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胎传梅毒68例临床分析
2013-02-01马平孔宪萍
马平 孔宪萍
早期胎传梅毒68例临床分析
马平 孔宪萍
目的 了解早期胎传梅毒的临床表现、漏诊误诊情况、治疗效果以及预防措施。方法收集本院2001年1月~2010年10月确诊为早期胎传梅毒的幼儿68例, 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早期胎传梅毒的临床表现多样, 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 68例中皮肤损害35例约51.4%, 白细胞增高60例约88.2%, 肝脏肿大62例约91.1%, 脾肿大31例约45.6%, 贫血28例约41.2%, 发热25例约36.8%, 病理性黄疸18例约26.5%等;误诊率9例13.2%, 误诊疾病达6种。结论早期胎传梅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缺乏特异性, 易被误诊, 需要临床医生提高警惕, 早期、系统、足量药物治疗, 疗效显著;开展梅毒筛查工作, 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以及恢复婚检等措施可大大降低胎传梅毒的发生率。
胎传梅毒;临床;防治
梅毒胎传即先天性梅毒, 是梅毒螺旋体经胎盘进入胎儿血液循环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其中2岁以内发病者为早期梅毒, 早期先天性梅毒的临床表现常出现于产后第2~6周, 有流涕、鼻塞、口腔黏膜损害。常有较严重的内脏损害, 死亡率较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 我国梅毒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胎传梅毒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 梅毒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并且严重威胁我国妇女儿童健康,故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将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2001年1月~2010年10月间收治的68例胎传梅毒患儿的临床资料做总结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确诊依据:主要根据临床表现, 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及流行病学资料, 血清学检查来确诊。①取胎盘、羊水、皮损等易感染部位标本, 在视野显微镜下找梅毒螺旋体。②血清学检查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筛查、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确诊。68例胎传梅毒患儿中, 男42例, 女26例, 男:女=1.62:1;入院年龄1d~18个月;早产儿15例, 小于胎龄儿和足月小样儿11例;2001年2例, 2002年2例, 2003年4例, 2004年5例, 2005年5例, 2006年8例, 2007年9例, 2008年9例, 2009年11例, 2010年13例。父母亲职业以打工、个体、无业、娱乐服务业居多, 约占88.2%。
1.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皮肤损害35例约51.4%, 表现为疱疹、斑丘疹、脱屑、黏膜损害等;肝脏肿大62例约91.1%, 最大达肋下4 cm;脾肿大31例约45.6%, 最大达脐下1 cm;贫血28例约41.2%, 其中轻度贫血15例, 中度贫血11例, 重度贫血2例;发热25例约36.8%, 以中低度发热为主;病理性黄疸18例约26.5%等;9例曾被误诊, 误诊率13.2%, 误诊疾病达6种。母亲有流产史 32例, 死胎或死产史11例。
1.3 实验室检查结果 68例患儿及母亲RPR和TPHA均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增高60例约为88.2%, 贫血28例约为41.2%, 血小板降低33例约为48.5%;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增高27例约为39.7%, 血尿19例约为27.9%, 白细胞尿12例约为17.6%;血浆白蛋白降低28例约为41.2%,转氨酶增高18例约为26.5%, 总胆红素增高18例约26.5%;肾损害3例约为4.41%。
1.4 治疗及疗效 确诊后47例给予规范性治疗, 8例放弃治疗, 11例转院, 2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因为胎传梅毒的治疗原则是:早期、系统、药物足量。主要采用青霉素G, 每个疗程总量为30万U/kg体重, 分2周肌内注射, 共用两个疗程, 中间间隔两周。对症状严重的患儿, 采取从小剂量开始, 以免发生赫氏反应(即因大量杀灭梅毒螺旋体所释放出的异性蛋白所引起的脑及心血管损害加重)。同时给予保肝、输血等支持对症治疗。一般1周左右皮疹消退, 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恢复正常, 肝脾明显缩小, 尿常规及肝功能好转;2周左右RPR滴度好转;预后良好。无1例发生赫氏反应。
2 讨论
胎传梅毒临床表现多样化, 从无症状感染到致死性临床症状均可出现。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本组患儿中以皮肤损害最多见, 可累及全身各个脏器, 其中骨骼损害隐匿, 容易被忽视。据于娜沙和李建华[1]对早期胎传梅毒骨损害临床研究发现, 骨梅毒的主要体征包括患儿活动减少及对触摸、被动活动反应亢奋激惹、哭闹拒抱和肢体假瘫等。由于该病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缺乏特异性, 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在本组, 误诊疾病包括6种, 误诊率达13.2%。这就提醒临床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要提高警惕, 在临床工作中对不明原因的死胎、死产、早产、肝脾肿大、贫血、血小板减少、四肢脱屑、皮疹等应该详细询问双亲性病史, 尽早行血清学检查,以免漏诊或误诊[2]。
早期胎传梅毒是指于生后2年内发病的胎传梅毒, 本组均为18个月内发病。我国胎传梅毒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本组数据显示本院收治胎传梅毒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现象。最近研究发现梅毒螺旋体在妊娠任何时期均可穿越胎盘, 多发生在妊娠4个月后, 常表现为胎盘功能严重障碍, 发生胎儿梅毒。从而造成流产、死胎、早产、产后死亡或先天性梅毒儿。胎传梅毒是可以预防的疾病, 主要做好产前检查, 常规作血清学检查, 对孕妇患有二期梅毒者要作驱梅治疗, 可使先天性梅毒发病率从90%降至2%以下, 并能很好地保护胎儿。孕妇感染梅毒应与医生合作, 积极主动接受治疗, 可预防先天性梅毒的发生。而一旦确诊为胎传梅毒给予早期、系统、足量药物治疗, 疗效显著, 切不可轻易放弃治疗。总之,要呼吁社会加大梅毒宣教力度, 加强流动人口管理, 积极开展疾病筛查工作, 有利于切实贯彻优生优育的政策, 从而减少儿童的患病率及死亡率。
[1] 于娜沙, 李建华. 早期胎传梅毒骨损害临床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5(38):692-693.
[2] 沈辉君, 孙眉月. 3个月以下幼婴先天梅毒121例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 2009(47):871-873.
131200 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