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创新人才培养

2013-02-01吕占峰王兴殷坤龙

中国地质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地质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发展

庞 岚,吕占峰, 王兴, 殷坤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务处,湖北 武汉 430074

教育管理

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创新人才培养

庞 岚,吕占峰, 王兴, 殷坤龙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务处,湖北武汉430074

摘 要: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以地学类学科专业为主要优势和特色的“211工程”大学。长期以来,学校始终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理论与实践的深层融合、教学管理机制创新等路径,多方面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生发展;创新人才培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跨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外大学本科教育改革呈现新发展和新变化,焦点话题是培养创新人才。既有宏观层面政策和理念等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推动,也有微观层面在课程模块改革、研究性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教学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新思路与路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以地学类学科专业为主要优势和特色的“211工程”大学,近年来我校紧密结合本科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多样化路径、实施了一系列人才培养的改革举措。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的开展顶层设计

面对社会发展日趋分裂的专业化趋势,不同的行业与专业特别是国土资源行业用人需求此消彼长的变化,学校一直在考虑“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本科生应通过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认识和了解当代社会,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具有超越相互独立的学科专业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从事不同职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2010年,通过全校讨论并充分酝酿,学校在国内外进行广泛调研,认真研究学科专业的优势与特点,确立了“品德高尚、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知行合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走“基础厚实、专业精深”的人才培养道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积极推进宽口径的通识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专业成长打下良好基础。同时,进一步强化专业能力的培养,开展通识教育基础之上的专业教育,要求学生在拥有较宽眼界和较强适应性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或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强化“专长”与“专攻”,以及独立思考、善于探究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大力抓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的修订。在2007年和2011年我校两次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提出:要以构建一流的地球系统科学学科、专业体系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为中心,通过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修订,实现我校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学术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举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并且打造了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将全校60个专业按学科大类划为14个类,每一个大类内专业都要求1.5~2年课程打通培养,三、四年级按学生自主选择的专业培养。在必修课中引入选修,对覆盖面较大的20多门必修课程,如数学、物理、计算机基础、力学、电工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等,都分开档次开出内容深浅不同或不同学时的课程;在为一、二年级学生提供不同深度的基础课程的同时,为三、四年级的学生提供一定比例的开放课程,实现全校学生的任选;实施学务指导制度,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学习负荷和选修课程;学生在本学院内部的专业方向上实行双向选择;设立了8个自主学习的学分,要求学生积极社会实践以及各类科技创新活动。

二、大力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

长期以来,学校一直力推“一个主体、四类模式、多样化路径”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力图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创造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1.以完全学分制推进为主体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学校力抓完全学分制的逐步推进与完善。教学管理制度通过由学年制向弹性学制、再向完全学分制的逐步推进,并以此扩展全体学生发展成长的空间和机会。这种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包括:学习期限更为灵活;将全校专业按14个学科大类打通,建设大类课程模块,给予学生两次选择专业的机会,使得学生可以在14个学科大类之间和学科大类之内专业间自由流动;通过全校基础课程的分层教学、使得必修的基础课程学习程度可选择,学生选课的自由度增大;通过基础课程的滚动开设,使得学生学习时间与学习方式的可选择;通过大学英语、高等数学等各类指向性不同的兴趣班的开设,使得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更深入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等等。这些都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力,为个性化学生、优秀学生的成长搭建更好的平台。

2.以四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和示范

(1)拔尖学术性后备人才培养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校探索开设了国家地质学理科基地班、国土资源部资源勘查工程工科基地班,探索学术型后备人才培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研究生教育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2007年学校又启动“李四光计划”,该计划以凸显自主学习、个性发展为出发点,以知识、技术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为主要目的,支持学生的“奇思妙想”或“异想天开”。目前已经选拔6批,毕业生100%读研或出国,其中80%以上为中国科学院、“985”高校录取为免试研究生。

2012年学校成立了“李四光学院”,目前该学院主要有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遥感科学与技术四个专业,这四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学校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地科院相关研究所共同制定,专业课程教学也由两边共同承担,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验田和示范区,它为创新人才培养开辟了新视野、新路径。

(2)高级应用性后备人才培养模式。2007年以来,地质学(地调)、资源勘查工程(矿调)、软件工程3个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紧密结合企业实际工作,开展“工作性实践”,探索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已纳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实施;应用化学(地质分析方向)等5个本科专业纳入学校“卓越计划”建设,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根据专业基础以及专业所依托的行业优势,深入推进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前,这批学生获得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已取得初步成效。

