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语堂《京华烟云》的崇道思想探源

2013-02-01隋毅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8期
关键词:京华烟云林语堂

隋毅

【摘要】林语堂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其父从小也给他讲授《四书》、《五经》,这使得他在东西两种文化的经典中既汲取精华,又感到两者的差异,产生思想的激荡。在信神与不信神之间,在爱父母第一还是爱神第一之间等诸多方面,他感到过彷徨,最终将两者的精华人文价值吸取过来,又将两者的不足加以摒弃。

【关键词】林语堂;崇道思想

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玉堂,祖籍福建漳州,生于闽南平和县一个基督教牧师家庭。童年在厦门寻源书院读书,1912年就学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毕业后于清华学校任英文教师。供职期间,潜心国学,耽读《红楼梦》、唐诗、《人间词话》诸书。1919年秋,赴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留学,后转学于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语言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3年归国,受聘为北京大学英文系教授。

一、崇道小说的典范之作:《京华烟云》

1927年以后的林语堂,在他的小说创作中有形无形渗透着道家文化、老庄哲学。

他在《八十自叙·盘存》中说,“我们想起道家人物,心里总要浮出《京华烟云》主角姚木兰的父亲,《风声鹤唳》中的老彭和《红牡丹》中的梁翰林……诸人的形象,这便是具体的表征”。此外,他在《唐人街》借冯老二、老杜格等形象,阐述了道家文化中的“忍让”;在《啼笑皆非》中阐述了老子以柔弱胜刚强、以无为而治国的政治之道。他的所有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应属《京华烟云》,这部小说曾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作品。

《京华烟云》原名《MomentinPek-ing》,是林语堂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旅居巴黎时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当时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种种原因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

本书的崇道特点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1、着力塑造道家思想的人物

姚思安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有满腹才华,但是淡薄功名利禄,不涉仕途。他是一个富豪,但是每天“沉潜黄修养”,关心的只是书籍、古玩,对家庭、产业实行“无为而治”:把家事分权给妻子,将生意委托给冯舅爷,实践道家的清静无为。对子女的婚事,也不像儒家讲究门当户对,也不想攀附权贵(不像另一主要人物曾文璞将次子娶了牛度支大臣的小姐,后来闹得家事频仍)。等到儿女都出嫁以后,感到人间责任已尽,万般放下,就去云游名山古刹。一去十年,在大自然中寻道,最后无疾而终。

2、三段题词揭示主旨

正如作者之子林如斯的评价“全书受庄子影响,或可说庄子犹如上帝,出三个题目教林语堂去做”(《关于<京华烟云>》。《京华烟云》每一卷都以庄子的一段话为题词,点明主旨。

第一卷《道家的女儿》引用了《大宗师》的一段:“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指出道无处不在,支配着世间万事万物。这一卷写晚清的社会动态,姚、曾、牛三家的变故,无一不是道在起作用。

第二卷《庭院的悲剧》选用了《齐物论》中的一段作为题词:“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世间事往往与主观愿望相反,梦喜则悲,梦乐则恐。天地视万物如刍狗,它强悍而无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本卷写帝制推翻之后的社会大变动,人们命运无常,各家地位的涨落,都不是自己能掌握的。但是荣华富贵又如何,到头来还不都是一样“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旦暮之间,一枕黄粱,南柯一梦,孰贵孰贱?何喜何悲?不若抱朴守真,恬淡修道。

第三卷《秋之歌》引用了《知北游》的一段:“……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本卷写五四运动到抗战开始中国社会的变化。“三一八”惨案是个转折。黑暗到了极点,必然产生转机。旧中国化为臭腐,新中国在这臭腐中产生。

二、崇道思想探源

林语堂钟情于道家,在他的小说中塑造有道之士的原因何在?我认为这与他的道家的精神价值以及时代背景等因素有关。

1、找到契合点:道家

苦闷是最好的催化剂,他可以使人消沉,也可以使人成熟。林语堂大学毕业后顺利地到清华大学教书。当时清华汇集了很多国学泰斗。这种气氛和学习环境,使得林语堂可以从中国古典中找到解除他困惑的精神药方,他找到了道家思想。

道家与基督教有很多相似之处。如:都有形而上学;都讲平等。但是道家是入世的,且比起儒家,《老子》知雄守雌,上善若水的思想更为平和,更少争斗。而道家强调顺应自然、适性逍遥、法天归真、恬淡知足等思想更是基督教、儒家思想所没有的。这种入世观不仅解决了之前的困惑,同时带给他欣喜。因此这样既入世,又出世;既进取,又旷达;既智慧,又从容的理想人文价值就成为新的立命之道。

2、时代因素

作家生活的时代是西方文明发生危机的时代。这种危机一方面表现为西方科学主义和实证主义等文化传统的偏颇,另一方面表现为西方人因物质主义导致的生存方式和人生价值的遮蔽。林语堂认为,美国现代社会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这种文明却给人的心灵带来异化。他认为崇尚数理逻辑的哲学思潮排斥了人生价值问题,希望通过道家哲学实现人生的艺术化,于是他在文学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道家思想的真人,如《红牡丹》中的若水,《奇岛》中的劳思,《京华烟云》中的姚氏父女。

当然,林语堂“两脚踏东西文化”的身份与海外旅居的阅历,使他的道家思想中夹杂了怀特海、维特根斯坦、桑塔耶那等西方哲学家的观念,也融入了禅宗、儒家的思想,可以说是一种新道家主义。这一点今后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京华烟云林语堂
探访林语堂故里
纸与墨,传奇人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感
林语堂“无为”翻译观探析——以《老子的智慧》为例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