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片外敷在小儿周围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
2013-02-01李茜梅
李茜梅
土豆片外敷在小儿周围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
李茜梅
目的 探讨儿科病房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出现药物性静脉炎给予土豆片外敷的疗效。方法 临床工作中, 对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出现的356例因输注药物引起的静脉炎外敷土豆片。结果 356例应用留置针输注药物引起的静脉炎, 给予土豆片外敷后, 静脉炎症状改善, 留置针使用时间延长。结论 土豆片外敷治疗药物性静脉炎效果明显, 可有效地保护静脉, 减轻护士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的痛苦;且使用方便, 家属较认可。
土豆片外敷;药物性静脉炎;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
静脉输液是儿科临床上最常见的给药途径之一, 静脉留置针已广泛应用于儿科住院患儿中, 可有效地保护血管, 为合理用药提供了方便, 避免了反复穿刺给患儿造成的痛苦。药物性静脉炎是临床静脉输注中最常见的并发症, 是因静脉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大的药物或因静脉内导管留置时间长引起局部静脉壁的炎性反应。静脉炎不仅给患儿造成痛苦, 也给临床后续治疗带来困难。因此, 如何采取有效措施, 保护静脉, 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 减轻患儿痛苦, 是留置针护理的重点。土豆片外敷作为新的非药物防治措施预防和治疗药物性静脉炎在郑州市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二病区已广泛应用于使用留置针的患儿中, 并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本科住院治疗患儿中, 356例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输注药物过程中出现药物性静脉炎, 表现局部沿静脉走向皮肤发红、水肿, 未触及硬结;无水肿者259例, 合并稍有外渗者97例, 28例患儿出现痛感, 输注药物速度均不受影响。患儿平均年龄11月2天, 最小年龄35 d, 最大年龄12岁;其中使用头皮静脉留置针278例, 四肢静脉留置针78例。
1.2 方法 科室常规备新鲜土豆片放入4~8℃的冰箱冷藏室中, 使用时将土豆片切成厚约1 mm的薄片, 不去皮, 贴附于留置针前端沿静脉走向皮肤发红的部位, 外敷面积大于红、肿的面积, 土豆片厚度越薄与皮肤的粘附性越好, 效果越好;必要时30~60 min更换一次, 土豆片变色、干燥及时更换,每天可连续反复多次[1]。个别患儿对药物非常敏感, 输液时可在静脉处常规贴敷土豆片1~2 h, 以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2 结果
356例发生静脉炎患儿, 通过外敷土豆片(时间最短30 min, 长的可持续2 h左右), 静脉炎红、肿症状均改善, 红肿处皮肤色泽与周围皮肤无区别;避免再次静脉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 留置针应用时间相对延长。
3 讨论
药物所致静脉炎最主要原因是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引起的渗透性损伤, 使局部pH值、代谢及渗透压改变, 细胞溶解,溶酶体破裂, 化学介质释放;其次是患儿静脉条件差, 多次反复静脉穿刺造成机械性损伤。上述刺激可造成血管内膜损伤,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炎症物质渗出, 组织发红、肿胀从而形成静脉炎[2]。土豆有解毒、消肿、止痛、活血化瘀、通血脉等功效, 可改善患处血液循环, 消除局部肿胀, 缓解疼痛。有效控制炎症反应。其所含的维生素B12是细胞合成核酸过程中的重要辅酶, 同时能通过局部神经细胞感受器及痛觉中枢阿片受体达到镇痛作用[3]。土豆片含有大量淀粉,具有高渗作用, 且含有胆甾烷衍生物茄碱及龙葵碱, 具有兴奋平滑肌和加速血液流通的作用。从而可使药物渗出血管外导致的局部红肿、疼痛的症状消失, 血管弹性得到改善, 使损伤的组织细胞得以修复, 从而预防静脉炎的发生[4]。土豆片冷藏后, 能够较好地保持物料表面的形态及内部组织结构,并可减少维生素C的氧化。可减轻局部充血, 防止炎症扩散,降低局部温度等作用, 患儿感觉好, 乐于接受[5]。
[1] 宣善俊, 罗艳青.土豆片外敷治疗罂粟碱引起的局部硬结的效果观察.临床肺科杂志, 2010,15(3):382.
[2] 段培蓓, 梅思娟, 张圆圆.黄金散过敏对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观察.护理学报, 2008,15(4):71-73.
[3] 吴小洁, 李香利, 叶和珍.海带联合鲜土豆片贴敷治疗PICC置管后静脉炎的疗效观察.护理学报, 2009,16(4):70-71.
[4] 刘昌红, 曹乃酶, 王国英, 等.马铃薯(土豆)外敷与硫酸镁湿敷治疗甘露醇外渗的疗效比较.护理研究, 2004,18(7):1289-1290.
[5] 周燕, 凃娟, 吴卫琴.冷冻土豆片外敷治疗静脉输液渗漏致肿胀的疗效.实用临床医学, 2011,11(12):116-117.
450000 郑州市儿童医院呼吸内科二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