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患者临床输血反应情况研究分析

2013-02-01李明邓卫刘妍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7期
关键词:成份溶血性本院

李明 邓卫 刘妍

患者临床输血反应情况研究分析

李明 邓卫 刘妍

目的 为了能够探索到减少输血反应的措施与方法, 研究并讨论临床输血反应的特点以及种类。方法 从 1200例次输血患者的“输血反应回报单”以及“输血记录单”中找到有输血反应的3例次, 对这3例次输血反应的类型、发生情况、发生比例进行仔细的思考。结果 1200例次输血患者中,有4例次是输血浆的, 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 0.33%;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3例次, 其发生率为 0.25%;首次输血患者750例次, 发生输血反应的有 1例次, 其发生率为 0.13%;过敏反应 2例次, 其发生率为0.27%。结论 输血反应的发生率最高的是输注血浆, 发生的输血反应基本上是过敏反应以及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影响输血反应发生的关键因素是血液制品种类以及输血次数的差异。

输血;过敏反应;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输血反应

由于现代输血技术的不断提高和成份输血的大力推广和使用, 输血治疗也变得更加安全的原因是血型不合引起的溶血性输血反应在不断降低, 输血是临床医学的与药物有差异的一种必要的的抢救和治疗手段。将血液通过静脉输注给患者的过程称为输血, 在临床上普遍的使用, 它属于一种治疗方法, 但由于血液成份的多样性以及复杂性, 医护人员应该注意输血反应的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偶尔也会发生, 严重情况也是能够遇到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依据卫生部 2000年《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标准, 医护人员仔细观察输血后受血者以及输血过程的状况, 根据诊断标准进行分类:输血前无发热, 输血中或输血后 1 h体温升高 1℃以上, 主要临床表现是寒战与发热, 本院2011年2月至2012年 11月期间住院输血患者1200例次。全部的血液制品均在保质期内使用。

1.2 方法 所谓发热反应就是指能排除如细菌污染、溶血、严重过敏等其他因素造成急性体温升高的一类输血反应;输血中或输血后立即出现的皮肤瘙痒伴潮红、荨麻疹以及呼吸困难、胸闷等支器官痉挛表现者为过敏反应。对有输血反应的病例, 由临床医师逐项填写“输血反应回报单”, 一式两份,一份交由本院输血科保存, 而另一份放入病历存档, 根据保存的“输血记录单”与“输血反应回报单”统计出有输血反应的病例的情况, 包含患者输血次数、输注的血液种类、输血反应类型等, 进行详尽的分析与判断。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资料组间率的比较使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 1200例次输血患者中, 1200例次输血患者中, 有4例次是输血浆的, 发生输血反应的发生率为 0.33%;其中非溶血性发热反应3例次, 其发生率为 0.25%;首次输血患者750例次, 发生输血反应的有 1例次, 其发生率为 0.13%;过敏反应 2例次, 其发生率为 0.27%。过敏反应发生率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 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上通常见到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是过敏与发热反应。受血者在或输血结束后或者输血过程中出现的体征以及症状我们称为输血反应, 并且不能用原发疾病解释者;而这些症状和体征又与输血有很大的关系, 包括溶血性和非溶血性。而本次调查表明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发生率为 0.33%,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率为 0.25%。随着现代输血技术的发展、成分输血的极力普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化的改进与自身输血的开展, 溶血性输血反应已经不是很多。为了使用一定的必要措施, 为了能够减小输血反应的发生的概率要在输血前仔细问出病史, 如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 输血时使用非盐水介质交叉配血, 白细胞滤除术等[1], 所以说我们输血遵守的首要原则就是能不输是最好。关键因素在于输血次数的多少, 次数越多就越容易产生同种抗体, 因此就造成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导致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血浆中带有的其他免疫球蛋白抗体。这与以前很多的临床研究所发现的去白细胞输血可提前预防或减少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相一致。但是与此同时也提醒我们输血不是绝对的安全的, 我们医务工作者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为了增强临床输血的安全系数, 我们应强化法律法规意识, 改进并改善各项规章制度, 增强临床用血管理的力度, 普及现代临床输血新知识, 仔细并认真的掌握输血适应证, 杜绝输营养血。输血患者如果有输血反应的发生, 我们都使用积极、及时、有效的措施, 全部没有导致不好的结果。临床医生及输血科严格把握用血指征, 坚持合情合理的用血, 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我们就给他输其需要的成份血。本院用于临床的血液所有的都是成份血, 包括悬浮红细胞、血浆、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血小板等。

[1] 方定安 .百色市输血反应原因分析.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13, 35(2): 191-192.

130011 长春, 一汽总医院/吉林大学第四医院

猜你喜欢

成份溶血性本院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绩优指数成份变更与一周表现
两市主要成份指数中期成份股调整
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 for Rotating Machinery Condition Monitoring Using Vibration Signals
欧盟禁止在化妆品成份中使用3-亚苄基樟脑
临床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回顾性分析
不同副溶血性弧菌菌株成膜能力及成膜影响因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