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盐古道及文化初探

2013-02-01彭恩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初探文化

彭恩

【摘要】经历了数千年的“川盐古道”,为其周边地区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地域形态的变化以及经济和文化的巨大影响。本文对“川盐古道”形成的原因及其路线分布图进行初步探讨,为保护古道略尽薄力。

【关键词】川盐古道;文化;初探

“川盐古道”起源于西南,贯穿了整个中原大部分地区。它兴起于盐运业的产生,对今天湖北、湖南和贵州交汇地区产生了不可言语的影响,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随着今天各种宽阔马路的修筑各种先进运输工具的出现,这条隐藏在崇山峻岭中的古道也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各种历史资料对这条古道的记载也是模糊不清,在这千百年来的历史中,这条古道无形之中就积淀了无数宝藏,让我们对其仰望,为其叹服。

一、“川盐古道”的由来和分布范围

我国井盐的生产晚于池盐和海盐,其产生的历史从战国晚期李冰凿穿广都盐井开始,到如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集中在四川地区。以剑南道东川和西川最多。

1、“川盐古道”的由来

我们今天吃的食盐,在很多时候都是叫的“盐巴”,但是盐巴的由来很多人都是不知道的,概因最早是在巴国生产,由巴人加工而来。古巴国境内分布着众多盐泉,如渝东的巫山盐泉,开县的温汤井盐泉,忠县的井溪盐泉等,盐巴在巴国生产,也远销境外,巴人也因此而富裕起来,巴国也由此而兴盛。使得人们的生活也因为盐而达到“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樯,食也。”的地步。因为盐巴不易变质和腐烂,而且还便于携带和保存,而对于那些居住在大山中的不会自己产盐的山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中介物。而最早的盐巴交易也开始了。

透过历史的缝隙,我们可以看到,因为盐巴巴国兴盛了,但是其没有保护盐巴这一兴盛更本的实力,多以它的兴盛是短暂的,不会长久。因此巴国饱受战乱之苦,而巴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和人身安全,在克服长江水路的自然天险的同时,形成了一条连接巫溪、元阳。贯通湖北、湖南、贵州等地区的,掩藏在深山中的由巴人控制的古盐道。这条深藏在崇山之中的千年古道,已有上千年历史,鹿城也有上千里,土家族、苗族、布依族等族人的重要经济命脉也是靠其连接,并承载着其文化的传承。

2、“川盐古道”的分布路线

“川盐古道”可分为纵向陆路和横向水路。陆路北起云安、大宁,西起渝东的酉、秀、钱、彭,过长江,翻越大巴山、巫山,进入武陵山区,史书上称为“关盐大道”。而水路由北向南主要有三条:第一条是起于云阳、奉节、巫山,沿长江而下,过巴东、兴山、宜昌直入湖北;第二条起于忠县、万县、利川,经清江,过长阳入湖北,汇入长江水道;第三条是以酉水流域为起点,入沅江,经常德进入洞庭湖。这些盐路的开凿,就是为了把巴盐销往中原大地。在古代,由于人们只能用肩挑背扛马驮驴驾,每日行程不过60里左右,因此在路途上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小集市,后来渐渐扩大,变成村镇。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古镇的雏形。这些盐道大致通过湖北西部的利川、恩施、来风,往东到湖北的江汉平原,再从南进入湘西,再经由龙山、凤凰,东进洞庭湖流域,南入贵州,曾今远及云南。在这沿途之上,名城古镇众多,各族文化繁华交融,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盐文化之路,也被历史学者称为“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沉积带”。

二、川盐古道上的古镇

“川盐古道”上的聚落形成,有着零零种种的原由,大概可以分为是自然灾害、地理环境、商业价值、行政迁徙等几种原因。而在其中也就“产盐”和“贩盐”两类与盐联系密切,因为其成因的不同,具有其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意思形态差异。

1、因“产盐”而兴的古镇

因为产盐为兴起的古镇,就属四川到重庆一线的长江沿线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现如今保留有大遗迹的地区主要有巫山大宁盐泉、万县长滩盐泉、鄂西清江流域的盐泉等。而在古代时期,如果一个盐镇的盐年产一千吨以上,那么它可容纳工人就能达到五千到一万人左右,这还不算与之相配套的设施服务以及因此而产生和带动的其他产业,为这些多需要的人口是不计其数的,这些古镇也因此渐渐的兴盛起来,并且日益繁荣。位于云阳的云安古镇,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产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其意义可以代表三峡库区的盐文化,在其人口高峰时期曾一度达到6万余人。小镇之上,宫殿云集,素有“九宫十八殿”之称。在长江边上发掘出的大溪古镇,距今约有6000年历史了,是大溪古镇文化的典范。被人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集镇之一,有学者称其为“由清江溯源入大溪在进入长江三峡的这条转进水道,是当年巴人与中原大国进行盐贸易的主要通道”。从这个遗迹中发掘的一些文物中可以发现,在人类文明之初,就已经成在了关于盐的贸易活动。但是随着时间的流失,以及长江水位的上升,这个遗迹也将被淹没在河水中,乃至历史的角落。

