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道德养成教育

2013-02-01陈卫东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8期
关键词:功能作用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

陈卫东

【摘要】我国中等职业学校一直在不断的摸索与改善中发展,道德养成教育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与隐患。本文浅谈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建设与道德养成教育相统一,有利于更好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载体作用。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道德养成;问题隐患;功能作用

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中专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比较,校园文化建设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坚持创新发展,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载体作用。校园文化在中职学生道德养成上具有十分有效的功能。它的功效具有潜在性、渗透性、永久性,其作用是隐形的、缓慢的、持久的。正如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中等职业学校道德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与隐患

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仅有几十年的历史,已经从重视规模建设转变为内涵发展。但是由于发展时间短,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基本素质参差不齐,综合素质相对于大专院校的学生相说普遍偏低。因此道德养成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与隐患。

1、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随着一体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不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道德认识倾向物质化、利益化、虚拟化。对于行为准则的是非、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中等职业学校高于大专院校,而且存在上升的趋势。据调查表明,中等职业学校1/2的学生认为,目前社会道德生活状况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而认为真善美多于假恶丑的学生不到1/10。还有2/5的人是摇摆不定的,认为现在有很多事情说不清楚是好是坏。

2、道德感情比较淡薄

道德感情是伴随道德认识所出现的一种内心的体验。如衷心喜悦、心安理得、内心不安、悔恨自责等等。由于认识的偏差,往往许多学生虚荣享乐、追求金钱、刺激、舒适、悠闲,并引以为荣。学习则是课堂睡觉、课余沉溺于网络、考试抄袭舞弊,但并不会因此内心不安、悔恨自责,而是坦然处之。受社会背景、校园环境、家庭因素等原因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道德感情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

3、理想信念意志不强

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道德意志是人在抉择道德行为时的决心和毅力,表现出来责任感和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的精神。中职学生生在学校的生活有一定自由性:时间安排的自由、学习方法的自由、信息获取的自由和金钱使用的自由。同时中职学生在社会上地位不高,难于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部分学生认为教育最后的出路不大,毕业后没有前途,所以出现逃避学习、追求享乐、考试舞弊等复杂现状。对于理想信念的追求意志不强、缺乏执着、进取的精神。

4、实践行为能力较弱

道德实践行为是指具体履行道德义务的实践活动,表现为道德言论和道德行为。中职学校学生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存在脱节现象,他们的道德观念还不够深入,且并未付出行动。在日常的生活中,部分学生沉浸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课桌文化庸俗不堪、言谈举止社会化、恋爱感情轻率化等等;校园活动中,部分学生参与热情不高、功利性强。

二、探析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养成教育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四个层面构成。如何使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道德养成教育相统一,避免校园文化的建设误区,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浅谈:

1、物质文化建设的道德养成功能

校园物质环境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物质功能、更重要的是传达文化信息、是通识教育的场所。它沉淀着校园文化、传统、历史的特质之性,通过对它的理解与领悟,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校园,体会与校园有关的文化、历史、人物,学会思考与交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达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隐性教育效果。(1)自然——花草树木,美化环境,净化心灵。例如校园之中一年四季花开花落,叶荣叶枯。春季万紫千红,绿草茵茵:夏季荷塘月色,青蛙夜鸣;秋季枫叶似火,丹桂飘香;冬季寒梅怒放,青松挺拔。这些都是纯粹大自然的艺术杰作,通过观察、学生能够从大自然中领悟自然之“道”,一切事物都有自身的法则。使学生感受美的氛围,向往、追求真、善、美。达到培养学生情智、净化其心灵境界的效果。(2)物象——格言标牌,蕴涵精神力量。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不要仅仅追求硬件的美化,更要在其中渗透着育人功能。如在宣传栏中名言警句,如“战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等;草木花卉旁标示警语格言,“足下留情,地上留青”、“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提醒,其实是对学生养成关爱自然、尊重自然价值,培养科学的、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观都有难以低估的育化功效。(3)建筑——教学楼、实验楼、广场、雕塑等蕴含文化品位。如学校教学楼可命名为:明德楼、日新楼、励志楼等,实验楼则可命名为:行知楼、精业楼、求真楼等,更彰显了学校文化蕴含。其图书馆设计在在湖边,犹如一打开的书本的形状,蕴含着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翱游。每尊雕塑是艺术作品,美化校园环境,美化更表达的是一种美感思想、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的道德感情。这些都在默默地对学生们起着鼓舞和鞭策的作用,进而使道德养成意识能够内化,心灵得以净化,道德品质得以升化。

