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电影“北上”的水土不服
2013-02-01徐明明
徐明明
【摘要】《不再让你孤单》是香港导演刘伟强2011年内地上映的一部爱情催泪大片,讲述的是一个北京男人和一个香港女人在北京的爱情故事。这部影片刘伟强一改以往的“动作黑帮片大佬”的风格,试图成为第一个在北京讲述爱情故事的香港导演。虽然有御用香港演员舒淇和大陆硬汉刘烨的搭档,然而,内地的观众和票房似乎并不买账。本文分析了《不再让你孤单》这部影片中香港女人李佩如在北京的身份认同问题,以及和片警方镇东所代表的北京独特的地域文化形成了一锅“夹生饭”的尴尬局面,同时剖析了“李佩如”这个人物所代表的香港电影北上大军“水土不服”,难以讨好观众的事实。
【关键词】香港电影北上;身份;地域文化
说实话,这不是一部好看的电影。
由舒淇扮演的香港女李佩如孤身一人在北京打拼,作为一名售楼小姐可谓尽职尽责,不惜与客户在KTV拼酒撒娇发嗲。在被其男友,也是她老板的内地房地产商人骗财骗色之后,一无所有的李佩如彻底崩溃了。幸好,她遇到了一个靠谱的男人,由刘烨扮演的方镇东,一个被妻子抛弃的、朴实到在美女面前连话都说不明白的警察。一个烂俗的故事就这样展开了,拜金女遇到了老实人,故事必然是以二人关系式的套路向前推进。到这里,给人印象深刻的无非是舒淇最爱醉酒,刘烨只会包饺子,其他的倒也平平淡淡、无功无过。无奈的是,这是一部不甘心平淡的电影。紧随两人爱情关系的发展,各种狗血的情节纷至沓来,方镇东的弟弟有人际交往障碍症,生活无法自理,每天扮演狮子王在广场上发放传单,而凑巧的是,他喜欢上了报亭里的哑巴女孩小宛。为了帮助李佩如重整旗鼓,方镇东卖掉了四合院的房子,李佩如开店在即,却因为种种不大不小的原因夭折。李佩如一怒之下一走了之,回了香港,而方镇东则莫名其妙地因为为了李佩如动用警车而辞职。如果说影片前半部分还有些喜剧的成分,后半部分则是一出不折不扣的苦情戏。当李佩如重返北京却发现四合院里已经物是人非,韩剧中屡试不爽的失忆症出现在了方镇东身上。于是,拜金女摇身一变成了刘慧芳,一家苦命的人隐居于门头沟的平房之中。方镇东的病症越来越严重,两人排除万难,生下了孩子。最终,方镇东在追小偷的过程中被击中头部,佩如守了三天三夜之后,方镇东终于苏醒过来,神奇的是,方镇东的失忆症不治而愈!一家人终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些东拉西扯的桥段看得我百转千回,目瞪口呆,字幕一出,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影片终于结束了。
作为金像奖、金马奖最佳导演的获得者,刘伟强导演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是《无间道》、《伤城》、《头文字D》等动作片或警匪片中冷峻、理性的风格;与韩国影人合作的《雏菊》则是刘伟强的转型之作,充满了文艺片的温婉芬芳。在刘伟强的电影中,感情是隐忍的,是伤感的,是仓央嘉措诗中的那种“默然相爱、寂静欢喜”。而《不再让你孤单》中的情感,如同剧情一般直白生硬,我找不到刘伟强电影的影子,只看到了导演为了迎合观众勉为其难的生拉硬拽。
不难想象,在香港导演大举北上的大背景下,刘伟强导演不甘示弱,直接将片场搬到了北京,搬进了CBD,甚至搬到了门头沟。看得出来,导演,很努力;结果,很糟糕。这种表面上别别扭扭的“水土不服”,根本上则是凸显了影片文化身份和地理身份的模糊暧昧。
“身份”是人对于自我主体性、自身情感与外部世界协调确认的表征。身份认同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我认同,即个体对自己身份位置的认知,知道“我是谁”,另一方面是他人认同,即他人对被认识人的身份与地位的认可。这二者紧密相连、缺一不可,只有这二者的认识相互重叠,真正的认识才得以产生。
