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多种媒体资源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2013-02-01刘翠萍
◆刘翠萍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国际学生的评估项目中,阅读素养被列为评价的首要位置。这就说明了阅读素养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新课程标准也对阅读教学提出明确的要求,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根据语文学科的语言学科、工具学科特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发挥多种媒体资源的优势作用,科学整合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
小学生课外阅读对发展语感、提高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图书资源与网络资源日益丰富,促使小学生养成终生阅读的好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引领学生走向一个更加开放而广泛的阅读空间,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网络、报刊及音像资源,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逐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在当今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可供利用的教育网络资源尤为丰富,只要教师加以有效、合理的引导利用,一定能够在课外阅读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它对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创新阅读思维,历练能力,培养个性,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及促进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收到好的阅读效果,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合理、科学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探索的重要课题。
1 积极营造课外阅读的氛围,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1.1 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进行探究性阅读,首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而这,光靠教师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要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主要通过校讯通、校园网、家访等途径向学生家长渗透课外自主阅读的重要性,并向家长推荐好书,请家长到书店给孩子选购或者租借合适的图书、报刊,让他们有好书好报可读。笔者还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读书,在家中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营造浓郁的书香家庭氛围,确保学生阅读兴趣的持久性。
1.2 充分利用班中的小小图书角,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为了弥补学校图书资源的不足,学校动员全校师生把个人的优质图书临时捐赠给学校,存放到班里的图书角里,由学生自己负责借阅管理。通过发动学生捐书,把自己的课外书带到学校来,既丰富了班级图书的数量,又为学生提供了积极借阅与交流的机会,实现资源共享。学校的图书馆图书资源丰富,所以笔者经常亲自到那里去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放到图书角,并定期更换,使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进而把班级图书角当作课外阅读的乐园。
1.3 巧妙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知识的积累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也日渐成为了学生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会学生怎样在网络环境中阅读,鼓励他们博采众长,开拓视野。因此,笔者在平时经常给学生布置探究性阅读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到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和信息,然后进行归纳整理并在班上与同学交流,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有目的有所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还可以经过科学的引导,让学生完全通过网络开阔眼界,认真阅读,广览博采,丰富学生的知识积淀。
2 以课堂教学为契机,丰富学生课外阅读的积累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就是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性。要想使学生得到终身发展,学习方法的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2.1 挖掘可利用的阅读素材,将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小学生课外阅读与课堂阅读教学是相辅相承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实践。可以布置课外实践性作业,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使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成为学生的乐趣和习惯,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积累丰富。
例如,在学完《形形色色的植物》这篇课文后,学生会对纷繁复杂、奇趣无比的植物世界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就可以举办一次“植物知识”竞赛,为了在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学生一定会相当用功,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如去学校图书馆、请家长帮忙、逛图书店、上网等)进行了解,而在这个查阅了解的过程中,学生的收益会很大,不仅增加了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还提高了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再如,在学完《大禹治水》一课后,使学生对民间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后引导他们借阅这类书籍,如《中国传统民间故事》《365夜民间故事》等。笔者还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的“小小故事会”,鼓励学生把自己积累的故事讲出来,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又为他们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使其自信心大增。
2.2 丰富多彩的读书实践活动,大大增强学生的阅读热情,充分展示学生的读书成果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小学生毕竟年龄小,情趣不稳定,为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浓厚的兴趣、持久的热情,让他们有机会展示交流课外阅读的成果。通过开展“读书节”主题活动,号召学生多读书,并且将学生的读书心得、读后感等做成读书小报,这样使读书活动既有过程又有成果。而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时,能深切地感受到读书所带给他的成功与自豪,从而激励自己更加热爱读书。
在教学中,笔者还重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通过图文并茂、生动的解说,大大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而主动阅读。教师要想让课外阅读一直保持“新鲜”,就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了解学生的阅读需要,提供适合的读物,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外阅读的作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通过阅读文字和图片、视频等信息,来感知社会,了解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锻炼自己的语言和思维能力,它是学生、教师、作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小学生正处在语言积累阶段,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使他们的认知和感悟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提高,综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3 倾听也是一种阅读,在倾听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学会倾听,在倾听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以把智能语音教具系统引进语文阅读教学,上课时利用点读笔点触事先设置好的隐形码,播放高音质的声音,为学生提供不同角色的泛读,为学生的倾听提供很好的语言环境,在倾听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有效激发学生听的积极性,规范学生的语音行为,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规范用语的行为奠定基础,有效培养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使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习惯。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尤其是培养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现在是信息时代,正确利用多种媒体资源,能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习惯,语文素养得到提升,较好地完成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目标。
[1]李小玲.培养阅读能力,提高语文素养[J].新课程学习,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