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食道炎病因及治疗临床分析
2013-02-02王允野王菲
王允野 王菲
真菌性食管炎是指食管感染真菌所致的炎症,以条件致病菌酵母菌,尤其白色念珠菌为主。酵母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人体正常菌群,各种原因导致免疫低下,包括长期滥用抗生素、糖尿病、肿瘤晚期应用化疗药物、免疫抑制剂、反流性食管炎等人群易出现真菌感染。真菌性食道炎发病逐年增加。本文收集吉林医药学院附属四六五医院真菌性食道炎病例62例,确诊后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经内镜检查及病理确诊62例真菌性食管炎进行临床分析。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23~77岁,平均47.6岁。62例患者中,相关发病因素有:糖尿病12例、因慢性支气管炎等感染原因长期应用抗生素18例、恶性肿瘤6例、化疗治疗3例、长期应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史7例、肝硬化8例、尿毒症2例,艾滋病1例,合并消化性溃疡或糜烂性胃炎26例,反流性食管炎21例。临床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胸骨后疼痛12例,烧心,反酸16例,吞咽困难、异物感6例,无明显食管不适症状27例。
62例患者分为三组治疗两周,一组采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二组采用氟康唑、铝镁加混悬液治疗,三组采用康复新液、铝镁加混悬液治疗。三组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症状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均经OLYMPUS GIF-H260型电子胃镜检查,食管不同部位发现白色豆腐渣样物或奶酪样物,不易用水冲掉,并经病理活检或涂片找到真菌,菌丝和(或)孢子,诊断真菌性食管炎。并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
62例患者分为三组,首先去除诱因,根据病情停用或规范使用抗生素、激素等药物,控制血糖,积极治疗原发病,第一组24例,应用氟康唑0.1 g,2次/d口服;第二组29例,应用氟康唑0.2 g,2次/d口服,铝镁加混悬液15 ml,3次/d;第三组 9 例,康复新液50 ml,3 次/d,铝镁加混悬液15 ml,3/d。治疗疗程1~2周,2周至1个月复查胃镜观察疗效。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62例患者上述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62例患者1~2月内胃镜复查(7例患者由于各种原因未能行胃镜复查),其中45例完全治愈,食管黏膜糜烂及白色附着物基本消失,黏膜真菌涂片(-),9例食管黏膜稍充血水肿,无白色附着物。2例仍由少量白色附着物,但细胞刷涂拭物未见真菌孢子和菌丝。第一组治愈率81.8%(18/22);第二组治愈率88%(22/25);第三组治愈率62.5%(5/8)。见表1。
3 讨论
随着内镜、病理诊断水平的提高,真菌性食管炎的诊断率越来越高。尤其是长期应用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药、抗肿瘤药物以及器官移植和慢性衰竭患者日益增多,食管真菌感染屡有报告,特别是艾滋病、食管癌合并真菌性食管炎较常见。
白色念珠菌为人体正常菌群,通常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食道、肠道及阴道,以消化道带菌率最高[1]。白色念珠菌为条件致病菌,当其在某种因素作用下与宿主之间生态平衡紊乱时,则成为致病菌[2]。受累食道黏膜有点状、簇状、斑片状或弥漫分布的白色颗粒状或粉末状的伪膜覆盖。伪膜中含有纤维蛋白、坏死组织的碎屑和念珠菌的菌丝体,伪膜剥脱后则呈现出黏膜充血水肿或糜烂或局限性表浅溃疡,这是引起临床症状的病理基础。
常见的因素有长期广谱抗生素,近些年,人们对于抗生素的应用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抗生素的滥用问题,最终会造成人类将面临无药可用。长期滥用抗生素导致机体菌群失调,可促使霉菌过度生长,增加了感染霉菌的危险性[3]。霉菌性食管炎多为综合因素致病,有资料表明[4],霉菌性食管炎患者CD3、CD4及CD4/CD8比值与正常人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免疫功能低下易导致念株菌的生长。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吞噬细胞功能减弱,淋巴细胞功能受损,使免疫功能低下,抗原抗体反应降低而诱发真菌感染,极少患者诱因不清,为无诱因的真菌性食管炎。本组资料显示25(40.3%)例有使用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史,6例恶性肿瘤病史,其中3例为食管癌,考虑与抗生素滥用及恶性肿瘤发病率增高有关,使之成为引起食管真菌感染的主要病因。反流性食管炎及食管癌可以同时合并真菌性食管炎。本组资料21例患者合并有反流性食管炎,其中6例患者无其他病因,考虑与食管反流有关。反流性食管炎由于食管动力障碍,胃酸或胆汁反流,破坏食管黏膜屏障,而且食管淤积也使真菌易于感染[5]。本组发现有3例食管癌患者(4.84%),真菌性食管炎与食管癌可同时存在,且二者相互作用,互为病因,可能在食管癌的基础上发生真菌性食管炎,也可能为在真菌性食管炎的基础上发生食管癌。食管癌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免疫力低下、慢性炎症长期刺激导致食道上皮增生,增生上皮对致癌物敏感性增加,同时真菌毒素刺激,这些因素导致上皮变异,从而发生癌变[5]。糖皮质激素能从几方面促进真菌感染加重:抑制脂肪和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增加肝糖元、肌糖原含量,并促进糖原异生;拮抗胰岛素作用,而且高血糖能导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综合征等。糖皮质激素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蛋白质合成,导致负氮平衡,机体皮肤黏膜代谢不良,屏障作用下降,同时抑制免疫过程的许多环节,致机体抗感染能力减弱,引起真菌性食管炎的发生。由于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低下,特别是血糖控制不良者,感染不易控制,易发生真菌感染。艾滋病患者因整个机体免疫功能缺陷,极易诱发感染,特别是条件致病菌的感染,从而促使真菌性食管炎的发生。