21世纪头十年,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以接力式举行国际盛事的方式,向全世界显示出中国大城市的高速发展的能力。北望神州,香港在上个世纪末独领风骚的地位已悄然失去。香港人在感觉祖国不断超越西方国家的强大气势的同时,又再次陷入“我是谁”的身份归属思虑当中。据香港《文汇报》2009年6月29日报道:“香港中文大学亚太研究所持续进行的调查显示,整体港人对‘中国人身份认同达到38.2%……49.3%认同自己是‘香港人,(两种)身份认同的差距进一步收窄。”对内地人来说,这种调查的问题本身就很奇怪——把香港人和中国人作为两种不同的身份,都是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你还能认为你是什么人?但是,对许多香港人来说,这个界限是非划分不可的,否则他就说不清“我是谁”。
实事求是地说,为了接地气,导演做了很多的工作。首先,从人物设置来说,女主人公李佩如从香港来到北京,住在CBD,玩在三里屯,一口香港普通话,职业是房产公司的售楼小姐,另外一个身份,则是这个公司老总的情人。除了外表时尚之外,贴在这个香港女身上的标签是开放、重情义。机场,连凯扮演的内地房地产商人拥着“小四”面对李佩如的质疑时,商人用一种轻描淡写的语气说道:“你们香港来的,不会那么认真吧!”,另一场戏则是李佩如和方镇东结婚时,黄秋生客串的酒吧盲人老板的那句:“想不到你们香港女人,挺有情有义的”。从这两个人对于“香港女人”的身份定位来说,似乎依然存在着某种对于香港人身份的刻板印象,第一句,是让我们理解成为大陆的男人们认为,香港来的女人,是不会也不应该对感情认真的,当然,这句话深深地伤害了李佩如。而第二句“香港女人的有情有义”,亦是建立在一个“没想到”的基础之上。有意思的是,这两个词儿分别是通过两个香港演员之口说出来的。这也许从另一个角度昭示了导演对于香港人/北京人(内地人)潜意识中的某种身份认同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建立在对于香港人/北京人(内地人)的刻板印象之上的。这正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长久以来,香港人身份认同的建构话语一直都建构在与内地的比较差异之上,而香港作为在中国的特别行政区,能够实施“一国两制”,其理据也在于两地的差异性,换句话说,香港在中国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地理位置会持续地维持香港相对于内地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已经深深地根植于每一个香港人的心中。所以,当李佩如来到北京,在另外一套话语体系和游戏规则中打拼,两种文化的交织和冲撞使她再次提出了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的追问。尽管在电影中她反复强调,“我从香港来到北京”,“既然来了我就不怕”,但是在追求情感和事业的过程中依然被现实撞击地头破血流,甚至于她自己都不明白到底为什么自己会被抛弃,为何想开公司却屡遭拒绝,为何第二天就要开业的新公司却被种种理由查封……在那段长达六分钟的长镜头中,李佩如酒后真言,一会儿是普通话,一会儿是粤语,彻底暴露了李佩如对于自身身份模糊不清的情境。就在这两种语言的混杂中,李佩如已经迷失了自己。
再来看男主人公方镇东的角色设置,地地道道的北京胡同男人,身份特殊,是个警察。和李佩如有着鲜明的反差,方镇东穿着打补丁的T恤,被妻子抛弃,带着一个有沟通障碍的弟弟,至今单身一人。这是一个外表朴实木讷内心真诚善良的“傻”男人,一句“方镇东,你叫我方镇东,我就来了”成了他一辈子对李佩如的承诺。在香港电影中,我们看到了很多警察的形象,而这个方镇东无疑是最正派最无私的一个。几十年如一日照顾弟弟无怨无悔,为了爱佩如默默奉献,满墙的奖状代表了他根正苗红的过去,他坚持原则,最终为因私用车帮助佩如而主动辞职。这个男人太“好”了,他既有国家意识形态所承认的“优秀”、“安全”,又有着最普通小市民的善良隐忍,难怪佩如酒醉了会说出这样的话,“这世界怎么这么多幸福的东西啊,有母爱,有兄弟的爱,还有可以结婚的爱,一次给我全看到了,我以为这些东西全部都已经绝种了!”接着,李佩如开始痛诉革命家史,父母贷款供楼,母亲当自己是提款机,全家人都很自私,更别提什么兄妹之情。来到北京无非就是想找个不用供楼的男人,没想到还被抛弃。从李佩如口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她的视角中香港人/北京人(内地人)这组人物关系的身份定位:香港人的物质和自私、生活状态动荡不安的痛苦,北京人的单纯、生活中充满信任、安全和幸福感。在北京的楼价飞涨、买车摇号引发全社会关于幸福感大讨论的今天,这种简单的二元定位无疑是出自导演的一厢情愿,依然是一种对于他者的想象。方镇东义正词严地对李佩如大喊“这不是香港,你应该尊重法律”的场景,以及方镇东离职后在警局门口众人齐刷刷地敬礼的煽情桥段,将导演的这种臆想高调地露出了马脚。
