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寓言与神话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2013-02-01陶爱霞胡兴民
陶爱霞 胡兴民
【摘要】中国古代寓言、神话中蕴含着许多科学探索与探险的故事。在教学中发掘并讲述这方面的潜在意义,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提高民族自信心。
【关键词】寓言神话;科学内涵:激发;科学兴趣
“嫦娥奔月”、“龙宫探宝”、“夸父追日”等寓言和神话是人类以虚拟和幻想的形式来寄托心灵向往、追求精神自由的一种方式。虽然它们是虚拟的和不真实的,但它们仍然能够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兴奋、愉悦、快感和美感,就象现在流行的电脑游戏一样,虽然是虚拟的和不真实的,但人们仍然会很喜欢它。
古代的人类,由于科学技术非常落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想在黑暗的夜晚得到一点光明,是多么不容易啊!人们为了寄托对光明的留恋,就杜撰出了“夸父追日”的故事。
人的血肉之躯是非常脆弱的,一撞一碰都会有损伤的危险,更不要说与木、石、钢铁相比了。基于此,人们编纂了“铜头铁臂”、“金刚不坏之身”的故事用以排解无奈、寄托心灵的向往。
人之两条腿、两只脚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一个时辰跑不了多少路,连续走上两个小时,就会累得精疲力竭。还不如天上飞的鸟儿自由呢!故此发出了“人不如鸟乎”的感叹。在用现实的方法无法克服这种矛盾的时候,人们就构思杜撰出了“骑鹤驾云”、“嫦娥奔月”的故事,以寄托心灵的向往。
古代的人们,面对浩瀚的大海、大江和大河,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无奈!想捕捞水中的鱼虾,显得是多么的低能和无助。想对水底下的世界探了究竟,想开发和利用水底下的资源和宝藏,但又显得是多么的无能为力。为了寄托这种幻想,人们就虚拟了“龙宫探宝”的故事。
中国上古时代里有一个人,晚秋的黄昏,他独自一人行走在路上,突然遭到了一阵狂风,让人顿感寒气刺骨。狂风吹卷起沙尘和枯叶,让人眯得睁不开眼。在他努力睁大眼睛的瞬问,他看到有几棵枯黄了的大蓬草被风刮得象一个个圆盘似的满地乱滚。于是他得到了启发,就做出了车轮子,发明了最早的“车”。后来的人们为了感恩和纪念他,就把他尊成了“轩辕皇帝”,其实在上古时代是根本不存在什么“皇帝”的,之所以把他尊为“皇帝”,是后人给予他的一种最高褒奖。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娲娘娘”,其真实身份是上古时代里一个部落首领的妹子。有一年,在他们居住地区的东北方发生了规模巨大的火山喷发,历时数月有余,其情景真象是天崩地裂似的,烟尘弥漫,尘埃纷纷,余热经久不散。由于当时的科学不发达,人们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认为是东北方的天塌陷了。时间过了半年之久,东北方的温度慢慢地降了下来,但人们还是不敢去看个究竟,担心那儿的天再次发生塌陷。此时,这个部落首领的妹妹自告奋勇,带领几个人长途跋涉,去实地考察了那儿的情况。在他们一行到达那儿的时候,看到了火山喷发后五色融岩凝固后的美丽壮观景象,使他们非常兴奋,非常激动。由于他们无法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再则处于对带头人女娲这个奇女子英勇探险精神的敬佩,他们之中的人就编纂了这样的一则故事:说真的是东北的天塌陷了,但已经被女娲娘娘炼五色之石给补好了。后来去那儿观看的人,由于看到了五色融岩凝固后的美丽壮观景象,也真以为那是女娲娘娘炼石补天的所在,就都信以为真了。后世的人为了纪念中国上古时代的这位奇女子,就把她的像雕塑在了高高的庙堂之上,逢到节日便去焚香朝拜她。并且还编故事说:玉皇大帝把生子生女的权力也恩赐给了女娲娘娘,以便让天下的求男求女者都去朝拜她,以便给予她更多的敬仰与贡奉。
春秋时代的老聃,是一个用当时能够达到的最大火力冶炼各种矿石,以探索物质奥秘的人,他的科学探索导致了铁器的产生,促成了牛耕的出现,结束了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他的“炼丹术”在精萃提纯药物,制作膏、丹、丸、散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他尊奉成了所谓的“太上老君”。
马克思说:是人创造了神,而不是神创造了人。历史上能够被尊奉为神并且得到人们的瞻仰朝拜者,其实就是那些在历朝历代里,在不同的领域为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人物,人们出于对他们的感恩,就为他们画像、塑像,以示永久的纪念,就象现在的人们给牛顿、爱因斯坦、毛泽东、雷锋、焦裕录这样的人物画像、塑像的一样,其目的在于永久的纪念和怀念他们,以歌颂他们的丰功伟绩,赞美他们的伟大人格,继承他们的伟大事业。现在庙宇里供奉的孔子、老子、岳飞、关羽、李时珍、孙思邈,都是中国历史上实实在在存在过的人物,是值得后世之人敬仰和学习的人物。
目前,很多产业相继出现了饱和与过剩,引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能源与环境问题又迫在眉睫。人们把希望寄托在新一轮的科学技术革命上。人类智慧的发展是无限的,科学上的研究与探索也是无限的。作为一名教师,在上寓言、神话课的时候,不能照本宣科、就事论事,应该充分发掘寓言神话中的科学内涵,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发扬为科学事业刻苦学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