(3)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优势专业,2004年来,我校开设了水资源与环境工程试验班、地质工程试验班、地质与地球物理试验班、材化实验班等。如地质与地球物理实验班近年来大量探索培养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生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具备地球的基础知识,掌握研究地球圈层的主要地球物理理论和方法技术,在整体上和不同的时空尺度上理解、模拟和解释固体圈层(地核、地幔、地壳)的结构、物质与能量交换及其动力学特征,为人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认识环境变化、减轻自然灾害及大型人类工程的环境评价等服务。又如,水资源与环境工程试验班致力于培养一批以地球科学为基础,兼备水资源、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拔尖人才,毕业生具有扎实而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良好的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突出的创新意识与能力,较强的实践运用能力和管理与组织才能。复合型人才培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培养的人才也享誉业内。

(4)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00年以来,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使学生具备国际视野与国际经验,在未来能善于国际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不断提升我校人才培养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

学校以工商管理全英班为切入点,探索全英语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培训高水平的师资,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与创业精神、熟悉国际商业规范、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拥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工商管理人才。长期以来,我校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麦卡瑞大学等国外大学以“2+2”、 “2+3”等方式合作培养本科生,取得了丰富经验。2011年,我校“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新目标:在“十二五”末,我校本科生有境外留学、访学经历的人数要达到本科生总人数的10%。为落实这一目标,2012年学校投入专项资金,相关部门与学院共同努力,又拓展了韩国建国大学访学项目、美国布莱恩特大学、南洋理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的合作交流、本科生访学项目。

“一个主体、四类模式、多样化路径”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推进,就是要努力打破地域、学科、体制等限制,不拘一格,整合力量和资源,探索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机制,以点带面,以“小众”带大众,最终推进学校整体人才培养体系创新。

三、理论与实践教学互促进,深层融合

我校长期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建有周口店、秦皇岛、秭归等大型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和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机械教学实验中心等一大批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三大实习基地建设保障了我校每年近4000名本科生开展实习,还接待了南京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台湾大学等近20余所高校学生实习、访问。其中周口店实习基地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理科野外实践教育平台”的成员基地,三峡(秭归)实习基地为“湖北省大学生创新基地”、“国家理科野外实践教育平台”的成员基地。学校还拥有7个与“卓越计划”配套的“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学校坚持教育教学实践与学校学科特色紧密结合,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生成长成才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发展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着力点,继承优良办学传统,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理论与实践教学互促进,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1.从本科教学体系着眼,优化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

本科教育教学的课程改革注重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突出基础性、国际化,并力图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支撑、素质拓展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的课程体系,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创新性和课程内容的实时性。为优化不同阶段的教学内容,着力将理论教学、课内实验、独立开设的实验课、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实习、工程训练、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进行“环扣”设计,有机贯穿。同时,及时掌握行业技术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课程内容,创新、开发课程,科学应对人才需求变化。

2.突破传统教学时空的限制,大力倡导学习自主

一直探索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开展探索性、研究性学习、自主实验与创新活动的新机制,营造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致力于考试方法改革、致力于推动师生课堂内外的贴近;致力于本科、研究生培养的有效衔接、贯通;通过与企业、科研单位和地方、社区的合作,走出传统的校园,推动产学研相结合,推动多时段、多方式本科生学习模式的尝试。强化了教学和科研的协调统一,重视教授在教学中的主力军作用,提高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的比例,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科学研究的内容、思想和方法。

3.从校内实践(实验)集合优势着手,打造开放共享平台

充分利用和发挥学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等的作用,向本科生开放,形成校内实践(实验)创新体系与支撑平台。

以周口店、秦皇岛、三峡(秭归)野外实习基地为龙头,建设了在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和教学资源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的教师团队,实现了全校实践教学规划和实施的一盘棋;开发基地教学资源,丰富远程教学,最大限度地实现了野外教学资源共享。

围绕全国、区域、学校三个层面的各类竞赛,引导学生创新和实践。同时,学校支持学院(课部)因地制宜的各类创新实践活动,扩大并保证了本科生参与面和受益面。

在已建设的一大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优质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质量工程建设”工作,不断开发、集成优质教学资源,正在建设阶段的教学资源库经广大师生使用,享有较好的口碑。

从发掘校外优质资源着力,拓展学生培养的资源与空间。加强校外教学基地建设,以“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为契机,巩固已有较为稳定的各地矿单位的校外实践(实验)基地,并通过争取产学研合作单位、政府行业部门、校友的支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获取更多的校外优质资源,缓解和补充了校内实验场所、实验条件的不足。

