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园区资源共享环境下高职图书馆评估相关问题的思考

2013-02-01

职教通讯 2013年32期
关键词:资源共享馆藏园区

吴 昊

高职图书馆评估行为伴随不同历史时期而不断发生变化,2008年及以后逐渐融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当中,由于评估指标本身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对高职图书馆建设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力。迎评期间,学校普遍都给予图书馆适当的经费倾斜,文献资源和自动化设备获得显著增置,但指标体系中涉及的藏书量、生均图书、生均年进书量(册)、馆舍面积和阅览座位等一系列量化指标,仅对图书馆办馆条件和运行状况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缺乏对读者服务、科学管理和自动化建设等深层次内容的有效指导。另一方面,各地区依据《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和《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大纲》,相继出台适合本地区高职高专图书馆事业发展需要的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细则,在经历短暂的评估应用之后,大多被“束之高阁”,近些年,指标内容由于长时间的原地踏步,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高职图书馆发展的诉求,急需对部分内容进行补充修订。当前区域资源共享渐成趋势,将给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和读者服务工作带来深刻影响。为应对这场变革,高职图书馆评估工作应顺时而变、开拓创新,以更好地发挥“风向标”的作用,从而引导高职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

一、资源的集中共享模式对评估指标的要求

随着近些年区域性文献信息共享联盟概念的蓬勃兴起,以及网络新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普遍应用,使得文献资源共享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在众多区域资源共享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当中,大学园区由于组团式和集约化的特点,成为目前为止最具体化、最基础、也是最容易操作的一种资源共享的方式。[1]以宁波大学园区(南区)为例,它采用多级图书馆共享模式,即园区内配置一中心馆,由政府投资建设,园区内各大中院校可以无偿的使用园区图书馆的资源即共有使用权,园区各成员馆在充分共享中心馆文献资源基础上,可以抓住本校重点、自建特色,并通过数字图书馆平台相互之间实现高度共享、共建,逐步形成了园区资源协调、重点不同、互为补充、合理配置的文献资源建设体系,从而减少重复建设,使文献资源的整体保障率得到极大的提升。[2]

这种资源共享方式的出现对大学园区内各院校图书馆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面向经费短缺、基础薄弱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它可以有效解决其多年存在的服务空间、资源配置等方面的顽疾,在常规投入的情况下,使服务内涵获得大幅度提升。但是由于现行评估指标未能很好的渗透到资源共享的层面,许多高职院校为达到某些硬性指标,不得不放弃了资源共享的天然优势,而去利用评估本身内容和形式存在的缺失,大搞“表面文章”。譬如,由于评估指标对于馆藏只有数量的要求,许多图书馆为了尽快达标,补历史欠账,不仅放弃了剔旧,而且在采购时只讲数量、不讲质量,这种现象不仅对图书馆建设不利,而且造成了投入资金的浪费,还占用了大量的馆舍空间,这一问题早已引起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只是目前仍缺乏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对图书馆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着大学园区资源集约化和虚拟环境下信息服务多元化模式的推进,使高职图书馆在评估过程中采用一些简单而且固定的标准值来衡量的做法,产生了严重的局限性和滞后性,阻碍了高职图书馆的建设和资源共享的发展。为适应这种状况,必须做出调整:评估的目的应该以图书馆满足用户的能力为标准,指标应该根据投入和产出来建立,此外,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资源共享方面的评估比重。

二、相关指标的不足分析

(一)对共建共享的指导性不够

各地区制定的面向高职高专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在内容上虽略有不同,但整体框架结构基本沿袭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拟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征求意见稿)》而来,其中“B4资源共建”分两部分内容,B41文献购置协调和B42文献加工合作所考评的指标内涵不够,不能真正体现图书馆共建的内容。“D22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是作为服务部分来评估的,这对大部分高职图书馆来说是适应的,但对大学园区这种资源共享高度集中的模式是不恰当的。[3]如从宁波大学园区来看,园区图书馆基本上成为了入驻院校的另一个图书馆,这不是简单馆际互借层次了。因此,资源共建共享部分内容的考评可放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去,把共享资源的数量通过一定的计算方法来换算成评估馆的馆藏或单独作为一个指标来评估,以平衡单纯以馆藏来考评的不足。

在“D读者服务”部分,关于共享的评估应着重对共享能力的考评,如资源传递方式、所等待的时间等。

(二)馆藏量评价的科学性不强

馆藏量是图书馆文献收藏规模的标志,也是文献收藏质量的依托和保障。因此,无论是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还是专门针对高职图书馆的评估,馆藏数量都是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衡量指标,并规定了具体、硬性的标准要求,这些指标的达标与否直接影响学校的评估结果。随着图书馆信息载体多样化和网络环境的形成,信息资源的内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今,印刷型文献、声像资料、电子出版物、网络信息资源和馆外资源(即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获取的信息资源)这几种文献资源相得益彰,共同构成现代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利用体系。[4]而且处于宁波大学园区这样一个资源充分共享的区域,除了能够享受到自身院校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之外,还能够无偿的使用园区中心馆的资源,包括免费借阅纸质文献和免费使用数字资源。

目前,评估指标体系对多种形式的文献资源进行评估并没有体现出来,大学园区公共图书馆馆藏也未列入其中。而一般高职院校办学的历史普遍较短,原有生均藏书基础量较少,若再不将园区公共图书馆纳入在内,既不符合评估的目的,也不利于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因此,在大学园区资源共享环境下高职图书馆应以适当的形式将园区公共馆的资源计入评估数据,从而避免出现弃共享资源于不顾,为评估达标拼命追求藏书量的情况。

