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理论浅析

2013-02-01陈婧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2年9期
关键词:詹姆逊总体性物化

陈婧

【摘要】本文介绍了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基本理论与思想,围绕《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为中心,总结出其学说中的几個关键词。以此为出发点,试图揭示出詹姆逊的文艺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关键词】詹姆逊;西方马克思主义;关键词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Jameson,1934-)是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他先后就读于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曾留学法国与德国,因而深受法德批评传统的影响。现为杜克大学讲座教授,文学系主任兼批评理论中心主任。詹姆逊的理论涉及文学、政治、历史、经济学和语言学等多個领域,他的名作包括《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政治无意识》等。在詹姆逊的理论体系中,有几個重要的关键词值得引起注意:

一、总体性/整体性(Totalization)

在《批评的踪迹》一书中,詹姆逊的学生张旭东曾评论老师的“整体性”整合观点,“往往被视为当代英语世界中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同时也被视为一個‘黑格尔主义者的分类……他的‘整体性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综合……是以一种历史性的思维‘进入各种差异内部,用他们各自擅长的方式去参与和把握那些被这种特殊语言所把握的特殊经验,从而形成总体性的更宽阔、更深入、更丰富的叙事。”

首先,“总体性”指詹姆逊习惯从别人的理论入手,将许多异质的理论融会贯通,逐步系统地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在运用他人的理论时,詹姆逊往往会因为自己特殊的语境需要对这些理论做一些变化与调整。他并不讳言自己的这一总体性倾向,而且在著作中也总是坚持为“总体性”思维正名。他显然受到黑格尔、萨特、卢卡契等人的影响,詹姆逊的博士论文正是以萨特作为研究对象。而这几位学者都以其总体性思维著称。同时,马克思主义以乌托邦幻想作为背景的总体论思维,也是包括詹姆逊在内的大多数马克思主义批评家都无法抗拒的诱惑。其次,总体性指的是詹姆逊诗学体系中的历史性思维,这一特点始终贯穿于他的理论当中。在《政治无意识》的序言中,他提出了一句口号——“永远历史化”。詹姆逊因为他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而著名。正如大部分杰出的理论家都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一样,他也力图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后现代主义进行深入的解剖,这无疑是具有预言性质的。也许我们可以把他的理论称为“寓言”。

詹姆逊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反历史主义的。后现代主义以空间观念取代了时间观念,没有过去和未来,有且只有当下。差异与系统表明上被消弭与瓦解,实质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里我们有必要将这些差异本身也看作一個系统。系统以外的事物我们称为“非系统”。如果辨证的看,“非系统”也是一個特殊的“系统”。假设圆的内部是一個系统,此系统是稳定的,且有规律可循。圆的外部表面上看来混乱不堪,实际上也是一個系统,它遵循着与圆的内部不同的逻辑与规律。这一二律背反是詹姆逊对后现代主义进行分析的一個基本立足点。

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总体性思维,那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物与事件中提炼出抽象的逻辑理念,这是一個抽象化的过程。总体性思维体现了重建混乱现象的原则与秩序的努力。詹姆逊力图揭示后现代主义现象背后的本质与逻辑,以辨证与历史的眼光来解决问题。

二、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

在论及后现代主义之前,应区分一下“高现代主义”和“低现代主义”。高现代主义指的是精英化的现代主义。如卡夫卡、艾略特、凡·高、毕加索等在当时被称为先锋与激进的作品,随着时间推移已经被精英文化所容纳和吸收,已成为学院文化的一部分。它的美学原则与艺术主张早已被世人接受并纳入经典的轨道中。而低现代主义是指现代主义渗透到了日常生活中,变成了一种大众性的东西。后现代主义一般都是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紧密相连。瓦解高现代主义是它的一個十分明显的特征。后现代主义的涵盖面很广,在詹姆逊看来,不仅包括了艺术,也包括了理论。他认为从罗兰·巴尔特、德里达等人开始,理论就体现出很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当代已经没有纯粹意义上的哲学了。“在所谓的再现的实践上,哲学文本或体系正试图表述一切,但就是不表述本身,即真理或意思,如今真理或意思误把体系中的所指当作能指对待。”用一句古希腊的话来说就是“看起来像,但实际上它不是。”

后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紧密联系,它是这個特殊时间段的产物。曼德尔在《晚期资本主义》一书中将资本主义划分为三個阶段:市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晚期资本主义。詹姆逊受这一观念启发很大。他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的第五章《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中对文学风格进行了划分,图表如下所示:

