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要“舍得”
2013-02-01张燕琴
张燕琴
【摘要】本文从语文三维目标的角度思考,关注课堂教学的一些小细节,阐述了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语文“双基”,同时要学会“舍”,扎扎实实、本本分分为学生发展。
【关键词】课堂教学;基础知识:舍得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逐步实施,小学语文试卷的结构由原来的基础知识、听说训练、阅读分析和写作四部分转变为三部分,这其中基础知识和听说训练被语言积累运用所代替。这一变化牵动了处于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的敏感神经,使许多人对素质教育及新课标产生了误解,所以在课堂上,少了对语文知识的系统归纳,课上不再强调学生识记字词,不肯再花费精力讲解语法,句式修辞也是随用随讲,导致了不少语文教师把基础知识“逐出课堂”。语文课堂的这种倾向的表面变化是学生不再认认真真识记字词,分不清名、动、形,搞不清主、谓、宾;而深层影响是妨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这里我想提点自己的想法:
一、语文课切莫忽视了“语”的功能
汪潮教授说:语文首先是姓语的。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必须注重打好基础。“双基”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只有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字音要一个个念准,字型要一笔一画写对,基础知识要一点一滴积累,读文章要一句句读懂,写作文要一段段写好。这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投机取巧。
其实素质教育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掌握基础知识,并不矛盾。从素质教育的要求看,能力是素质,知识也是一种素质;从考试内容来说,基础知识不是不考,而是许多内容巧妙地转移到了阅读部分,使之由集中变成了分散,由原来的单独设题转移到了某一篇章段落的阅读分析中。时间证明,任何一个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其语文基本功都会非常扎实。因此,任何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都是舍本逐末的错误行为。
二、学会多途径的“舍”
一堂课,细心体味,其实不需要面面俱到,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后,我们可以体会到其中的奥妙,其实,课程标准是可以操作的,通过精心设置符合文本的过程和方法,可以让是学生学到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并陶冶好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1.舍滔滔不绝地讲
讲解式教学原本是进行闻言教学的一种方法,在历史上齐过有益的作用。但现在,我们许多语文教师还是一上课便摆开架式,大讲特讲,力求讲深讲透,舍不得给学生一点儿自主学习的时间,结果是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学生昏昏欲睡地听,好端端的一篇课文被肢解得支离破碎、毫无生气。因此,目前我们要做的是多开放学生的脑,少开放教师的嘴。
2.舍源源不断地问
目前,语文教坛上叫得最响的是启发式教学,遗憾的是,我们的语文教师只注重形式,忽视了运用的条件和本质的东西,打着启发式招牌的“问答式”在课堂教学中无限制地膨胀。课堂上,一问一答,热热闹闹,一连串毫无启发性的体温,把学生往教师事先设计的结论上赶,也不进行研讨,教师便匆匆总结。我曾对一堂语文课作过统计,教师提问就达100多次,一节课成了名副其实的满堂问。
以问代学,课堂上虽然气氛热闹,但学生受益甚微。提问绝不是提出问题让学生答出来就算达到目的,而是要将矛盾的焦点摆在学生的面前,用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思维的火炬啊。因此,我们眼前要正本清源,走出问的误区,还启发式一个清白。
3.舍面面俱到地教
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认为给学生教得越多越全越广就越好。或许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铺天盖地的教法,一篇文章、字、词、句、修辞、写作特点、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不一而足,面面俱到。把有生命的文章作为一个“标本”去解剖,有的人这样比喻语文课堂:“语文是可爱的小鸟,可教师却拿着一把解剖刀。”试想,谁愿意观赏一只被解剖得骨肉分离,没有生命的“小鸟”?
有一首顺口溜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的鞭笞可谓入木三分:“一本教材一支笔,先分段落后释义,中心思想字词句,学生不辨东和西。”由此看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实在不该贪多求全,一堂课,能够突出一个重点,突破一个难点,解决一个疑点,就相当不错了。我们要提倡:一课一个疑难点,一课一个目标。这样。日积月累,学生自然就学到了知识,养成了能力。
4.舍高高在上地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而我们的教师只抓住“以训练为主线”大做文章,整堂课的训练高高在上,一是训练的难度高,学生答不上;二是训练的要求高,学生答不准;三是训练的分量高,学生答不完。实际上,一堂课就是一些不切实际的训练,与大纲的要求不一致,与教材内容不相干,与教育对象不协调。难怪连著名作家王蒙也感叹道:“现在的中小学语文教学不改革不行了。”
语文课程是基础课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学习各学科都有很好的帮助。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才是语文教学真正的目的,而教师要做的,用崔峦老师的话就是:“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