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药职业院校开设国学课程的意义

2013-02-01覃利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国学教育

覃利娟

【摘要】近年来,对于在职业院校是否应该开设国学课程有很多探讨,也达成了很多共识。由是如此,在一些职业院校尤其是医药类职业院校开设国学课程仍是困难重重。本文拟就此再做研究,希望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国学热;国学教育;医药类职业教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学热再次兴起,但国学教育却出现了“冷热不均”的现象。一方面,是国外热国内冷。至2011年,全世界已设立了28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遍布世界五大洲88个国家;国内只有一些重点大学成立了国学系或国学机构。另一方面是小学热大学冷。国学教育在小学铺开,并且成为小学教育的创新课程;而很多大中专院校特别是职业院校,甚至连语文课程都缩减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本文中笔者特别就医药类职业院校开设国学课的必要性做一些探讨。

国内的大中专职业院校国学教育为何“冷”?是我们的职业教育真的不需要开设国学课程吗?

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曾说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当我们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但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当我们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从字顺,那么,我们可以断言,我们的文化教育一定是在哪个重要环节上出了问题,出现了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危机,是民族振兴、国家崛起过程中必须加以正视并克服的障碍与挑战。”可见,在职业院校开展国学教育不仅需要,而且很迫切。

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不愿意接受国学教育吗?

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国学课题组对本院医药专业的学生进行了一个题为“国学意识及国学知识普及情况”的调查,在回收的261份调查问卷中,认为国学教育可以提高自身修养的占88.5%,希望通过国学课程的学习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思想的占74.33%。一则来自《评校网》的消息也值得深思: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通过网络进行了一项题为“国学,你到底离我们有多远”的调查,抽样调查了天津市1500多名大学生。统计显示,82.9%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设国学课。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赵利民说:“其实,大学生不仅十分喜爱国学,而且常以古训明志,激励自己解决在求学、求职中所遇到的难题。在他们心中,学习国学成为一种追求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

那么,职业院校尤其是医药类的职业院校为什么对开设国学课程如此“冷漠”呢?笔者以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教育目标及教育特点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是一种应用型、技能型的教育,专业技能教育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和目标,医药类职业教育的目标更明确: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所以医药类职业院校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更高。正因如此,该类职业教育更加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

其二、就业率方面的原因。就业率是职业院校得以生存下去的根本,这是绝对不容忽视的。在校期间,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是职业院校提高就业率的一个重要手段。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本无可厚非;但是不关注学生长远发展,这样的职业教育无异于饮鸩止渴。现在已经有现象表明,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技术水平较高,但是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感,沟通能力较差,综合素质较低,世界观、人生观有一定的偏差。试想,这样的学生从事医药卫生工作的后果将是多么可怕。

其三、教学时数方面的原因。一般来说,职业院校多为专科层次,学制一般为3年。但医药类职业院校的学生的实习期相对要更长一些,一般是十个月到一年的时间,课时少,课程多。解决有限的教学时数里培养学生更高的职业技能的矛盾,对于只能起到隐形教育效果的国学等传统文化基础课,能少就少,能不开就不开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其四、学生主观方面原因。就像很多学生希望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一样,也有很多学生对传统文化望而却步,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文化基础较为薄弱,艰深晦涩的文言文,浓重专业色彩的医古文,使他们产生畏惧心理实属正常;加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认为传统文化与所学的专业无关,相对于能给他们带来理想就业机会的专业课来说,国学课就可学可不学了。

笔者以为,教育的第一目标应是“育人”。培养医药行业的合格的劳动者,尤其如此。所以在医药类职业院校开设国学课更具深远意义。

第一、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有一项调查表明,我国的大学生的自杀率比全国高出一倍,有近一半儿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过自杀的念头;医药类职业院校的学生除了承受作为学生本身的压力外,还有特殊的行业压力,所以对他们的生命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需求更为迫切。在这一点上,国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孝经》第一章就教导我们首先要学会爱自己,连自己都不爱,爱父母爱患者便无从谈起;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告诉我们要重视生命;“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足以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吕氏春秋·重己》)道家的先哲也告诫我们要学会保全自己的生命,并且学会避开所有对自己生命造成威胁的因素。

