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2013-02-01赵晓兰
赵晓兰
探讨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
赵晓兰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 实施整体护理, 深入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 促进患者的身心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方法 根据对患者心理问题的分析, 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结果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情绪稳定, 交流沟通能力有所提高, 自理能力也得到提高。 结论 有效的心理护理,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有利于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
老年护理;心理特点;护理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国家在卫生保健等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 人们的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人口老龄化呈现出加速发展趋势。老年期是人生中一个特殊时期, 生活适应能力下降, 身体状况逐渐减退, 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 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实现其人生价值, 从事老年护理的人员更应该做好以下的护理工作。
1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分析
1.1 孤独和依赖 首先老年患者住院后, 亲人不在身边陪伴, 其次, 周围接触的是陌生的人和环境, 所以, 极易产生孤独感。老年患者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 又担心自身疾病的预后, 所以极度需要别人感情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帮助。
1.2 执拗和多疑 老年患者常表现出固执与违拗, 自以为资历老、贡献大、经验足, 喜欢周围人尊敬他、恭顺他。住院后对护理要求也比一般人高, 对周围的人不信任, 计较别人的言谈举止而猜疑重重。
1.3 易怒和恐惧 老年情绪不稳定, 喜怒无常, 加上疾病的困扰, 经常会无理由的发火。老年患者在陌生的环境下, 也缺乏安全感, 表现为害怕, 有受惊的感觉。当恐惧感严重时,还会出现血压升高、心悸、呼吸加快、尿频、厌食等症状。
1.4 抑郁和焦虑 老年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脑内生物胺代谢的改变, 常会引起抑郁症状, 表现为压抑、悲观、厌世等。老年患者住院后生活方式改变, 社交减少, 缺乏归属感, 引起焦虑。老年患者伴有疾病缠身的痛苦, 对健康缺乏信心, 有些患者会担心医疗费用过大, 经济承受能力有限, 引起焦虑。
2 护理
2.1 尊重、理解、关爱患者, 增加信任度 医护人员应对患者予以尊称, 尊重患者, 讲话礼貌, 态度和蔼, 主动与患者交流沟通, 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 理解患者的心声, 增加信任度。在生活方面, 主动帮助患者, 满足患者合理的需要,实行优质护理服务。在病情方面, 满足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及有关知识的需要, 保障患者的权利。对有些患者家属提出对患者保密病情的时候, 应对患者保密病情。当有些患者为自身疾病担忧时, 医护人员予以安慰, 鼓励其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减少抑郁焦虑情绪。住院期间, 加强与患者家属沟通,让他们多来探视患者, 多陪伴患者, 让患者得到亲人的关心与爱护, 减少孤独感, 增加安全感。
2.2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有的老年人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抽烟、喝酒、起居无规律, 这是百害无益的。老年人应戒烟、 戒酒,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适当的修饰外貌、改善形象,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适当扩大社会交往, 多交知心朋友, 多接触大自然, 使生活环境幽雅宁静, 心情舒畅, 有助于克服消极心理, 振奋精神[1]。
2.3 丰富患者的室内活动 科室设有独立的供患者娱乐的活动室, 患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适合自己的娱乐方式来消除寂寞, 提高情趣。并且可增加与病友交流沟通的机会,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保持愉快的心情, 消除易怒和恐惧。
2.4 维持患者良好的情绪 医护人员要经常主动与患者沟通, 讲鼓励患者的语言, 并且要赞美患者, 使患者有积极向上的态度, 创造愉快的心境。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室内活动,把精力投入到活跃的气氛中, 忘记不愉快的事情。
3 结论
健康老龄化是人类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提出的战略对策。目前, 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此, 对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针对性护理是一项重要举措。随着护理学的发展, 护理的内涵不再仅仅是对疾病本身的护理, 而是涉及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 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有广泛知识, 以适应发展的需要, 以便能与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沟通, 才能达到应有的护理效果。基于我国国情, 心理护理的广泛开展还存在很多问题, 因此, 建立完善的护理体系和法规, 多种途径培养护理专业人才, 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养老体系等这些目标的实现, 还需要护理工作者的不懈努力。
[1] 侯风珍.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内蒙古中医药, 2007, 26(4):68.
214400 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干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