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格教学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2013-02-01李欣晏
胡 林 李欣晏
(九江职业大学师范学院 江西 九江 332000)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即微型教学,是一种以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利用先进的媒体信息技术,依据反馈原理和教学评价体系,分阶段系统地培养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训练方法。作为微格教学创始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德怀特·爱伦博士(Dwight W Allen)认为:“微格教学是一个缩小的、可控制的教学环境,它使准备成为或已经成为教师的人能够集中掌握某一特定的教学技能和教学内容”。对师范院校而言,微格教学为师范生提供逼真的练习情境,使复杂多元的课堂教学得以精简、易于掌握,并使练习者获得大量的反馈。目前,微格教学已被世界许多国家列为教师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途径。
微格教学在师范教育实践中的意义
微格教学始创于美国斯坦福大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最早在北京教育学院展开研究实践,之后迅速扩展运用到很多学校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李枫等认为,微格教学可全面地展现整个教学过程,将单项教学技能微元化,快速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有效地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这一观点得到了其他教育者的广泛认同。
由于师范生所面临的培训重点和专业特点的差异,对于不同的教学情境和任务,适宜的心理特征或要求的行为方式并不相同,研究者大多结合各自院校和专业发展的教育实践,探讨微格教学对具体学科的影响,揭示出更为深刻的规律。马雅彬认为,微格教学“观摩—训练—反馈—评价”的主顺序符合学生学习英语技能的基本规律,是英语专业师范生专业素质和教育技能提高的最佳途径。其他研究也表明微格训练对学生的语言、板书、讲解、提问和调控等单项技能都有显著提高。
微格教学在师范教育中的显著优点
微元化单项教学技能,有利于突出训练目标 爱伦将微格教学定义为“一个有控制的实习系统,它使师范生可以集中解决某一特定的教学行为,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进行教学练习”。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比,微格教学使每项教学技能形成明确的培训目标和可观察的具体评价标准,因此可重点训练师范生薄弱的单项技能,促进师范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教学技能。
及时有效地反馈教学信息,有利于形成直观的调整空间 运用声像记录设备,微格教学能够真实地再现教学活动,通过小组讨论录像材料,使师范生及时了解自身的不足。同时,及时、准确、具体、生动的信息反馈使师范生得以修正多余的习惯性动作和口头禅等不适宜的教学细节。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师范生反思创新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师范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其对教案设计及教学实践的反思,逐步加深对教学技能的理解与掌握,丰富教学技能的应用方法。利用微格教学,师范生能够学会如何客观评价一堂课,如何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技能,使课堂教学过程更加生动灵活。
小规模的训练模式,有利于减轻师范生的心理压力 最初,爱伦等在培养中学师资的课程中推出“微格教学”训练系统,是微格教学的雏形。该系统将教学能力分解为十四种单项技能,通过“角色扮演”组成微型课堂:包括5~8名“学生”,每项技能训练时间控制在5~20分钟,每次集中训练内容为1~2种单项技能。这奠定了微格教学成为“小规模教学活动”的基础,由于训练内容集中、单次训练人数少、时间短,从而减轻了练习者的紧张焦虑和心理压力。
师范教育中开展微格教学的现状
有学者认为,微格教学能有效地促进新教师减少失误,提高教学技能,改进教学方法。对师范教育而言,微格教学是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一种有效手段。但是当前微格教学在高等师范院校的开展状况并不理想。
从师范类专业学生培养需要看,当前微格教学尚存在以下不足:(1)某些高等师范院校对微格教学不够重视,管理不到位。微格教学设备短缺,导致教学时数难以保障,没有专职的管理人员,导致微格设备缺少维护和更新。(2)微格训练的专业教师少,指导教师水平参差不齐,评价管理系统尚不完善。(3)某些师范生不清楚微格教学的目的,导致微格训练的效果大打折扣。有学者认为,当前师范院校微格设备短缺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很多院校难以购置足量的现代化教学资源,阻碍了微格教学的普及与推广。对于已开展微格教学的师范院校而言,也存在各种问题:微格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微格训练流于形式,没有连贯的训练方案,仅仅安排学生在某一阶段进行集中实训,所谓的“微格模式”只是走过场的一种形式而已。
提高师范生微格教学训练实效性的建议
