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一个咨询案例

2013-02-01韩雪松姚晓峰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21期
关键词:求助者心理咨询咨询

◆韩雪松 姚晓峰

1 一般资料

1.1 基本情况

王某,女,19岁,某大学一年级传媒系学生。体态容貌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父母均为国有企业职员,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1.2 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王某足月顺产,发育正常,身体健康。母亲身体健康,孕、产期及哺乳期未服用药物。家庭为原生家庭,父母关系良好。王某为家中独女,家人从小对其生活学习各方面细心照顾,为其安排好成长道路中的各种事情。小学至高中均在本地附近学校就读,未有集体住宿经历,学习成绩不错,周围同学对其尊重,成长过程中未有重大挫折。进入大学后,开始了集体生活,“同学几乎都是山东人和外地人,找不到可以倾诉的朋友”,感觉备受冷落,难以融入同学圈子,落差极大。个人喜欢拍艺术照,不太喜欢运动。

1.3 心理测验结果

SCL-90各因子分如下:躯体化1.9,强迫症状1.4,人际关系敏感3.2,抑郁2.3,焦虑3.1,敌对1.8,恐怖1.2,偏执1.0,精神病性1.3,其他1.6;总分191;阳性项目数48个。按全国常模结果,SCL-90总分超过160,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需要进一步检验。该测验结果显示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因子分高于常模。

SAS:标准分58,求助者存在轻度焦虑。

SDS:标准分57,求助者存在轻度抑郁症状。

2 主诉和个人陈述

自入学以来,初次住在集体宿舍,感到不知如何与同学相处,焦虑不安。从小学到高中,都是住在家里,有父母照顾。同学们也都是本地的,认识相处容易。进入大学以后,班级里同学多是山东人和外地人,本地人反而很少。其他同学以老乡关系形成了各自的圈子,感觉自己难以融入。在同学中的地位不突出,竞选班干部的时候落选,感觉受到了冷落,情绪低落,与高中相比落差很大。自感住集体宿舍条件不好,空间用具紧张,有的同学十二点后还不睡觉,影响休息,想给予提醒又怕影响了同学关系。本学期五一期间,自己回家几天。期间正值宿舍调整,原宿舍的其他同学都集体调换到了空调房间,却没和自己商量,顿感悲伤和气愤,有被抛弃感。找同学询问此事,大家说等她回来再和她商议,但是回来时宿舍调整已经完毕。至此,再难以在宿舍居住,看见原宿舍几个同学就心情烦躁。近1个月以来情绪低落,睡眠变差,对未来感到迷茫,缺乏目标,学习效率下降。为此前来求助。

3 咨询师观察和他人陈述

3.1 咨询师观察

初次见面,求助者衣着整齐,表现得有礼貌,言语表达流畅且有条理。但是精神疲惫,情绪低落,讲话速度缓慢。无幻觉、妄想,无智能障碍,自知力完整,有明确的求助要求。

3.2 舍友反应

王某平时说话少,在宿舍与同学交往少,不知她心里想的什么。似乎不爱与同学交往,参加班级集体活动少,最近情绪低落,心情烦躁,见人不爱搭理。

3.3 求助者母亲反应

王某从小比较娇惯,上大学前未进行过集体生活,高中时很多同学住校,但家里担心住校生活不好,就一直走读。进入大学后,常给家里打电话,反应大学生活适应困难,朋友少,感到无助,经常在电话中哭泣。近来由于寝室调整问题,更加情绪低落,心情烦躁,要求母亲过来陪读,现在校外租房居住,由母亲帮助其打理生活上的事情。

4 评估与诊断

4.1 诊断依据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现实一致,知情意协调一致,人格特征相对稳定,主动寻求帮助,有自知力,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逻辑思维清晰,排除精神病。

2)根据心理冲突的常形与变形的区分,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是由于与同学的交往出现问题而产生的,与现实处境相联系,并且具有明显的道德性质,该求助者的心理问题属于常形,排除神经症。

3)对照症状学标准,该求助者出现焦虑、烦躁的情绪,对大学生活产生迷茫感。有轻度抑郁倾向,睡眠质量下降,学习兴趣下降等症状。寻求校外居住和母亲陪读,对社会功能产生影响。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为月余。

4)无器质性病变基础[1]。

4.2 鉴别诊断

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求助者情绪表现并不十分强烈,仅限于对宿舍同学的反感,在理智控制范围内,反应未泛化。坚持正常的学习,社会功能影响轻微。病程持续一月有余。未达到严重心理问题的程度,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4.3 诊断结果

综上所述,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4.4 病因分析

1)生物学因素:该求助者19岁,女,大一学生,面临成长成才双重任务,各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使得大学生活面临严重的考验。

2)社会因素:从小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凡事由父母操办,自身处理事情的能力缺乏;进入大学后,环境变化太大,适应能力不强。

3)心理因素。错误的认知:认为其他同学都组成了圈子,自己难以融入;同学的事情要和自己商量,没有告诉我就是看不起我,故意疏远我。行为模式方面: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技巧。性格方面:依赖性强而又争强好胜。

5 咨询目标

5.1 具体目标

1)改善求助者目前的不良情绪状态,缓解焦虑烦躁和迷茫感。

2)提高求助者处理自己事情的能力和信心。

3)提高求助者的合理认知能力,重建合理信念。

5.2 终极目标

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地发展,完善人格,充分实现人的潜能。

6 咨询方案的制定

依据心理咨询的相关规定,向求助者介绍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商定每周咨询一次,每次咨询一小时,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不需支付费用。根据求助者的症状及具体情况,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及自我管理技术,商定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引导求助者正确认识大学的环境和意义,明确方向,树立合理的目标;

