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感染致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3 2例临床分析
2013-02-01刘明伟
刘明伟
中山大学附属佛山医院·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广东佛山 528000
多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单核-巨噬系统增生性传染病被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单),在儿童中发病率高。而由其他病毒或细菌感染甚至药物过敏引起的临床表现颇为相似的就称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1]。肺炎支原体(MP)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已知能独立生活的最小病原微生物,MP感染可有全身多系统,多器官的损害,有的则会并发传单综合征。为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所导致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该研究将该院2007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32例肺炎支原体感染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病例进行综合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患儿32例,该32例患儿均为MP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患儿,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6个月~1岁4例,2~3岁10例,4~9岁18例。患儿均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诊断标准[2],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E-BV、CMV,32例MP-IgM均为阳性,其他各病毒抗体全为阴性。
1.2 临床表现
①发热:32例均有发热,程度和轻重不一,体温38~41℃不等。其中有23例不规则发热,3例稽留热,6例弛张热,热程从5~14 d不等。②咽峡炎:所有患儿咽部均明显充血,伴扁桃体Ⅰ~Ⅱ度肿大,其中扁桃体有白色苔样分泌物的18例,有点状渗出物的6例。③淋巴结肿大:3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颈部淋巴结肿大,主要环绕在胸锁乳突肌上段,直径约1~4 cm,其中4例伴有腋窝或腹股沟区淋巴结肿大。④皮疹:18例在病程3~5 d出现皮疹,11例为充血性斑丘疹,2例为荨麻疹,5例猩红热样粟粒疹,皮疹持续3~5 d后消退,消褪之后无脱屑、无色素沉着。⑤肝脾肿大:26例有肝肿大,21例伴有轻度脾肿大。⑥呼吸系统表现:32例均伴有咳嗽症状,其中23例为剧烈的百日咳样阵咳,9例为刺激性干咳,有的痰多。⑦其他系统的表现:7例有心肌损害,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动过速等,15例有呕吐,腹泻等胃肠道表现。
1.3 实验室检查
①血常规:WBC(9.4~27.3)×109/L,淋巴细胞占 58%~91%,异常淋巴细胞≥10%(10%~28%)。 血小板减少 8 例(55~90)×109/L,血小板增高5例(343~465)×109/L。②尿常规:蛋白尿 5例,血尿2例。③肝功能:26例丙氨酸转氨酶升高(45~168 U/L),23例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45~163 U/L)。④心肌酶谱增高13例。⑤病原学检查:32例检测血清 MP-IgM 均>1∶80,其中 12例>1∶160;32例血清EB-VCA-IgM和CMV-IgM均阴性。⑥其他检查:胸片:多表现为单侧病变,7例表现为云雾状阴影,13例表现为肺纹理增浓,呈双肺弥漫网状阴影改变,3例为肺叶大片实变影,2例伴有少量胸腔积液。肝脾B超26例示肝肿大,21例脾肿大,与临床体征相符。心电图:4例有T波改变,1例房性早搏。
2 结果
32例患儿确诊为MP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后,均静脉采用阿奇霉素针剂输液治疗,剂量为10 mg/(kg·d),疗程3~5 d,停4 d,其后予阿奇霉素混悬剂口服序贯治疗3个疗程;对于肝大、肝功能异常及心肌酶异常者予肝泰乐、能量合剂等对症支持治疗。经治疗2~4 d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肿大的肝、脾及淋巴结慢慢回缩,异淋比例逐渐下降。异淋比例5~15 d恢复正常,肝、脾及淋巴结肿大20~30 d消失,转氨酶约14~20 d恢复至正常,心肌酶明显下降,约16~21 d恢复正常,治疗效果良好。住院时间16~24 d,平均18 d。出院后需继续门诊随访及坚持治疗3~4个月,实验室检查结果均恢复正常,预后良好。
3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主要由EB病毒感染所致,大约占60%~90%[3],目前发现,除了EBV感染外,其他如CMV、肺炎支原体(MP)、弓形虫等感染也可引起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候群,故提出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概念。MP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病原体,无细胞壁结构。MP感染人体后,释放出一些有毒的代谢产物直接损伤宿主的组织细胞,同时也宿主产生抗体,由于人体的各系统器官如肺,肝,心,脑,肾等与MP存在相同抗原成分,产生的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从而引起多器官的病变。而经典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亦是细胞免疫反应和免疫调节功能紊乱[5]。
该组MP感染所致的传单综合征,多见学龄前儿童,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以及肝脾肿大的临床表现,还伴有其他系统的表现,其中以呼吸系统表现较为普遍,多表现为形式各异的咳嗽。实验室指标符合确诊依据,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简称异淋,一般在发病后第3天出现,逐渐增多,2~3周可达到高峰,多达10%以上,之后逐渐下降,可持续最长2个月左右,因此异淋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用ELISA法检测MP-IgM,可作为MP感染的早期诊断方法。该组病例MP-IgM均呈强阳性,而巨细胞病毒IgM,腺病毒抗体及EB病毒抗体均为阴性。
MP对抑制和影响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敏感,所以以阿奇霉素为代表的第2代大环内酯类药物为首选。疗程一般主张不少于4周,多为4~6周,停药过早则易复发。MP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予阿奇霉素治疗后,患儿恢复较快,体温下降迅速,临床症状好转显著,肝、脾、淋巴结逐渐回缩,心、肝功能恢复,不良反应较小。该组患儿出院随访3个月,恢复良好,无复发病例。说明MP感染所致传单综合征预后良好。与国内同行观察相似[6]。
综上,研究认为临床上对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且伴有明显咳嗽,血常规异常淋巴细胞增高的患儿要高度警惕MP感染所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积极完善各项实验室检查的同时,早期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发生并发症,减轻患儿痛苦。对于顽固性高热病人在积极抗支原体治疗的同时给予小剂量免疫调节剂可提高临床疗效。
[1]Eligio P,Pelia R,Valeria G.EBV Chronic Infections[J].Mediterr J HematolInfect Dis,2010,2(1):20-22.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上册)[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21.
[3]朱慧娥,尹德佩,窦训武,等.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耳鼻喉-头颈外科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0,16(33):104-105.
[4]Fanslow WC,Anderson DW,Crabstein KH,et al.Soluble fomes of CD40inhibit biologic responses of human B cells[J].J Immicnol,2012,149(2):655-660.
[5]鲍晓红.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发支原体感染 20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25):38.
[6]Terri B,Mark H.Azithromycin prophylaxis during a hospital outbreak ofmycoplasma pneumonia[J].JInfect Dis,2011,183(9):907-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