这些因为产“盐”而兴起的古镇,都有一些相似的特点:1、他们都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或者其支流沿岸附近。这些地方水利条件便宜,交通方便,以及一些井盐形成的特殊地理条件;2、因为产盐,许多的外地的盐商涌入,修建了许多的亭台楼阁,宗庙祠堂,以便其祭祀之用;3、许多的废井和作坊遗迹任被保留下来,成为这些古镇的特色和旅游资源;4、而许许多多的与盐有关的神话风俗也被保留了下来,代代相传;5、与过去的辉煌相比,现在的产盐古镇已经衰落,因为盐井枯竭了。

2、因“贩盐”而兴的古镇

贩盐是高利润行业,远远高于产盐的利润,“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跳下攘攘,皆为利往。”。于是最初的贩盐业开始兴起了,而盐商也随之产生了。在古代,由于交通运输业的不发达,所以在路途上就形成了一个个的小集市大集镇以及水运码头,这样就是得一些农民得以解脱出来,彻底脱离了农业生产,专门从事与贩盐有关的职业,或作盐商,或作苦力。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真正的城市只有在特别适宜于对外贸易的地方材形成起来。长江边上的西沱古镇,距今约有1900年地历史了,站在长江边上望去,显得古朴而静谧,而它正是因为盐商运输业的发展而兴起的。镇内有一条“天梯街”,它建于秦汉时期,长约2公里,因其有1124步石阶,弯弯曲曲,层层叠叠,状如云梯,因而又得名“云梯街”。两旁错落有致的坐落着极具巴渝风情的土家民居,而西沱古镇就是当年“川盐济楚”的起点。

许许多多因为贩盐有关的古镇,随着产盐地的枯竭,以及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迅速的衰落下来,走访当地,居民们不无叹息生不逢时,曾今迅速发展的经济嘎然而止。也正是由于这个突然地停滞不前,使得古镇的许多建筑文化得以保存下来,二面与现代社会的同化。在湘西、鄂西的一些地区,有着许多的古镇村落,他们与盐结下密切联系,但是由于山高林密,经济落后,与世隔绝,只有靠古道得以生存,也是因为与世隔绝,也使得当地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遗迹。

在这些因为贩盐而兴起的古镇中也存在着一些相似的特征:1、村镇大多成带状辐射延伸,以老商业街为中心;2、许许多村镇的街道还是用盐道名来命名的,也保存了一些古盐店;3、古镇周边因为贩盐而留下了许多石板路,人们也把它们叫着“三尺路”;4、由于两次“川盐济楚”,使得不同地方的建筑技术在这些古镇中交流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式样的建筑群落;5、走访一些村中的老人,他们人记得自己在码头做工的经历。

这些古镇或遗迹、或古石刻、或河口渡口等地的发现,星星点点,各分东西,好像没有联系,但细细分析,却发现他们都是“川盐古道”上的各个节点。根据这些古镇遗迹的指引,依托便利的交通,先进的科技,我们不难把这些古镇串联起来,从而发掘出纳堙没在历史尘埃中及山野间的古道遗迹。

三、研究“川盐古道”的意义

这些古镇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名族文化和风俗,通过“川盐古道”,我们就能进入更深层次的了解和研究他们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

1、“川盐古道的历史贯穿着该地区的人类发展史

特殊的地质变化,使得这一地区形成了大量的裸露盐井和盐泉,也正是由于这些盐井盐泉的存在,使得这些地区很早就出现了人类的足迹。据考古发现,在重庆巫山县的龙骨坡遗址发现了距今约201-204万年的巫山人化石,比元谋人还要早30年,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人类化石,也被誉为“亚洲金牌”而在重庆忠县的中坝商代遗迹中,出土了大量的与盐有关的器皿。2005年10月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李水成和美国学者在《美国科学院学报》上联名公布中坝商代遗址的考古报道,认为该遗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盐场。关于这一地区的记载,在秦汉以后就更多了,也正是因为这些史书,川盐历史的恒古与持久才得以展现在今人眼前。

2、“川盐古道”连接着不同的地域和民族文化

“川盐古道”有着跨度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在两次“川盐济楚”时期,其销售网络遍布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人类的最基本的生活物资离不开盐,缺盐会引起很多的身体病变,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东西。盐道的形成比你们现在耳熟能详的“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来说,更具有重大意义,茶和丝绸仅仅是人类所追求的奢侈品。古镇就像是古代的驿站一样,串联起来所用的那根线就是那条“川盐古道”。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它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生命线。

3、“川盐古道”形成了我国重要的文化沉积带

有些学者认为:北起大巴山,南到武陵山一带是文化沉积带。由于古道持续的时间很长,跨度大,产生了很是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并且由于沿途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传承了许多少数民族的文化,如土家族、布依族、苗族等。使得这些地区的文化相互交融,共存共生,在这一地区,中原文化和少数名族文化得以相互交流和融合,存在着许多今人已经找到的文化古迹。这条独一无二的文化长廊,是因为井盐的开采和贩卖而形成的,是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预期并肩的。而对于这些古道上不同节点之间的分析研究,了解其文化特征和地域条件,分析其历史演变,社会变迁,能是我们更好的了解这条古道,这对今人来说,是具有其独特意义的。

猜你喜欢

初探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学生管理法制化及其权利保护思路初探
烟基项目管护模式初探
分层、过滤、循环教学法初探*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