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古事”讲古文
2013-02-01赵萍
赵萍
【摘要】高中古文教学遭遇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尴尬,怎样更好地啃下这块骨头,许多高中教师都在探寻着。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课文讲授中往往插用大量的“古事”,丰富人物形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古文;古事教学方法
“呱呱小儿,但饮牛湩,至於弱冠,不明犍状。佌佌之豚,日食其羓。洎其成立,未识豜豭。”这是2010年江苏高考考生王云飞的作文《绿色生活》的开篇。这篇古文写就的满分作文,把一个古文天才呈现至人们面前的同时,也引起了教师们的思考,这个学生是怎样把古文运用到极致?究竟该怎样啃古文教学这块头疼的骨头?
“爱也古文,恨也古文”,成文现今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爱也古文”,是因为古文在高考试卷中分值多达22分,文字量小,只要肯下了这块硬骨头,语文考试分数将相对可观。“恨也古文”,古文特殊的语言体系、语言习惯,特定的语法和语序以及特定的语言含义,都成为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学生记了成篇的诗词虚词句式类笔记,考试时阅读起古文来还是困难重重。
造成古文教学这种尴尬境地的原因很多。首先是古文自身的特点和其语言环境的缺失。其次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古文编写方面存在着环节上的脱节。最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最影响学生古文学习的原因。对课文蜻蜓点水般的简单涉猎之后,就不厌其烦大讲所谓的“规律”,使学生兴趣全无;只注重文言词句的梳理,以求得字字落实,将知识嚼烂喂给学生,忽略了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的自主理解。因此笔者认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乐于理解进而能够理解是一条可行之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课文讲授中往往插用大量的“古事”,丰富人物形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一定的成效。现将自己的粗浅做法归纳成以下几条:
教学过程中穿插适当的古事来丰富人物形象。
古文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素养,塑造学生的人格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这一作用是通过引领学生体会文章丰满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艺术语言和闪烁的思想精华实现的。应该说,古文学习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当属那些传奇人物,而部分古文或者由于篇幅的限制,或者由于文章描写侧重点的不同,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笔墨较少。如果教师就文论文,很难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不同版本的古事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有时同一史实在不同的作品中会呈现不同的褒贬真善倾向,因为不同的人对于这些史实的看法、叙述的角度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这些不同版本的古事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在《史记》选文《刺客列传》一文教学中,笔者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刺客列传》中司马迁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都是歌颂他们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即所谓的“士为知己者死”。
用在教学中通过鼓励学生改写“古事”来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古文的语言精练,语句跳跃性较大,在人物刻画、情节发展和环境描写上受的限制较大。而记叙文可以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对环境进行具体描写,将情节充分展开,把人物的性格在情节发展中逐步凸现出来。所以有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原作的理解,笔者会在教学中鼓励他们对古文进行改写,通过自主学习,汲取文中的思想精华。
例如在《赤壁赋》一文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采用了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赤壁赋》体现了苏轼矛盾的人生和对儒释道思想的融通、对审美人生境界的不懈追求,文中充溢着淡泊、通达、恒久的宇宙人生观意识。时空的阻隔和阅历的缺失使得学生很难对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有深入的理解,但文章采用的主客问答的形式新颖而极具说服力。所以笔者引导学生将自身化身为“主”或“客”,根据原文加以想象,将文章部分改成小小辩论稿或者散文。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都积极地参与其中,自助查阅工具书,互相讨论一些较难翻译的句子。然后由学生选取改写得比较好的,投影展示;同时笔者也找到比较本色的改写供学生参考。课堂上笔者曾提供了这样一段改写:
“苏轼说:朋友,如果想不通,我们就拿脚底下的水和头顶上的月亮这些最熟悉的事物来作为例子吧。长江水从古到今一直在流淌,不再回来。连孔夫子都曾经说过的:逝者如斯夫!从哲学意义上说,以前的长江不是现在的长江。但现实中,长江就是长江,它虽然每一刻都在变,却又从来没有变过。……”
学生讨论后一致觉得文采不足,于是将其稍加改动:
“迎着那江风,苏子动容:那那昼夜不息流淌至今的长江水,如夫子曾经说过的一样,‘逝者如斯夫,一去不返。从哲学意义上说,孔夫子彼时的江水已非此时的江水。但我的朋友,你可曾看到这每刻都在变化的长江,其实亘古未变。月亮亦然,时而圆润,时而宛如银钩,
如此,课堂收到良好的效果。
语文特级教师韩军在《中国教育报》发表过一篇题为《没有文言,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的文章,忧虑中国文坛未来的发展;王云飞的一篇满分作文似乎让我们看到了一丝曙光。古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和民族瑰宝,是历史淘洗的结晶,是学好写好现代文的基础;古文教学之路还有待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希望笔者的浅知陋见能在实际教学中发挥一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