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3-02-01胡冬智
胡冬智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的独立学院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这些独立学院无论是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还是生源群体上都和一、二本学校存在差别,而这种差别必然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环节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文系的基础课程,在独立学院如何发展,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就成为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标准等几个方面给以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独立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的独立学院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它们在扩大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校办学规模方面贡献卓著。但是也应该看到,这些独立学院无论是在办学理念、培养目标,还是生源群体上都和一、二本学校存在差别,而这种差别必然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环节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中文系的基础课程,在独立学院如何发展,如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就成为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要谈教学改革首先要对学科的教学环境有个清醒的认识。以近几年来发展迅速的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为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环境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首先,从学生生源和办学规模上看。独立学院俗称三本,分数线相对较低,学生基础薄弱。在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下设的9个分院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人文与传播分院规模较小,汉语言文学专业亦不属热门专业。在汉语言文学或是公关文秘专业学习的学生,不再是出于对文学的热衷而选择本专业,更多的是一种对专业不了解的状态。还有一部分则是被调剂过来,在一种不情愿的情况下开始学习中文,这样势必会影响今后的学习效果。以笔者两年来从事教学的经验发现,入校第一学期,学生都是一种懵懵懂懂的状态,还不能摆脱高中时的语文教学模式,这种状况在第二学期才能有所好转。
第二,从人才培养模式和课时情况看。独立学院紧抓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契机和社会转型时期细分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更多的从实用性人才入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这样势必给传统的基础性课程带来冲击。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课时量进行了重新调整,实践课时增加,理论课时减少。以海南大学三亚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2008级共112学时,历时3个学期,2009级缩减到96学时,2个学期完成,2010级以后改为80学时。课时量远远小于非独立院校。
第三,从教学资源上看。独立学院由于创建时间较短,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般比较齐备。以三亚学院为例,目前所有教室已配备多媒体。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如何让传统基础性课程更进一步,就成为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学院的历史较短,加之其他一些方面的原因,在图书馆的建设方面还存在某些不足。很多作家、作品或是经典的版本缺失,这样都给教学或是研究包括学生课下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
针对上述情况,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应该从授课内容、教学方法、考评标准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独立学院的发展需要。
一、教学内容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要讲授基本的文学史知识,培养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审美感悟能力,整个教学应该体现出知识性、文学性、人文性和学术性的统一。而由于课时的限制,也由于学生基础的制约,独立学院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更应该注重对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分析,还原到文本,注重文学感受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淡化“史”的线索。当然,淡化不是彻底的抛弃,而应该以“史”为线索,将文学现象以及作家、作品串联起来,点面结合,让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个整体的认知。同时,在教材的选择上也应该注意两点原则,理论性较强、研究性的教材尽量不选;过老的版本不选。既要符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借鉴一些新的理论资源。
二、教学方法
在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中,应打破原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还原学生的学习中心位置,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开学之初,就应该对教学过程作出周密部署,安排好老师和学生各自讲授内容,让学生分头准备,老师给予适当指导。这种方法,笔者曾在讲授80年代小说时在08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公关文秘专业做过对比性实验。汉语言班,提前布置,在老师讲完80年代小说概况后,学生登台介绍王蒙、张贤亮、贾平凹等重要作家及作品。由于学生课下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并自己动手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准备充分,所以学生反响热烈,教学效果明显。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培养了动手制作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课堂表达能力,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而公关文秘班采用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以老师讲授为主,整节课学生除了在忙于记笔记外,很难有个人独立思考和实践锻炼的机会。
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应当增加讨论的机会,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性思维都大有帮助。讨论课也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精心设置问题,在确保学生阅读过作品后才可以开始。讨论课也应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和总结。我们还可以借鉴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如在个别学校,每次课前拿出5分钟,交给学生,让他们轮流介绍最新读过的作家、作品,在扩大了学生阅读面的同时,也培养了一个班级浓厚的学习氛围。
进行教学模式改革,现代化教学条件也应当充分利用。在有多媒体的条件下,应尽量用课件上课,一方面提高效率,线索性的标题和重要的内容可以在课件上展示,一目了然;另一方面,适当的加入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片、资料、乃至音乐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讲述郭沫若的诗歌时,在课件中穿插了一段《凤凰涅槃》的朗读资料。学生被其中激昂的情绪所感染,整堂课都精神饱满,学习、接受的效果都非常好。再有,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访问一些文学网站、文学研究或评论网站。比如百家讲坛就是一块非常好的阵地,其中曾就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老舍、张恨水、张爱玲、钱钟书作过系列节目。还有世说新语栏目也同样是一档人文气息浓厚的节目。这些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自主学习,启发思维都是有帮助的。再者,还可以建立现当代文学名著影视资料库,组织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观看,既可以丰富学生对现当代文学名著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还可以比较文学原著与改编的影像资料的不同,从而深刻认识文学作品作为语言艺术的重要特征。甚至,部分学生可以以此为契机,作为突破口,做一种更深入的思考。笔者就有学生针对王安忆小说及影视改编进行比较写作毕业论文。
课外实践活动的倡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可以组织学生排演现当代文学话剧,举办经典作品阅读报告会,开展现当代诗歌散文名篇朗诵会等。这些课外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焕发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打下良好的人文基础,培养健康人格,真正地愉快学习、自主成长,更好地走上社会。
三、考评标准
考评直接影响着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所以考核方式和考核内容的改革至关重要。目前现当代文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一般都是以闭卷考试的方式结课,形式相对单一。而考试内容的设置,笔者从这两年来出试题的经验看,也存在一个两难的尴尬境况。需要学生独立思考的题目,往往因书中缺少固定答案,所以学生普遍感觉较难,考核成绩不理想;而学生感觉相对容易的题目,多是记忆性的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自我见解没有太大帮助。由此可见,考评内容的设定也和平常的教学方式息息相关。如果学生从大一开始平时就注重培养他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两难的境况也许就能有所好转。
同时,我们也主张不能以一次考卷定结论,而应适当的加以平时成绩。这一点三亚学院做的很好,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占30%,合在一起才是最终的总评成绩。作为平时的考核,也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小论文的写作,这样既可以加深他们对平时学习内容的了解,也可以为最终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
除了上述的这些措施外,在其他方面做出一些调整,相信对教学效果的改善也是有帮助的。比如,可以把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放在大二,学生有了古代文学的学习基础,特别是对清末文学状况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对20世纪初的五四文学接受也就顺理成章了。毕竟文化是有传承性的,文学的发展也同样如此。
总之,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基础性课程,要适应独立学院的发展速度,与学院的育人理念、培养目标同步,让学生能够真正吸收运用,更好地走向社会,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只有不断探索,勇于实践,才可以完成这一时代交予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