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例剖宫产术中双侧卵巢多囊改变临床探讨
2013-02-02娄雪玲王巧红
娄雪玲 王巧红
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许多隐匿的卵巢肿瘤在手术过程中被发现,其中部分为多发性卵泡膜黄素囊肿。卵泡膜黄素囊肿临床上又称为卵巢黄素囊肿,是由于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刺激卵巢卵泡内膜细胞发生黄素化而形成[1],多见于葡萄胎、绒毛膜癌、糖尿病合并妊娠、妊高征等HCG水平相对较患者,也可发生于正常妊娠[2]。妊娠合并卵泡膜黄素囊肿有时难与卵巢肿瘤相鉴别,引起不必要的手术。现对我院近年来剖宫产术中发现的55例卵巢多囊改变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03月至2012年11月间于剖宫产术中发现的55例双侧卵巢多囊增大患者,年龄22~38岁,孕周35+1~41+2周,其中初产妇41例,经产妇14例,所有病例术前均无明显不适症状,无激素替代治疗和辅助生育史。破宫产手术原因:包括头盆不称、臀位、胎儿宫内窘迫、疤痕子宫、产程延长、前置胎盘、妊娠合并症和社会因素等。
1.2 B超检查情况 本组55例患者中有5为急诊手术,其余50例孕妇均常规行产前B超检查,9例B超发现双侧卵巢增大,呈多囊样改变。
1.3 手术情况 本组55例患者中,除外9例术前B超发现双侧卵巢增大外,其余46例均在破宫产手术子宫缝合完毕,探察附件时发现。术中见患者双侧卵巢呈均匀增大、左右对称,卵圆形,直径5~8 cm,表面满布非赘生性透亮囊状突起、凹凸不平,与周围组织无粘连。22例术中行卵巢楔形切除及成形术,保持最大径线≤5 cm;8例行囊肿穿刺放液术;其余25例患者未对囊肿做任何处理。30例处理囊肿者均取少许囊壁组织活检。手术时间较一般剖宫产延长30 min左右。
2 结果
2.1 术后情况 本组中有22例患者行楔形切除及成形术,术后1~3 d时有5例患者诉下腹部疼痛,查体有压痛和反跳痛,血常规正常,2~3 d后自行缓解。患者术后恢复均良好,与一般术后产妇无差别。
2.2 术后病理 22例楔形切除者和8例囊肿穿刺放液者病理检查结果均证实为“卵巢黄素囊肿”。楔形切除术中有2例合并成熟性畸胎瘤。
2.3 随访 在术后42 d、3个月和6个月时进行随访,观察卵巢恢复情况。30例囊肿处理组组中有16例在产后42 d卵巢恢复正常大小;25例未处理者产后42 d时有12例卵巢恢复正常大小,失访4例。两组均在3个月和6个月后恢复正常大小。全部病例月经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妊娠合并卵巢囊肿的病理类型多样,其中成熟性畸胎瘤最多[3]。关于成熟性畸胎瘤的恶性变率也存在争议,但临床上妊娠合并卵巢恶性肿瘤的病例较少。妊娠期胎盘分泌大量雌孕激素,孕妇体内FSH和LH的水平迅速增高,同时滋养细胞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增高,刺激卵巢中的初始卵泡大量发育,所以妊娠期妇女多发性卵泡囊肿高发[4]。妊娠终止后异常卵巢囊肿可自行恢复正常。
本研究中30例行病理诊检查的均证实为卵泡囊肿。从术后的随访可以看出,在剖宫产术中是否对卵巢黄素囊肿进行处理对预后并无影响,当终止妊娠后,产妇体内激素水平降至正常水平,卵巢功能和外形以逐渐恢复正常;对于术中处理治疗则明显延长了手术时间,同时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本组术中行卵巢楔形切除及成形术者,部分患者术后出现侧下腹压痛和反跳痛,可能是由于手术操作中有少量卵泡液进入腹腔,从而出现与卵泡破裂相似的的症状与体征。这也增加了患者腹腔内脏器粘连的发生几率。当然,手术治疗可以为临床确诊提供确切依据,还能发现一些其他病变。楔形切除术中有2例合并成熟性畸胎瘤,在术后随访中,卵巢的恢复并未受到影响。
本组55例中术前50例常规进行产科B超检查,仅有9例发现发现双侧卵巢增大,呈多囊样改变的诊断。多发性卵泡囊肿在超声图象中有显著的特点,为何术前B超检出率低[5],可能由于B超检查时医师把注意力都放在对胎儿及附属物的观察上了,而忽略了对附件区的扫查。在手术直视下,多发性卵泡囊肿也有其特殊的性状,如:双侧发病、卵巢表面凹凸不平,肿大囊泡大小接近、囊液清凉透亮、囊肿上皮光滑与周围无粘连等。术前如果进行详细的产前B超检查,可以发现本病特殊的影像学改变,术中对本病变进行鉴别诊断并不难,可以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创伤。不过也有的卵泡囊肿可以长大到10 cm以上或怀疑合并恶性病变者也需要进行必要的手术治疗和病理检查。
[1] 周玮.剖宫产术中发现卵巢多发性卵泡囊肿33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8):619-620.
[2] 费志医.剖宫产术中发现卵巢多发性卵泡囊肿58例临床分析.吉林医学,2010,31(21):3432-3433.
[3] 朱兰,郎景和.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处理.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0(15):605-607.
[4] 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978.
[5] 刘菏一.多普勒超声诊断卵泡囊肿及动态观察其演变过程.天津医药,2000,28(3):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