2)引导求助者进行自我分析,破除不合理信念和认知方式,重建合理信念;

3)指导求助者多参与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与同学相处的方法,学会合理解决自我情绪问题[2]。

6.1 咨询过程

本案例咨询预计进行6次,包括3个阶段。

6.2 诊断阶段

此阶段为咨询的第一、二次,包括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调整求助动机,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测试,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心理咨询方案。通过这两次的咨询,基本完成了本阶段的任务。

6.3 咨询阶段

此阶段为咨询的第三至五次,运用心理咨询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帮助求助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不适应的情绪与行为,纠正错误认知,重建合理信念。增强求助者处理自身事务的能力,提高独立自主性,提高大学学习和生活的信心。

6.4 结束与巩固阶段

此阶段为咨询的第6次,帮助求助者将学习到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巩固咨询效果。初步评估咨询效果并结束心理咨询。

6.5 具体咨询过程

1)第一、二次咨询。

任务: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进行心理测验。

方法:摄入性会谈相关技术、放松训练、心理测验。

过程:填写咨询登记表,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有关事项与规则。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进行心理测验,收集临床资料,商定咨询目标和方案。

2)第三次咨询。

任务:寻找和确认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与求助者分析,重建合理的观念。

方法:会谈法、引导、辩论。

过程:与求助者共同分析遇到的问题,探讨不良情绪的成因,发掘背后的错误认知以及导致的不适合行为,重建合理观念。

布置家庭作业:列出自己大学期间与同学交往愉快的几件事,并谈谈感受。

3)第四次咨询。

任务:继续探索不良情绪背后的原因及错误观念,建立合理的认知。

方法:合理情绪ABC、会谈法、辩论、面质[3]。

过程:与求助者继续分析不良情绪背后的错误观念,进行深层次的认知调整。针对求助者长期对家人依赖性过强的问题,帮助求助者树立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此次咨询,求助者提到有师兄师姐组织出去旅游,而自己热爱旅游。咨询师借此机会鼓励求助者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交往技能,体验交往的快乐。

布置家庭作业:写下此次集体活动的感受,记录下团队成员的亮点行为。

4)第五次咨询。

任务:引导求助者建立合理的观念和认知方式。指导求助者进行自我管理,帮助其树立信心,将学习到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

方法:会谈法、指导、情境模拟。

过程:求助者经过几次咨询,错误的认知在冲突的基础上已经有了转变。要进一步引导求助者积极面对大学生活。求助者提到她们要集体拍摄一个短片,咨询师利用这个机会,与求助者一起研究了如何参与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怎样与同学合作达成目标,等等。

作业反馈:经过上次的集体出游,求助者感觉还是有朋友关心自己的,在需要的时刻大家也会伸出援手,不再那么孤独和无助,对大学的生活和同学的看法也有所改观。

布置家庭作业:写下与同学合作的感受与心得,遇到不良情绪试用情绪ABC理论来调节。

5)第六次咨询。

任务:巩固咨询效果,评估咨询效果,结束咨询。鼓励求助者将学习到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

方法:观察法、会谈法、心理测验。

过程:做心理测验SAS和SDS,结果显示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已经明显下降。观察求助者的行为,了解其认知转变情况,引导求助者对咨询过程进行回顾和评估,帮助求助者树立信心,将学到的东西应用于日常生活[4]。

作业反馈:在集体合作拍摄短片的过程中,求助者感觉到了集体活动的快乐,体现了自身的价值。针对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咨询师与求助者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7 咨询效果评估

7.1 求助者自我评估

求助者表示自己的认知有所转变,更加理解大学的意义,知道如何去适应大学的生活。不再如以前那样焦虑和郁闷,开始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习兴趣增加。

7.2 心理咨询师的评估

心理测验SAS和SDS,结果显示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和抑郁情绪已经下降。通过回访得知求助者现已搬回宿舍居住,与同学关系正常,咨询达到预期目标[5]。

7.3 他人评估

求助者母亲表示:孩子现在没有了打电话哭诉的情况,在学校也有了些关系好的朋友。同学反映:她现在比以前积极了,喜欢集体活动,爱与大家交往了。

8 结语

此案例总体来说进展顺利,诊断和评估正确,咨询师和求助者的关系建立得很好。咨询的进程安排合理,利用了求助者两次集体活动的契机,这两次集体活动的成功参与促进了求助者的心理发展和认知转变。咨询的效果基本满意。通过此案例,咨询师意识到: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非常重要,求助者的求助和改变欲望是咨询效果的产生和咨询顺利进行的保证,学校心理咨询应充分利用集体活动的优势,促进求助者健康成长。心理问题产生的背后有着深层次的价值观和人格因素的原因,由于时间问题,未能对求助者的深层价值观和人格进一步分析和引导。求助者要在自我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成长。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叶冲,王小丁.心理咨询技术在大学生情感教育中的运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5):102-106.

[3]Nevid J S,等.变态心理学:变化世界中的视角[M].6版.吉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陈正权,肖旭.系统科学思想在心理咨询环境方法提出和运用中的作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5):77-80.

[5]陈木龙.大学生宿舍人际交往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J].社会心理科学,2010(11-12):202-206.

猜你喜欢

求助者心理咨询咨询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拒绝的正确方式
让求助者成为自己的治疗师
咨询联盟大有可为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都是生日礼物惹的祸
心理案例论文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
健康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