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环境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2013-02-01赵惠于素云陈美玲
赵惠 于素云 陈美玲
摘 要 以课堂作为研究共同体的新视角,扩展学习共同体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从学习共同体的含义出发,介绍课堂学习共同体中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构建信息环境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模型,试图为学习者营造一个较理想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从而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在信息环境下建立起沟通型课堂,使学习者可以获得来自环境内部所给予的持续帮助与支持,实现真正的学习。
关键词 信息环境;学习共同体;课堂学习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3-0027-03
Construction of Classroom Learning Community in Information Environment//Zhao Hui, Yu Suyun, Chen Meiling
Abstract The classroom as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 research community, extend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earning community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e author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learning community,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lassroom learning community, proposes the model on the basis of it in th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trying to create a better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learners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s of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the purpose is to establish communication type classroom in the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so that students can get from the continued help and support given by the environment to achieve the true learning.
Key words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learning community; classroom learning community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以及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网络教学应运而生。网络教学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突破时空限制的教学互动,逐渐赢得人们的青睐。然而,网络教学在具有无比优越性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其中沟通和交流欠佳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习共同体的出现可以很好地弥补这种缺陷,如何在信息环境下的课堂发挥课堂共同体的作用则备受研究者的关注。
1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含义
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概念,目前学术界还没有达成统一。日本著名的教育学者佐藤学曾指出:学习共同体是21世纪的教育思想,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倾听,在共同生活中实现对话和成长[1]。引用较广泛的是我国学者张建伟教授关于学习共同体的定义:学习共同体是指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同伴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2]。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是在“学习共同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在课堂学习环境下,学习者和助学者(教师、专家、教辅人员、家长)共同构成学习团体,学习者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彼此交流和协作,分享学习资源,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他们拥有共同的目标、情感取向和行为标准,并且互相关心。可见,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是学习共同体的一小部分,是其中的一个分支,它借鉴了非正式学习的理念,将其融入课堂学习中。
2 信息环境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特点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也随之进入了信息化,信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与传统面授课堂相去甚远,具体体现在师生角色、学习资源获取等方面。
2.1 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感和信任
在课堂环境下,共同体成员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在现实生活中彼此相识,所以他们彼此间有着较强的信任感,这样就为宽松的网络交流环境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2 师生角色的变化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在信息环境下,教师成为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的助学者,协助和辅导学生的学习,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并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指导作用日益突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参与者,他们在教师设计的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整合周围资源,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沟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作品,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2.3 学习资源的获取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使用的学习资源基本由教师提供,较单一且受限于教师的能力水平。信息环境下,学生除了拥有教师给予的学习资源以外,还可以自主地从网络中获取丰富多彩的各类学习资源,极大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2.4 充满和谐互动的课堂
在信息环境下的课堂,学习者和助学者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承担着不同的学习任务,彼此形成一个交互影响的和谐系统。学习共同体成员除了与内部其他成员协作交流外,也不断与外部其他的学习共同体进行交流和学习,促使学习共同体向着更加和谐的程度发展。
2.5 具有异质性
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兴趣爱好,而助学者,即教师、专家、家长等也具有不一样的背景与能力,他们尊重彼此的“差异”,共同创造轻松愉悦的交流环境,让所有成员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2.6 具有宽松积极的文化氛围的课堂
信息环境下,课堂共同体成员更利于创建一个宽松积极的文化氛围,在这种课堂文化氛围中共同体成员比较放松,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挖掘他们最大的学习潜能,共同开展课堂活动,最终出色完成他们的学习任务。
将共同体融入课堂教学,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同时打破了传统班级师生、生生之间的孤立与隔离,极大地促进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双向互动中增强学生对学习共同体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的兴趣及热情;共同体鼓励每一个成员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共同探讨、争论和对话,通过观点的交锋和思想的碰撞,成员获得对同一主题内容不同视角的理解,更好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共同体成员在共同解决问题、相互协作、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实现有意义学习,增强学习效果[3]。可见,学习者在信息环境下获得更大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师生之间配合更加默契,能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真正的学习。
