展,泛滥成灾,将会使教育过度娱乐化。 过度娱乐化的教学虽然过程热闹,学生有兴趣、觉得好玩,但教育的目的不是效果优化。 学生是否真的学到了知识和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以后在工作中是否真正有用,或是找到了学习乐趣,学习能力有所提升等,才是教育本来关注的目的。
误导学生 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 尤其是对学习本来就厌烦的学生, 教学课堂气氛热烈、好玩,当然会受学生欢迎,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绝对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毕竟学生的认识有限,教师应站在更高层次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如果让学生以为学习总是这样的轻松,无须费力,就会对学生产生误导。
学生对有难度的课程没有耐心 课程娱乐化教学方式本身对于吸引学生的兴趣有一定的作用, 很多课程可以采用一些娱乐方式开展教学,求得更好的效果,但大部分的课程需要学生动脑筋思考, 需要下些工夫努力学习才能掌握知识。 如果所有课程都采用娱乐化教学方式, 学生完全失去了认认真真学习的耐心, 这种倾向就值得警惕。
结语
在社会大环境下,高职教育面临着娱乐化的倾向,娱乐化教学的初衷是在课堂上适度引入活泼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本身是非常好的教学方式探索。 但过度娱乐化会使教育失去本来的意义, 无原则地迁就学生,追求好玩、有趣,最终会误导学生。 因此,学校要不断加强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对于学生,要让他们懂得怎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才是真正有用的, 而不要一味去追求娱乐效应。 对于教师,要不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引导教师树立职业责任感。 同时,应制定更加完善的评估机制,激励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教学,抵制过度娱乐化的教学。
[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李卫朝,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娱乐化倾向[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14(4).
[3]方亚琴,大众文化的嬗变:从娱乐到过度娱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10).
[4]梁健,李淼,论社会娱乐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内江科技,2010(4).
[5]周齐.当代娱乐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6]郑根成.传媒娱乐化的伦理反思[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7]丛建安.狂欢背后的焦虑:媒介娱乐化研究综述[J].东南传播,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