因为物化具有反噬作用,在资本主义的第二個阶段,能指与所指分离,参符被彻底抛弃,语言与实物几乎无法统一。到了晚期资本主义时期,所指也被消解了,只剩下能指,一种新奇、自动的逻辑:文本、文字、精神分裂者的语言。而参符其实也并没有完全消失,它就像一個幽灵,徘徊在符号周围作祟,挥之不去。詹姆逊认为意识形态和幻想就是参符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到底是什么?这個问题很难回答。詹姆逊在许多文章里都提到了后现代主义的特点,笔者主要参考了《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两篇论文进行总结。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如下:1、表现法的解构——缺乏深度与意义。后现代主义一开始就以反现代主义的姿态出现,它拒绝深度与意义,拒绝解释,与现代主义截然相反,现代主义作品有解释不完的意义。所指与能指相互消解,文本只是符号的堆砌。表面、缺乏内涵、无深度是一切后现代主义文化形式最基本的特征。2、历史感与主体的死亡。现代主义常使用摹仿(parody)的方式进行创作。而后现代主义则大量运用拼凑(pastiche)。两者的区别是现代主义仍有着自己的目的,他们的摹仿也是为了建立自己的风格。比如福克纳和乔伊斯的大部分著作。但是后现代主义并没有这样的目的。他们把现代主义的语言拿来做素材,但并不加以修改和变形,也不标明自己的個人色彩。过去的存在对于后现代主义来说无非是一堆灰暗含糊的“奇观壮景”而已,资本主义的個人主体已经死亡。3、精神分裂式的文化语言和表意锁链的断裂。表意锁链是指构成一句话、一個意义的意符系列,一连串紧紧相扣,互相钳制的贯时性符号组合。后现代主义表现的是眼前一连串不相干的、纯粹的时刻在时间整体中的组合。很像精神分裂者的呓语。语言的完整结构遭到了破坏和消解。这可以说是一种纯物性的意符经验。4、美学上的全新情感体验。现代主义美学带来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崇高性,后现代主义的情感体验则是一种吸毒者的快感和欣悦。詹姆逊称为歇斯底里式崇高。现代主义美学观念和自然是分不开的,博克把崇高定义为一种恐惧。因为人在自然面前感到渺小,无法再现出自然的神奇。但现在我们身处于一個工业社会,机器统治了我们的生活。自然变得遥远,这是一個金钱拜物教的时代。所以对自然的美学感受转而成为了对机器的疯狂崇拜。5、共时性:从时间到空间的变化。现实主义的叙述性作品把解决金钱和市场体系消失带来的矛盾与困境作为最基本的经验;现代主义的叙述性作品提出了一個不同的问题,即一個关于时间的新的历史经验;而后现代主义在一個困境和矛盾都消失的情况下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新的形势、新的美学及其形势上的困境,那就是空间问题。这种转变同样与机器和技术有关,计算机网络构建的电子世界使我们的空间感受更加的敏锐,对于时间的历时性的关注度逐渐下降,而对于空间的共时性关注愈加明显。

詹姆逊并不是一位后现代主义者,因为他坚持用一种辨证和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后现代主义。人们身处历史当中,往往无法看清事实真相,还原历史本来的面目。例如对于后现代主义的看法,大多数人主观上会带有批判的态度,认为它瓦解了现代主义,无目的无意义,极力渲染暴力和色情,道德趣味低下。但后现代主义仍有它的积极面(比如故事和情节的回潮),不能完全持否定态度。詹姆逊既不像卢卡契批判现代主义那样单纯从道德角度出发,因后现代主义缺乏高度的严肃性便将它视为非道德的、轻浮的、需要驳斥与反对的事物,也不像麦克卢翰如同庆贺某种奇妙的新型乌托邦的出现那样,将后现代主义视为完美无缺的极致。詹姆逊分析文本的方式十分独特,他认为应该从审美、从形式出发,最后在终点与政治相遇,在此他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特点表露无疑。他对于后现代主义缺乏政治性这一点非常不满。但仍怀有美好的愿望,盼望随着文化生产与经济生产的完全统一,后现代主义在将来的发展中能体现出政治性并进而干预政治。

三、寓言(Allegory)与乌托邦(Utopia)

詹姆逊对本雅明的评价很高,在《德国文学传统》一文里,他将本雅明视为“20世纪最伟大、最渊博的文学批评家之一”,本雅明认为寓言是我们这個时代最有意义的思想形式,詹姆逊的寓言理论继承并发展了他的观点。寓言的主要特征是“言此意彼”,文本的书写与它实际要表达的不一致,也就是所指与能指分离。寓言是一种再现现实的模式,也是现实主义的常见手法。之后寓言遭到了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批判。表面上寓言体现了差异与断裂,实际上潜在的是一种相似性,这种相似性统一起来形成了富有多义性的象征主体。当今的后现代主义,不仅是艺术,而且在文艺与美学理论中都有着隐在的寓言倾向,而詹姆逊认为现在的寓言形式超过了老牌现代主义的象征主义,甚至超过了现实主义本身。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寓言的呼唤本质上是在零散化的后现代主义社会中对总体性乌托邦的渴望。鉴于后现代主义本身或许无法实现这样的愿望,他开始寄希望于第三世界文学,在《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一文中,他认为“第三世界的文本……总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来投射一种政治:关于個人命运的故事包含这第三世界的大众文化和社会受到冲击的寓言。

