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传播学角度看数字教育的潜力
2013-02-01杨继林谢小琴
杨继林 谢小琴
摘 要 通过文献查阅发现,数字化时代下出现“数字教育”这个新名词,然而人们至今未形成对它的统一认识,也尚未具体探讨过它的发展潜力。在分析“数字教育”缘起背景环境及给出“数字教育”的内涵之后,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数字教育”的发展潜力。
关键词 数字教育;教育传播; 教学媒体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30-03
Analyse Potential of Digital Education in Viewpoint of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Yang Jilin, Xie Xiaoqin
Abstract The literature review found that under this new term digital education in the digital age,digital education is still not formed a unified understanding, not yet specifically explored its potential for development. After the analysis of the Origin of the digital education background environment and given the connotation of digital educ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we will analyze the pot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ducation.
Key words digital education; education communication; teaching media
英国19世纪著名诗人雪莱写过一句悖论式的警句:“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急切多变的时代,人类要学会变化着看世界,去适应世界,去改造世界。否则,将会错失与时俱进的良机。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过一句有些拉风的话:“今天你如果不生活在未来,那么,明天你将生活在过去。”如今已进入一个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时代[1]。数字化时代下要求学习者去适应数字化的学习方式,能通过网络和计算机设备与教师进行随时随地的学习互动,及时有效地习得科学文化知识。在数字化时代下,同样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刷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革新自身管理与课堂教学方式,挖掘新时代下“数字教育”的潜力,以推动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
1 “数字教育”缘起与内涵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顺应世界潮流,教育要与国际接轨,国家提出教育要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政策,即中国的教育不再是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来衡量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情形下,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正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就是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不仅仅在课堂教室里,现在可以移动到互联网平台上,甚至在移动终端设备上来进行。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引起很大的触动,对这一新时期下的教育模式给出一个“数字教育”的名称。然而,大部分人还不清楚“数字教育”的内涵有哪些,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它。就像有些人因为数字代表的是考试分数,就错误地认为“数字教育”就是“应试教育”的代名词;也有些人因为“数字”与“素质”谐音,就错误地认为“数字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代名词。这些凭主观意识来的认识完全误解了“数字教育”的内涵。笔者通过分析文献,阐述“数字教育”的内涵。
1)定义。“数字教育”是国家极力打造的“均衡教育、平安教育、数字教育、内涵教育、幸福教育”五个教育之一,它拥有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通过网络联通着教师与学生间知识的传播。
2)特征。数字化时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核心资源是技术和智力资本,数字化时代充分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生产力,以知识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也对学习者把握适应变化与创新这一生命线及学会学习并不断对环境的挑战做出创新性应答提出了要求;更对教师与学习者提出协作这一时代的主要生存与发展方式。“数字教育”这一名称目前大多在商业界流行,一批商家看到了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就在网上开设了很多网校,这些网校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者通过终端设备登入平台,支付学费获取权限,即可享受“数字教育”的魅力。
3)模式。“数字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突破时空限制的教育。在推进国家信息化进程的过程中,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等都是“数字化教育”的具体模式。三种模式都是以丰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如国家基础教育资源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CNKI、超星电子图书等)为依托,通过网络实现远距离的实时与非实时的教与学活动。
2 从教育传播学角度分析“数字教育”的潜力
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对教育传播的要求不仅限于课堂内的辅助性教学,也不止于办开放大学普及大专教育,而是社会建设、国家发展的每一方面,都需要教育传播来帮助[2]。教育传播是教育信息的传递活动,是运用各种教育媒体,以求得最优化效果的信息传播。安德逊博士认为:“教育传播学是以这样的假设为基础的,即传播过程每一部分都可以进行研究,信息的形式和内容都应该进行分析,以便不断改进数据的传播,最重要、唯一的目标是促使特定的受教育者在特定的情景中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和同伴的帮助下建构自己知识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双向的,教学双方同是主动者和反应者,并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构成了这一过程中的四个主要要素。下面将从这个四个要素来分析“数字教育”的潜力。
2.1 基于教师的视角分析“数字教育”的潜力
1)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能力都在不断提升。随着国家不断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各种类型的国家级教师培训与省、市级教师培训项目进展得有条不紊,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目前中东部地区的城乡教师都已具备基本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能力,西部地区正处于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学习阶段。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教师正在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会有意识地运用网络平台来解决一些教学问题。