3 信息环境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Johnson经过研究,建立一个网络学习环境中的虚拟学习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模式,它包括4个要素:形成、规范、执行和冲突解决[4]。本文选取课堂作为研究学习共同体的新视角,拓展了学习共同体在教育阵地中的应用.在参照Johnson(2002)模式和相关学者(王广新,白成杰,2005;况姗芸,2005)对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过程模式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课堂学习的特点,笔者建构一个更为详细的信息环境下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模式(图1所示),以期为一线教师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提供有益的参考。
3.1 学习主题的设计
对于课堂学习共同体所研究的学习主题,教师要慎重选择,选择那些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复杂性的问题供学生研究,这样让学习者感觉到问题具有挑战性,使学习者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围绕所确定的学习主题在设计开发学习资源时,学习资源应尽量避免采用简单信息传递的模式,而应以超媒体的形式提供各种开放的相关资源,从而鼓励学习者对信息的搜索、选择、评价和综合,鼓励沉浸式的合作交流[5]。这种学习资源包括课程材料、相关知识库、原始数据库(内容或其超链接)等,还可以将学习者所积累下来的与本任务有关的作品、个人主页、反思日记等连接到网站上。
3.2 学生身份的设计
教师要给每个学生一个身份代号,学生彼此不知道对方是谁,这样交流起来每个学生不用担心自己说错话,担心别人的冷嘲热讽,学生没有了心理负担,就学习主题可以畅所欲言。同时,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如要求学习者登记注册,不得发表辱骂共同体其他成员的言论,注意浏览指导者对学习者问题的回复等。规范制订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共同体的管理和发展[6]。
3.3 小组设计
由于学生的个体具有差异性,如果对全部的学生要求一样,势必造成“吃不饱”“啃不动”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异质分组、组内分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考察,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知识水平、特长爱好、能力倾向等,依据这些特点进行分组,要避免优优组合,人数最好设定为4~5人,这样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互动,在互帮互学中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了使合作学习更好地展开,小组成员可以推选一个大家信任的小组长,进行整个学习活动的组织和协调。
3.4 学习情境的设计
在信息环境中,创设真实的、基于问题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任务进入学习中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的热情。依据学习主题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时要充分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尽可能创设出具有真实感的源自于生活实践的多学科整合形成的教学情境,从多个感官激发学生的思考。
3.5 彼此协作,完整任务
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观察和了解学生,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为学生排忧解难。在信息环境下,网络的便捷性更方便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学生对有争议的问题可以采用头脑风暴的办法解决。通过交流,他们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对问题的想法与理解。这种相互协作交流的方式增加了他们对彼此的认识,加深了他们的感情,利于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以及他们个体的发展。
3.6 展示作品,总结评价
信息环境下的作品展示是促进学习者内部沟通和协作的主要途径之一,小组成员要相互沟通谁展示以及如何展示作品。教师要在小组阶段性展示时,为小组成员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让小组成员发扬优点,摈弃不足。在信息环境下,学生的最终作品不一定能准确地反应学生学习状况,为了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评价,教师需要有多维的过程性的评价理念。当然,教师可以利用博客来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袋,能够反映学生的全部学习进程,其中包括学生每天的所思所想。除了学生自己的原创,还可以包括资源的链接、其他人的评论信息,这有利于评价者从多维度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教师和家长及学生本人可以定期了解其各个阶段学习情况、个人知识形成和认识提升的情况等。教师能够从学习知识过程的方法、情感、心理方面全面评价学生,而不是简单地针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
3.7 情感交流
到此阶段,整个学习过程即将结束,但是并不意味着课堂学习共同体随着这一学习活动的完成而结束,其带给学生的影响还需要继续。这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或者一些小节目来增加学生彼此的感情,保持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上一个学习活动的结束过渡到下一个学习活动的开始,从而使课堂学习共同体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本模式较重视课堂交互活动的设计,具有下面几个特点。
1)注重学生的参与与协作。在信息环境下的课堂学习共同体中,成员应该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者彼此之间交流各自的经验感受,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来促进交流与协作,如角色扮演、专题研讨、辩论、小组共建项目、制定各种计划等。学习者通过协作提高与人交往的技巧,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批判性思维。
2)注重教师的指导和监控。在信息环境下的课堂学习共同体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为他们的学习活动提供各种不同的支持,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反思。教师在指导学生时,要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与内化,并与学生进行深入的对话以及适当的反馈,以此来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信息应该以所有学生都可理解的方式呈现,这样可以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在整个师生的交互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全程的监控,需要及时根据学习者交流、提交的作品评价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评价每个小组成员的贡献,将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将小组成员的贡献与最终的学业成绩联系起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小组成员不断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3)注重学生和教师对过程的调整。在学生互动的过程中,由于个体的差异,他们难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冲突,破坏团体的凝聚力。这时教师就需要进行冲突调整,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随着新任务不同程度的完成,教师需要根据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改进原有设计,以便更好地发挥课堂学习共同体的作用。
4 结束语
在信息环境下建构课堂学习共同体,契合当今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当前课堂学习模式的丰富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刚刚起步,还有待于广大一线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黄娟,徐晓东.校际主题综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10):15-16.
[2]张建伟.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EB/OL].[2006-9-15].http://www.being.org.cn/sikao/netgtt.htm.
[3]张豪锋,王小梅.基于对话教学理论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研究与设计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0(2):46-50.
[4]Johnson S D, et a1.Team development and group processes of virtual learning teams[J].Computer and Education,
2002(4):379-393.
[5]Bannan-Ritland B, Harvey D M, Milheim W D. A general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eb-based instruction[J].Educational Media International,1998,35(2):77-81.
[6]况姗芸.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2005(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