本组资料中有8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患者不但存在全身免疫功能紊乱,而且肝脏本身可能出现免疫功能异常,肝硬化肝内巨噬细胞增加,活性下降,Petermann等[6]在肝硬化动物模型上,用胶态碳清除率测定枯普弗细胞的吞噬活性,由于肝再生,整个硬化肝的胶态炭摄取率并无明显变化,但肝脏枯普弗细胞吞噬活性下降。考虑肝硬化患者出现真菌性食道炎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尤其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合并有多种并发症,如白细胞减少、肿瘤、糖尿病、感染、反复应用抗生素等因素,均易出现真菌感染,治疗上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去除诱因,定期复查胃镜。
食管真菌的医源性感染在临床上并不罕见,广谱抗生素、H2受体拮抗药、质子泵抑制剂均可破坏人体正常菌群间的生物平衡,导致真菌的过度增生及上皮感染。近年来随着Hp被WHO列为Ⅰ类致癌物,以及对其进一步的认识与宣传,人们对Hp的重视与恐慌,且抗Hp治疗方案又不断出现与更新,临床医师积极给予抗生素干预治疗,在许多人心理上出现有菌必杀,无菌式预防的错误观念,这样就引发了一个滥用抗生素导致可能继发霉菌感染的严峻问题[4]。尤其目前Hp检测水平提高,Hp感染率高,尤其是胃炎、溃疡患者,合并有Hp感染均需抗Hp治疗。不根除Hp不能彻底治愈溃疡等疾病。然而抗Hp的治疗上还是存在过量、重复、超期应用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诱发真菌感染。人皮质类固醇激素以及其他免疫抑制药可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导致食管和内脏的真菌感染。此外,硬皮病、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癌也可因食管淤滞导致真菌的移生和感染。因此正确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是预防真菌性食管炎最有效的方法。
本组资料显示,对真菌性食道炎,治疗效果最佳的是氟康唑合并应用铝镁加混悬液,其次是氟康唑组。氟康唑是一种广谱抗真菌药物,具有安全、低毒、耐受性好等特点。口服或静脉给药对各种真菌感染均有效,且不良反应小[7]。由于食管解剖的特殊性及食管本身的蠕动,口服药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较短,药物服下后很快经食管到胃内,药物与在食管作用时间短,影响杀菌效果。硫糖铝、铝镁加混悬液等胃黏膜保护药物,易于粘附于食管黏膜上,可附着于伪膜和糜烂形成的粗糙面,形成一层保护膜,使之不利于霉菌生长,有利于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黏膜修复。同时黏膜保护剂可作为氟康唑的载体,使药物粘附于食管黏膜上,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提高抗菌作用。患者平卧位缓慢吞咽,可延长药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使药物作用时间更充分,治疗效果更显著。近年有人提出康复新液合并铝镁加混悬液治疗食道炎,本文也选出9个病例作为对照组,治疗2周,患者症状有所好转,其中8例再次复查胃镜,5例完全治愈,3例好转,康复新液作为一种治疗真菌性食道炎的新药,值得关注,尤其是体质弱,肾功不全的人,应用康复新液可减少氟康唑的不良反应。
[1]UNDE WOOD J A,WILLIAMS J W,KEATE R F.Clinical findings and risk factors forCandida esophagitis inoutpatients.Dis E-sophagus,2003,16(2):66-69.
[2]朱伟青,苏慧,陈芝兰,等.真菌性食管炎10年发病情况分析.当代医学,2008,14(5):72-73.
[3]栗方,曹彬,杜小玲,等.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2):1771-1773.
[4]王晓虎,王慧芳,陈滋华,等.霉菌性食管炎与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临床内科杂志,2008,25(3):206.
[5]董丽丽,柯美云,杨爱民.24例霉菌性食管炎的临床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3,20(4):273-274.
[6]Petermann H,Heymann S,Vogl S,et al.Phagocytic functionand metabolite production in thioacetamide-induced liver cirrhosis:a comparative study in perfused livers and cultured Kupffer cells.J Heptal,1996,24(4):468-477.
[7]冯旭,王友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念球菌性食管炎47例.临床荟萃杂志,2006,20(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