君子,是中国人的做人目标,它赋予生命以更积极的意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以厚德载物”(《周易》),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效法天的刚健精神和上天生生不息的品格,汲取昂扬向上的力量,从而自强不息。生命只有积极地勃勃向上,才能与“天地合其德”;也应该效法大地,把天下的重任担当起来。对于命运,只有刚健不已,遇险不止,不畏艰险,战胜险阻,才能积极有为。要有远大的理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作为医药专业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亦相当重要。在校学习阶段是其价值观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学校进行国学教育,为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敕后主刘禅诏》)、“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尸佼《尸子》<节录>)、“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才能做到医者仁心,才能“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面对纷繁的社会环境和各种诱惑,学会淡泊明志,从容面对。

第二、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意识。

责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既有对自己的,也有对他人的、集体的和国家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主体越来越多元化,人们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现代大学生也不例外。不可否认大部分的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价值取向;但我们也不可忽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自我责任感被强化,而对他人、集体、社会的责任感则有待加强;例如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集体活动漠不关心,对社团活动不感兴趣,工作以后无法处理好个人与同事、团队之间的关系,动辄辞职或跳槽,更有甚者,因为自己无法应对人际关系而只好宅在家里啃老。医药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工作对象是患者,如果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是无法做好这类工作的;也正是如此,医药类院校的学生更应重视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在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同时还要强化职业道德意识的教育。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重点培养其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理念,将自我置于行业一员之中,置于集体和服务对象之后,在社会实践中慢慢培养起特有的职业道德心理和职业道德品质,这样才能融于工作团队,调整好自己与团队、自己与患者之间的关系。

在校期间进行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教育,国学课程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儒家学说的思想的核心一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及由此而产生的大量的经典文献为我们提供了浩如烟海的教育素材,其中大量的古代著名医家及其经典著作又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提供了丰厚的教育土壤。华佗、张仲景、李时珍,这些不是我们学习的绝佳榜样吗?

第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提升个人修养。

我们的学生是吃着麦当劳,看着动画片,听着流行歌曲长大的一代,虽然生长在本土,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上我们教育体制的某些缺陷,使其传统文化的积累不够深厚,加上经济的发展、各种文化的冲突以及各种各样激烈的市场化竞争,整个社会的浮躁都不免影响到他们;国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的根本。毋庸置疑,国学教育是提升个人素养的一剂良方。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把儒医作为医家最高称誉的传统,对提高医药职业院校学生的个人修养,都更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笔者从两方面进行思考。

做人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修身”是核心;所谓修身,就是提高自身修养,通过学习,形成自身的美德,以美德服己服人,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正是“修身”的最佳途径,也是绝大多数学生最渴望的学习途径。

关于做事的态度,儒家提出了“主敬”的思想。《论语》中多次提出“敬”的理念:“居处恭,执事敬”(《论语·子路》),“行己也恭,事上也敬”(《论语·公冶长》),“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论语·雍也》),“貌思恭,事思敬”(《论语·季氏》),“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论语·颜渊》),“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敬其事而后其食”(《论语·卫灵公》),“敬事而信”(《论语·学而》),等等。孔子不仅是“敬”的主张者,也是“敬”的执行者,“敬”的楷模;他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对待不同的对象、不同事件的态度,为我们树立的具有无穷力量的榜样。

杨叔子院士说的好:“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亡种比亡国更可怕。”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出现断代的文化,学生通过对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知识的学习,对传统文化产生认同感,形成具有民族性质的人文思想、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始终保持中华民族的本色并将之发扬光大。作为医药类职业院校,通过国学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最佳的选择。

猜你喜欢

国学教育
在民族预科融入国学教育的意义与途径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浅谈幼儿国学教育存在的误区及对策
让国学教育为儿童生命成长奠基
国学教育应渗透于农村初中生的自主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