四、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改革

国外大学中学院是学校各项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心,拥有较多的学术管理的权力,学校老师、学生能够广泛地参与大学包括人才培养在内的各方面学术事务和行政,而且有相当的话语权。

我校一直在探索如何有效地实施管理中心的下移,如何有效地实施师生参与本科教学管理的民主,如何调动广大师生投入本科教学、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2012年,教育部、湖北省着手推进试点学院改革,我校成为试点高校之一,通过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机制,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扩大学院办学自主权,激发改革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吸引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教改的针对性

把学生看做是学校办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看作教改的直接参与者和最终受益群体,在制订各类教改方案、教学管理制度时,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建议,增强教改政策的针对性。坚持教务见面会等有效与学生沟通的制度,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为学生的学习排忧解难。疏通学生意见反馈的渠道,探索建立学情报告制,形成年度学情发布制度,为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师教学服务。

多年来,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家长、教师、学校管理者、学生自己、同学都作为评价主体,使评价成为一种多次的、循环向上的活动。通过多次的评价和对评价的再评价,促使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获得充分发展。

2.坚持办学以教师为本,把教师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建立健全各类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保证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学质量;广泛听取教师对于本科教学工作的各类意见与建议;鼓励每一位教师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热情,支持他们的改革尝试;结合本校实际,建立健全各项教学工作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的每个环节,实现依法治教、依法治学;探索改革教师收入分配制度,通过鼓励学院重视课堂教学、提高课酬标准等措施,提高教学一线教师的收入。

3.尊重“学院”主体地位,发挥“系”在学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通过完善学院内部教学管理结构,重视系作为教学管理单元的细胞作用,构建学院一级教学工作决策、执行、评估、反馈系统,推进学院、系教学管理实体作用的发挥,解决好教师发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重大教学改革探索等问题。建立科学的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和奖励机制。建立学院教学管理状态信息库和教师教学状态信息库,真实反映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和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状况;将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结果作为重要指标纳入教师评聘体系中;加大对年度教学管理先进学院、系和教学优秀教师的奖励。

积极宣传和推广学院教学改革的经验和做法。发挥《教学信息》简报的作用,及时推介各学院教学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促进学院之间信息与成功经验的学习借鉴。

4.不断完善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与评价体系

学校依托校、院(部)、系三级教学管理体系,坚持和不断完善校领导、职能部门、院(部)、教师、学生共同参与,重心在学院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督导员、学生信息员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校领导、院(部)领导、教学督导员、教师同行互听课制度,新上专业评估制度、教师教学水平档案库建设制度,毕业论文质量抽查制度,学生网上评教制度等,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促进力。近几年,学校还颁布了新的《本科课程教学基本规范》、《本科实践教学基本规范》,修订了课程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大纲,进一步明确了学校本科教学的质量标准和规范。

在加强评价的基础上,积极分析并有效利用评价指标。把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和评价结果如何激发院(部)、教师、学生教与学的活力,体现“质量内涵”,促进竞争机制的形成,真正做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鼓励先进。同时注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工作的自我评价,注重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学资源使用效率的评价,注重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是一所基础较好、学科专业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重点建设高校。60多年人才培养的风雨历程,实现了从单科性院校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变,培养了一大批顶尖的领袖人才、各行各业的带头人以及无数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今后,面对人才培养的新目标、新任务,学校将进一步牢固人才培养工作的中心地位,强化一流本科意识,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不断实现教学内涵的新提升、教学改革的新突破和教学质量的新跨越,再次开创人才培养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0-02-28].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2/28/content_13069032.htm.

[2] 盘点:习近平总书记“五四讲话”中的引经据典[EB/OL].[2013-05-06].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506/c148980-21374443.ht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372 (2013)04-0030-05

收稿日期:2013-07-26。

作者简介:庞 岚,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工作。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o Explore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PANG Lan, LV Zhan-feng,Wang Xing, YIN Kun-lo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 China

Abstract: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is one of the "211 Project" universities, which has geoscience disciplines as the main advantages and features .The university has always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talents training.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diversity training model reform,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innovation path, the university multifaceted explore innovative training,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Key words:student development;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猜你喜欢

中国地质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发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利用与生态修复课题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罗云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博士生导师
向地球深部透视——记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徐敬领
供给侧改革下营销创新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创新性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科研团队与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