2)教师可以获得更多的受众。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的受众仅仅是一个班的学生,年龄结构单一。当今“数字化教育”时代,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上传自己的教学实录或者直接在网络上做现场直播教学。这时教师的受众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年龄结构复杂的个体或群体学习者。与传统的很小范围的教师课堂教学相比,教师更愿意进行网络形式的教学活动。
【案例】(此事例由Nick De Santis报道,转引自e起来网站:http://eqilai.com)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教授塞巴斯蒂安·特伦(Sebastian Thrun)为了扩大自己课程的受众,宣布放弃斯坦福大学的终身教职(仅保留非终身研究职位),加入一个开发在线课堂的创业公司Udacity。特伦教授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数字生活设计”(Digital-Life-Design)大会上解释了自己离开斯坦福的原因。他介绍说,当他在斯坦福讲授一门人工智能的课程时,他的课程录像被放到网上,虽然录像效果不佳,但吸引了超过1600名学生观看,而来现场上课的学生则从200人减少到了30人。特伦教授的课程在网络上流行起来后,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生,这让他意识到如果用更先进的页面互动工具来设计自己的课程,将可以创造出模拟的一对一辅导环境,让课程传播更有效果。
特伦教授认为,自从大学诞生以来,演讲授课就作为最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流传下来。但之后世界经历了工业革命,产生了大众媒介,发明了各种新技术,但授课方式却没有任何变革,相比于时代的进步,教学实践的进化实在是太缓慢了。受此触动,特伦教授认为自己无法继续在传统的教职上继续待下去,因此决定离开斯坦福大学。
Udacity公司第一批上线的课程包括一门7周的名为“如何建立搜索引擎”的课程,由弗吉尼亚大学计算机科学助理教授戴维·埃文斯(David Evans)和一位Udacity的搭档讲授。特伦教授介绍说,这门课程是为没有编程经验的学生设计,预计将会吸引超过500 000名学生。“斯坦福的经历让我见识了‘数字教育的潜力,我现在就像手握两片药丸,既可以吃下蓝色的药丸,回到课堂继续向我的20个学生讲课,也可以吃下红色的药丸,把课堂搬到网络上面向全世界的学生。我选择了红色的,并且感觉很美妙。”特伦教授说道。
2.2 基于学生的视角分析“数字教育”的潜力
一直以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把教师和学生局限于教室这个很小的室内,师生间的教与学活动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不能随时随地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数字化教育”时代,学习者可以通过各种高新的计算机与手机终端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丰富的网络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探究、自主、协作学习。在教育领域,学习者存在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表现与学习过程都不尽相同。例如,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希望的只是资源性的辅助支援,想要在短时间内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中小学生自学能力还不成熟,他们需要系统性的课程支援,透彻易懂的图、文、声、像的教材学习。从传播的手段来讲,网络将为学习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水平学习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学习资源。
2.3 基于教学媒体的视角分析“数字教育”的潜力
从媒体角度来看,数字化时代下的教学媒体不再是黑板和投影的叠加,而是网络这种受众极广的媒体。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设计出新思路、创造出新方法,促进课堂教学的多样性;反过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成就了网络的应用。网络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交互式网络在教育传播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它联系了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如师生之间、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之间、教学媒体的传播及其应用过程之间等。通过强大的交互性,网络把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让师生之间的交互更为自由、有效。网络为教学过程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将课堂的教学方式由讲授型变为讨论、交互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型转变为主动型,顺应了课程改革的新要求,符合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必将对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4 基于教学内容的视角分析“数字教育”的潜力
从教学载体角度来看,网络连接了摄、录设备,教师能够将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的直观、形象的学习资源放到网络平台上,学习者不再是仅仅面对纸质教材这样的课堂了。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三通两平台”建设项目,“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其中之一。这个平台旨在建设数字资源库、教学资源库、数字网络商店等资源服务天地。学习者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建设实名网络学习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教学互动。依照教育传播学理论,从教学内容的传递方式上看,基于网络的传播比基于其他传统媒体的传播更有效率。基于网络传播的教学应用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及其客观要素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和直观;二是对教学内容及其编排方式的革新。
3 总结
南国农教授指出:在学校教学传播中,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可使学生的学习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更好地实现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也不排斥与他人开展协作交流,应该把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升[3]。笔者认为在“数字教育”的教学传播中,多媒化教学资源和双向化传播途径为学习者形成积极内化、主动生成、合作建构的知识获得观提供了很大帮助。
南国农老先生也说:“‘世界是平的和‘教育是开放的是引领当今世界潮流的两大观点。”这两大观点阐释到,在地球上,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平等享受教育的机会,教育资源是全球化共享的。“数字教育”正好体现了这两大观点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钟志贤.数字化时代的学习文化变革[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4):1-6.
[2]宣伟伯,余也鲁.传媒·教育·现代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02.
[3]南国农.教育传播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