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外语学习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激发
2013-02-01王玥
王玥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 辽宁 阜新 123000
非智力因素是指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这些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人,如果他的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往往不会有太多的成就。一个人的非智力因素得到良好的发展不但有助于智力因素的充分发展,还可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反之,如果人缺乏意志,贪图安逸,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发展。
高职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存在许多心理障碍。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教师讲的东西自己已掌握,故不好好听讲;有的因为听不懂而产生畏难情绪,故采取弃而不听的态度,而干起其他事情;有的认为学习外语无用,因而自动放弃;有的学生性格内向,怕出错受人耻笑,不敢和别人用外语对话,不敢多提问题;等等。因此,为了消除学生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障碍,提高其外语水平,教师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激发,并顾及学生的气质。
1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高职学生外语学习基础差,由此导致外语学习上的一系列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多数以父母要求和生存需要等外部动机为主,而内在兴趣和自我效能等内部动机影响比较弱。
1.1 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对高职学生来说,学习外语的目的多数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很少考虑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上,他们带着无可奈何的心情,缺乏积极性和持久性,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应该干什么,很少想到用英语阅读或交友。所以,教师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时,应从实际出发,采取生动、有说服力且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形式和内容,使他们认识到学好外语的目的性和重要性。
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为了用外语进行交际。有的学生认为学外语无用,因为自己的专业不是外语,将来不准备从事和外语相关的工作,曲解了学外语的目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即使毕业了,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仍然离不开外语,并根据学生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学习目标,从而激发学生把学习外语同个人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动机,让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外语学习的强烈欲望。
1.2 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标准
认知的好奇心、成就动机都指向一定的诱因,这是学习者期待着通过学习将能得到内因性动机的满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认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将通过大学英语等级考试,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可以用英语与人沟通等外在动机与培养学习兴趣的内在动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设立一个适当的并且是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若有标准,可望且可及,将有利于成就动机的增强。学习标准定得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来说,学习的标准以一个学生在其原有学习成就的基础上增加20%为最佳,实现该标准的时间以一学期为宜。只有在高职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后,才能按照动机所激发的方向,积极主动地努力学习英语,排除干扰,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2 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教师不要指望学生对所有的课程都感兴趣,但要激发学生去学习,必须要有兴趣作为他们学习的内在“激素”。兴趣是学生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学生在外语学习中一旦对外语学习发生了兴趣,就能增强学习效果。
2.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问题的难度是构成问题情境的一个重要因素。高职学生外语学习底子薄,基础参差不齐,但他们思维灵敏、好奇心强。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力发展水平,选择适合的问题,做到由已知到未知,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启发学生开动脑筋,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问题情境的创设,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以用作业的形式提出;既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也可以在课外兴趣活动中应用。
2.2 切实帮助学生克服初始阶段的困难,稳定学生的兴趣
高职学生外语成绩偏低,刚刚步入高职院校,学习外语难免遇到一些困难。有的学生发音不准,有的学生语法知识欠缺,但只要克服这些困难,学生就能顺利地掌握外语的学习方法,兴趣会逐渐稳定。闯不过这些关卡,学生在学习上就会困难重重,在知识掌握上会欠账越来越多,于是外语学习兴趣锐减甚至会索然无味。教师应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掌握较难掌握的知识,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当学生解决了学习上的疑难,体验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时,会稳定他们的学习兴趣。
2.3 培养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
教师要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先产生想学习的心理需要,然后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要做到这一点,融洽的师生情感是必要的条件。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的关键。一旦师生关系破裂,很难设想学生会继续对关系恶化的教师所教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要激发和培养学习外语的兴趣,注重培养师生的感情是很重要的。培养师生之间的积极情感,离不开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精神。而且,教师对学生体贴关怀,总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当教师的情感灌注在教学内容中激起学生的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更好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诲。
2.4 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师生间感情的交流,只是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气氛,要想使学生对外语课真正感兴趣,提高教与学的质量,主要还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课堂教学的艺术就显得更加重要。教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高职公共外语课化枯燥为有趣,充分利用交互式、启发式、项目式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会话、歌曲、短剧等方式,鼓励学生使用学过的词语和句子表情达意,在教学全过程中都让学生感到有兴趣,愿意去学习,使学生有更多更好的机会接触外语、讲外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外语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3 顾及学生的气质
气质反映的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一个人的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方面的特征和消极方面的特征。一个人的气质特征不仅影响人的智力活动、学习过程和实践活动,而且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气质的积极特征,控制消极特征,用不同的方法获取好成绩。让多血质的学生充分发挥机智、灵敏、兴趣多样等特点去控制粗心大意等弱点;让胆汁质的学生尽量发扬思维灵活、勇于进取等特点,尽量控制简单化等毛病;让粘液质的学生以踏实、顽强的作风去补偿不灵活的弱点;让抑郁质的学生以细心、认真负责的优势去弥补迟疑胆小等不足。教师要帮助学生善于分析自己的气质特征中的长处和短处,使他们做气质的主人,不为气质所左右。教师还要在了解学生气质类型的基础上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非智力因素在一个人的成才、学习和智力活动过程中起着智力因素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从非智力因素入手来发展学生的智力,可以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陈睿.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J].商业文化,2012(11):222.
[2]刘宏君.论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J].辽宁高职学报,2007(10):61-62.
[3]王琳.谈90后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养成[J].辽宁高职学报,2012(9):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