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护理干预
2013-02-02党灵
党灵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供血减少或中断引起的心肌供血不足而导致的心肌坏死。临床主要表现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标志物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等症状[1]。常可并发乳头肌功能失调、心律失常、心衰、急性肺水肿、肺动脉栓塞、心室壁瘤等。我科对2009年2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43例AMI溶栓治疗患者采取护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43例患者中,男19例,女24例,男女之比1∶1.26,年龄40~68岁,平均53.7岁,ECG示ST段明显抬高、弓背向上、急性广泛前壁梗死19例,急性下壁梗死13例,后壁梗死11例,血压在21.5~13.3kpa/14.1~9.5kpa,本组患者经溶栓治疗后病情均好转出院。
2 适用症
患者发作后12 h内、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均应进行溶栓治疗;如果患者发病时间超过12 h,临床症状仍有胸痛进行性加重而且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者,也应考虑溶栓治疗;患者发病12 h内,有2个及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有心肌梗死及左束支传导阻滞病史,年龄<75岁者;如患者年龄>75岁,综合评估溶栓治疗价值[2],考虑利弊后仍应进行溶栓治疗。
3 溶栓治疗方法
积极的治疗措施是早期使用溶栓药物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3],给患者常规使用硝酸甘油、肝素的基础上,应用第一代纤溶药物尿激酶150~200万U,溶于100 ml生理盐水内,30 min内快速滴完,溶栓治疗前口服阿司匹林0.3 g,以后口服0.3 g/d,3 d后改为50 mg,长期服用,溶栓治疗后每两个小时测一次凝血时间,待恢复正常值的1~2倍时,静脉注射肝素 1000U/h,使用 7 d。
4 护理体会
4.1 一般护理 观察患者心率、血压、心电监护、神志是否清醒、呼吸是否平稳、准确记录患者出入水量,患者有心律失常、休克、神志不清者可延长心电监护时间。
4.2 绝对卧床休息,给予高流量吸氧。饮食以低脂、低胆固醇、低盐、高维生素、优质蛋白质饮食、宜少食多餐,饮食不宜过饱。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体内能量的消耗。
4.3 减少不良刺激[4]为患者提供一个安静的休息环境,保持室内环境温度及湿度适宜,减少亲友探视,避免对患者不利因素的刺激,使患者心情平静。
4.4 询问患者是否有脑血管病病史、活动性出血、外伤、重症高血压、近期大手术等溶栓禁忌证。检查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血清心肌酶谱等。
4.5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正确应用溶栓药物,观察有无以下不良反应:寒战、发热、皮疹等;收缩压<90 mmHg;皮肤出血、黏膜出血、血尿、便血、咯血、颅脑出血等。患者出现以上症状时立即告诉医生并采取紧急措施。
4.6 注意监测心电监护情况,做好12导联心电图记录,尤其重点观察记录ST段变化情况。
4.7 及时掌握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向患者解释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出血、低血压、心律失常,血栓形成等不良反应,使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同时应用缓解疼痛药物。
4.8 溶栓治疗效果观察护理溶栓药物治疗后的效果观察主要靠临床表现、ECG变化、血清心肌酶等化验指标结果来判断是否有效,判断溶栓成功指标如下。
4.8.1 胸痛在2 h内迅速消失。
4.8.2 心电图显示抬高的ST段在溶栓后2 h内下降>50%。
4.8.3 心肌酶谱高峰提前,出现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5 预防并发症
5.1 心肌大面积梗塞,心输出量减少,使用血管扩张药等可致低血压,因此应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治疗结束后4 h内每30 min测量一次血压,稳定后改为1 h一次,如血压比溶栓前明显降低,应给与补充液体,使用多巴胺等,注意如为内出血引起的低血压,应立即停用溶栓药物及抗凝药物。
5.2 密切观察有无出血情况,如皮肤黏膜,呕吐物、小便、大便、痰液等有无出血;如患者头痛,呈喷射状呕吐,精神不佳,神志异常,指端发绀,烦躁、血压下降等颅内出血症状;注意保护好血管,减少穿刺次数,防止穿刺部位出血。
心肌梗死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加强院前急救措施,缩短患者就诊、检查、转运时间等,尽早采取溶栓治疗,使心肌再灌注,是抢救是否成功的关键。静脉溶栓治疗使用方便,疗效肯定,做好溶栓患者的护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
[1]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54.
[2] 陈建华.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静脉溶栓的思考.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10(13):2556.
[3] 田凤华,素秀英,高俊红,等.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前护理的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121.
[4] 方毅贞,蔡立慧,黄芳梅.心肌梗死并发室速8例的抢救及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11(16):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