2、制度文化建设的道德养成功能

校园文化要发展,必须要有相配套的管理机制。要把校园文化纳入法制的轨道。中等职业学校普遍实行了校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的管理体制,并逐步提高依法治校的水平。要办好一间学校,将其办成“名校”,需要学校具有一套严格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民主科学的管理方法。英国剑桥大中专院校于1856年就颁发布了《剑桥大中专院校法》。(1)制定各类规章。要坚持以人为本、民主科学、公正和谐的原则,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学校的办学精神。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养成、个性的发展。制度文化的制定者一定要经过缜密调研、查清事、发扬民主、广泛讨论等,调动学生的积极地参与,让其他人去管理转化为学生自律。(2)贯彻落实规章制度。要与学生的道德养成教育相统一,争取学生发自内心的认同,真正达到“物我合一”的和谐境界。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强化相应的监督、约束机制,确保其有效执行。同时也要因材施教,要随机应变地采用动态方法,使“权力化”的制度变得“人性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由他律向自律转化,那么道德品质便逐渐养成。

3、行为文化建设的道德养成功能

道德养成最根本途径是实践活动,在活动与交往过程中,亲身去感受去体验,对道德知识进行修正、充实、完善、提高,促使学生的道德认知一步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从而内化成自身的品质。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生活与生活磨擦才能起教育作用”。但是由于机制所制约,中等职业学校往往高度重视,狠抓落实招生、教学、就业等一系列显性问题,而对于在校园内开展校园文化艺术以及学术科研活动支持力度并不够。(1)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为中职学生提供一个展示、锻炼、提高、发展自己的舞台,也为其实践志趣、爱好、扩大交往开辟一个广阔天地。也能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更重要的是应把娱乐学生身心、陶冶性情、潜移品性、培养情操、塑造灵魂,作为指导思想。在种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引导学生,去抗御社会上的不正之风。(2)以技术创新为主题,开展技术创作、讲座交流等各项活动。一方面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同时可以通过创新、讲座活动让中职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另一方面引导他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技术创作氛围,中职学生的创新素质必定逐步提高。(3)以勤工助学的方式,参与校园实践活动。劳动是一种美德,学校各种岗位如:教室清洁工、园区保洁工、物业管理员、食堂服务员等方面,可以留一部分岗位让学生参与实践。一方面,可以减轻部分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能获取物质上的帮助。另一方面,学生大部分都是消费者,并没有创造财富,他们通过这一方式,可以体验劳动,感受生活的真实的一面,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养成为他人服务的良好品德。(4)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借鉴大中专院校成立“学生管理委员会”,让部分学生参与校园管理工作之中。如轮流担任诸如“书记或校长助理”、“主任助理”、“班主任助手”等方式参与校园建设与管理。这样,首先,可以学生直接献言献策,领导者可以亲听学生的心声;其次,可以增进学生了解学校,增强教育效果;再次,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成熟、成长;增进责任意识、民主意识、管理意识、社会意识。

4、精神文化建设的道德养成功能

中职学校精神文化体现在、校风、和学风中,凝炼在与学校有关的点点滴滴之中,有校训、校徽、校歌、校史等之内。它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历史积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土壤。而对于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至今都还没能形成较成熟的校园精神,也导致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归属感不强。中职学校精神文化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其一,对在校学习、生活的中职学生具有情感陶冶、氛围感染作用。其二,中职学生具有可塑性,中职学校精神文化影响将对其有一定的引导性、渗透性,如:思想的形成、品德的发展和政治方向的确立。其三,中职学校精神文化作为一种辐射性、渗透性很强的精神现象,能对中职学生产生激励作用。精神文化对中职学生品德的养成是无声的、潜在的,更是长久的。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道德的规范与道德的养成同样具有一般文化不可替代的教化功能。它是学校隐性德育的主渠道,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有形无形地弥散于师生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猜你喜欢

功能作用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长短课”的必要性与实施建议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