加强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微格训练中,不少师范生对微格教学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了解甚少。调查表明,某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忽视与相关课程的统筹安排,仅仅将微格训练视为实习前的集训。有些师范类院校毕业前才开设“教学论”及“教材教法”类课程,导致师范生对处理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设计等都还未深入学习。此外,在微格训练前,没有与专业相对应的微格训练教材、缺乏相关示范性录像和微格教学案例。必要理论指导的缺乏,势必带来微格教学实践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大大地降低微格训练的效果。国外微格教学前往往将教学实践分级,设计出具有连贯性和递进性的实践课程系列,并将之贯穿到教育专业学习的全部时段。为提高微格教学的实效性,师范生有必要掌握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课堂教学技能等相关知识,明确微格教学的目的、原理及操作程序,从而形成课堂教学技能的知识表征系统。只有对微格教学形成科学系统的认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利用原有经验不断地建构新的教育知识和认知体系。
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重点 克利夫·特尼(Cliff Tumg)等认为:“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对于刚刚开始从事这一职业的人来说,它需要被分解为有意义的和可观察的各个部分。这些技能的构成表现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相对分立的、便于定义的行为,而且可以迁移到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中,并适合于各种有目的的不同组合。”微格训练的特殊性在于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为若干教学单元,利用录像反馈使教学行为具有可观察,可操作和可描述,实现教学技能训练的有效调控。为提高微格教学训练的有效性,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必须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为此,学者们对教学技能类别有不同的分法,有研究者从综合教学技能中抽出十四种普通教学技能的要素,也有总结归纳为十种单项教学技能。在微格实训中,可对师范生的语言、提问、板书、演示、变化、强化、导入、讲解、结束等单项教学技能进行训练和规范,利用声像设备把师范生的教学过程如实客观地记录下来,为小组讨论及自评提供直观的现场资料,便于师范生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行为,获得自我反馈信息。这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指导教师的教学负担,提高了培训质量和效率。此外,微格教学要根据师范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训练重点,制定个性化的训练目标,对薄弱环节反复训练,克服训练中的盲目性和形式性。
突出训练的多样化和规范化 国内学者在总结微格训练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方法导向的多元技能训练方式、基于角色扮演的多元技能训练方式、基于合作学习的学导式同伴训练方式、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展示技能训练方式、示范录像与技能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录像分析与文本分析并行的方式等多种微格教学训练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微格训练的有效性,使师范生在不断地尝试和操作中提高综合教学技能。因此,师范院校必须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训练重点、现有条件以及学科特点,采用多样化的训练方式,实现微格训练效果的最优化。
提高微格单项训练的综合性 微格教学模式提供的单项技能训练有助于师范生得到严格的训练,从而很好地掌握单项的教学技能,但单项技能的习得并不等于综合教学技能的掌握。因此,开展单项技能训练的同时,根据师范生的掌握情况,必须将相关的单项教学技能综合,进行交叉综合训练。这样有利于加强师范生对教学行为的整体把握,使他们能有效地把单项技能训练的成果转化为整体教学效果。
建立完善的微格评价模式 微格教学训练的目标在于教学技能的习得,教学技能评价的复杂性较高,尚无固定的标准。而如果师范院校在微格训练前未建立操作性较强的评价方案,微格教学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因此,提高微格训练效果的重要途径即是建立完善的评价系统。如可采用定量评价,确定各单项技能的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和权重,指导教师根据师范生的训练情况对各单项技能逐一给出等级分,等级分之和即为该师范生的得分。这种评价方式以定量的得分形式保证了训练的客观公正,但实施起来比较费时费力。与之相应,爱伦提出的“2+2”评价法,属定性评价,主张在评价环节中让师范生意识到教学过程的长处和短处。虽然缺乏量化标准,不便于和其他训练者横向比较,但也降低了评价的复杂度,增强了评价者对教学环节本身的关注,提高了可操作性,且对练习生以表扬、鼓励等正面评价为主,有利于提高自信心。综上,微格教学中若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能更加全面客观地发挥微格训练的作用。
[1]李枫,邹江.利用微格教学法培养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技能[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6).
[2]马雅彬.加强教学技能训练——再谈微格教学[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1(14).
[3]吴乃域.中学课堂教学技能与教学技能培训[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7.
[4]孟宪凯.微格教学基本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5]陈建花.高师院校微格教学现状探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21).
[6]刘鹂,安玉洁.微格教学的多元化架构[J].电化教育研究,2005(9).
[7]雷慧.中学物理微格教学训练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