乌托邦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寓言,罗伯特·艾略特将讽刺和乌托邦两個貌似相悖的概念联系起来。他的代表作是《讽刺的力量》、《乌托邦的形成》。詹姆逊对他很赞赏。他这么写道,“所有讽刺自身都带有乌托邦的框架;所有乌托邦,无论是安然无恙或是支离破碎的,都是悄悄地由讽刺者对现实的愤慨而支配的。”

四、物化(Thingification)

物化概念在詹姆逊文中有着多方面的用途,既被用来解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历史过程的差异、分裂和解体,同时也用来说明個体经验水平上的精神的碎片化。现代主义作品中的物化和萨特提出的观念很相似。马克思主义的主导符码是生产方式,资本主义也有一個主导符码,就是金钱。金钱、市场与物化是不可分离的。现实主义的作品总是围绕着金钱展开,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而现代主义的作品则主要体现了“物化”的过程。物化随着工业生产而生产出来的,詹姆逊认为现代主义一切伟大的作品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这种物化。他分析了《鸽翼》中女主人公米莉·西尔去看病的一段描述。《鸽翼》是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女主人公米莉·西尔与她的医生建立了信任的关系,亨利·詹姆斯将这种关系描写为一种病人获得的奖品,他把内心活动转变成了一种客体,一种占有物,一种贵重的订购物,主人公把它带回家,珍藏起来,它和主人公的自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仍旧是身外之物。

物化的文化含义是,尽管所有的文化制品都转变成了有待消费的商品,但同时消费社会的所有商品也因此具有了美学维度。人们并不仅仅购买商品本身,比如新汽车、电视机、衣服或食物,而且也购买形象,或者买进通常被称作是“生活方式”的东西。詹姆逊认为,在这個意义上,我们所消费的虽然是物本身,但更是它的抽象观念或形象。因而,物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不仅导致了文化的商品化,而且也导致了商品的美学化。

“形象即商品”,这句话詹姆逊在书中时常提及,文化成为了一种生产方式。美感的生产已经完全被吸纳在商品生产的总体过程中。安迪·沃霍尔有一幅著名的作品《玛丽莲双连画》,将玛丽莲·梦露的五十個不同的头像排列在一起。明星就是商品化过程的产物。作为明星主体的梦露,也就因商品物化而演变为自身的“形象”了。所以说,梦露已经被杀害了许多次。这是一個黑塞所说的副刊时代,充斥着由大众文化喜闻乐见的事物构成的广告、电影、肥皂剧,矫揉造作成为文化的特征。这种得到商业社大力推广的文化产业,实际上就是物化过程的体现。

五、认知绘图/认知测绘(cognitivemapping)

认知绘图也是詹姆逊理论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它指创设某些方法,使人们可借助现存之物、现实之事来了解其他的不能再现或想象的事物。该术语出自地理学家吉文·林奇的书《城市的想象》。詹姆逊想藉此表示個人与社会的交叉,从而使人们在他们活动的城市空间里发生作用。并将心理与社会、個人与世界联系起来。

詹姆逊实际上把阿尔都塞的“真实客体”同拉康的“真实”等同起来了,所以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拉康的“真实”就是历史。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定义解决了真实界同想象界这两個维度的问题。那么还剩下一個“象征界”,认知绘图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象征的功能。拉康理论建立了三個界\维度:想象、真实与象征界。阿尔都塞把意识形态重新界定为一种再现,它表达了“主体及其真实存在境况之间的想象关系。”阿尔都塞认为,科学话语与意识形态是对立的。“科学以批判在其之前的意识形态理论实践中的意识形态‘事实,来证明它自己的科学事实。”“理论生产既不是关于真实客体的表述,也不是直接关于真实客体的研究。”也就是说,真实界与想象界的问题,其实可以归结到历史与现实中对于意识形态和科学话语的分析里。

如果我们把阿尔都塞的理论视为平面的二元模式,那么相应的,拉康的理论图示就是三维的立体模式。这种分类方式拓宽了理论的视野。詹姆逊对拉康理论的发展,也可以和他对寓言的重视联系起来。但拉康的真实界是否即指“历史”,仍存在不少疑问,而该“历史”究竟应作何定义?它是意识形态铸就的历史,还是指历史存在本身?遗憾的是,就该问题詹姆逊并未做出令人满意的答复。

猜你喜欢

詹姆逊总体性物化
《资本积累论》中的总体性方法探究
詹姆逊关于意识形态的政治无意识阐释
黄立新、贾强飞、肖天为 、冯瀚平作品
世界文学理论史建构的新突破
“总体性治理”与国家“访”务——以信访制度变迁为中心的考察
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当代舞台美术的表演
档案:一种物化的文化形态
论詹姆逊的辩证批评理论
抛物化Navier-Stokes方程的降维仿真模型
语言的牢笼:论詹姆逊对形式主义与结构主义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