影片中也短暂地出现了香港/北京的“双城记”,但香港只是狭小逼仄空间里的吵闹和家人的无情。影片大部分的场景都在北京拍摄,虽然有CBD、三里屯、四合院等地标性建筑,但缘何会给人感觉这是一个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个城市的故事,只不过把它放在北京拍了而已?个人认为,这是对于地域文化的认知发生了偏差从而导致了地理身份的模糊不清。
地域文化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环境中与环境相融合打上了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包括方言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文化等。冯小刚早期电影就是京味儿文化的代表,而票房再好的冯氏电影在香港也无法立足,这就是地域文化的典型性。《不再让你孤单》中虽然取景于北京,既没有方言特色,建筑与人物也始终处于游离状态。狭小的四合院几乎没有什么大全景,三里屯路边的华灯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CBD的房间也相当局促。我们既无法从镜头里看到京城独特的四合院文化,也很难找到三里屯的京派时尚文化。故事与建筑的断裂使得本应该更接地气的场景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道具,使影片中的北京城变得像是浮光掠影,“到此一游”。
有人说,《不再让你孤单》是要打造大陆版的《甜蜜蜜》。除了片名,影片中的很多剧情也是围绕着这首歌作戏。然而,影片既没有让歌曲再次牵动人心,歌曲也没有让影片回味无穷。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说《甜蜜蜜》表现了“北妹”南下的生活状态,那么《不再让你孤单》则真实地投射出了15年后港人“北漂”的复杂情绪。《甜蜜蜜》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无数的小细节都在深刻地反映两个移民者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寻找属于自己文化身份定位;以及他们如何透过对原有身处时空的残存记忆,在想象中创造出属于自己文化上及精神上的归宿。在影片《不再让你孤单》中,李佩如来自香港,我们却难以找到其香港身份的符号典型,而北京男人方镇东,警察的符号意义已经远远大于了其个体的身份表征从而失去了人物的真实性。而影片主打的“北漂故事”让香港变得遥远而陌生,却又没有抓住北京地域文化的灵魂。这究竟是导演故意模糊身份来打消内地观众的距离感,还是香港电影“北上”迎合观众过程中天然的水土不服?也许,这是导演“鱼和熊掌兼得”的有意为之。从剧情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导演一直在不断地揣摩内地观众的审美取向,所以,故事变得风格怪异、支离破碎,导致剧中饱经磨难的真挚爱情如同无脚的小鸟,无处栖身。影片既失去了港片的味道,又难以取悦内地观众,反而变得两头不讨好,做成了一锅夹生饭。
的确,和千千万万个“李佩如”一样,香港电影“北上”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在于内地电影人的磨合中,在全新的话语体系里寻找到自己的位置,去寻找、发现并认同一种新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