(三)馆舍计算办法缺乏合理性

一定的实体馆舍是开展服务的必要条件,馆舍面积和阅览座位反映了读者可利用图书馆物理空间的大小,但在区域资源共享环境下各图书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名高职院校的读者在自己图书馆借不到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可以很方便地从其他图书馆获取:如果在网上直接检索到其中某个图书馆有所需要的文献资料,可以不通过网络传输而直接到该馆去复印、借阅、浏览。尤其如宁波大学园区设立的中心馆,更可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这种模式下,馆舍面积在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下也趋于共享,在园区内单个馆的馆舍面积和阅览座位值对图书馆的评估来说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而且网络改变了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方式,图书馆的服务空间也早已突破了实体馆舍的限制,读者不论处于何时何地,只要有一台上网终端,都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凭借相应的权限使用图书馆全天候开放的虚拟馆藏资源。

三、评估方案的完善建议

图书馆评估是一项政策性、学术性、实践性相结合的工作,无论在制定指标体系大纲或是组织实践时都要本着科学性、导向性和可行性的原则进行,根据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形式变化和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当前区域资源共享的模式日渐盛行,高职图书馆的评估方案需要体现新的方向和内容。

(一)确立高职图书馆评估“双轨制”,建立周期化的评估制度

当前高职图书馆存在着两种评估方式,除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要对图书馆工作进行评估外,还有图书馆系统内部的评估,即“高职高专图书馆评估”。那么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呢?笔者认为,虽然他们都涉及了图书馆的内容,但由于分属不同的评估系统,实施办法有所差别,因而侧重点、权威性和影响力也有所区别,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二者并不是重复和矛盾的关系,而应该是互相促进、互相合作。正因如此,现阶段高职图书馆评估应当努力践行“双轨制”的原则:一方面,充分利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权威性,争取学校给予图书馆更大的支持,尤其是在办馆经费、馆舍条件和人才引进等传统弱项方面取得突破;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完善的高职高专图书馆的评估指标体系,科学规范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使两个评估工作统一起来,互为所有、互相支持,取长补短,最终形成周期化评估的运行轨道。

(二)评估指标要体现“特色图书馆”的发展需要

评估标准既要体现普适性,也要充分展现图书馆的个性和特点。即详细划分高职院校的类型与标准,形成不同的“组”,在“组”内部进行比较,以达到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效果。结合宁波大学园区资源共享的模式,中心馆的资源是对各学校图书馆资源的一种有益的补充,也是各学校图书馆自身馆藏资源的延伸,为各院校特色图书馆建设提供了支持。园区中心馆属于大众图书馆类型,其馆藏以基础类、普及类、公共类、综合性的文献资源为主体,各院校图书馆在获得园区图书馆基础文献信息资源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则根据学校的教学和科研重点建立文献收藏体系,充分体现自身的专业性和特色化。在对此类型高职图书馆的评价过程中,应以评价图书馆专业学科方面的馆藏以及网络共享条件和可获得资源的能力为主要指标,使评估能够真正促进图书馆朝专业性和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三)扩展评估指标中馆藏资源的内涵,以可获得性来确定馆藏资源

评估指标中的馆藏资源,规定为现实馆藏,是指单个图书馆直接拥有的可以为读者开展服务的信息资源的总和,包括传统文献资源、电子出版物以及数字化馆藏资源等类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图书馆逐渐演变成一个信息提供中转站,而不是信息资源的存贮站,其获取与提供信息的能力与本身所拥有的并不成正比。图书馆开展服务所依托的信息资源将不再是以“占有量”的多少为基础,而是以自身所能获取、利用的信息资源量为基础。对馆藏的概念,也由信息资源的充分化(数量)到信息服务的快速反应性,进而提高到信息内容的整合度(质量),所以对图书馆信息能力的评估总体上不应以文献单元的数量作为唯一标准,而要改变观念,注重资源获得的能力。即除了包含现实馆藏资源之外,还可以囊括部分符合条件的虚拟馆藏,就是指那些客观存在的有长期使用权而无所有权的那部分信息资源,可以方便通过本馆计算机等各类机器通信设备共享获取。从大学园区图书馆完全服务于各院校读者的这种形式来看,入驻其中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把这部分共享资源纳入评估是无可非议的,只是在文献量的计算时要与本馆资源有所区别,应该有一个折合标准。

(四)加强对文献质量的评估,促进文献收藏水平,使用户满意战略引入高职图书馆评价

在对高职图书馆馆藏文献进行评估的时候,应该在保障一定量的基础上,加强对文献质量的评估,只有量与质的统一才是评价的准确标准。具体的讲,数量评价可以作为评价图书馆馆藏的最低标准,在此基础上,利用质量评价来全面揭示高职图书馆满足读者需求的能力和自身的价值。对此,可以利用多种方式相结合来进行操作。例如,通过计算年新书购置量,来衡量文献的内容新鲜度;抽查重点专业或学科的图书占有量,来评估其文献对保障学校教学科研的能力;把读者利用资源的重点和满足程度来评价园区图书馆和自身馆文献配置的合理性;把点击率和读者反馈作为虚拟馆藏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等方法。

(五)增加评估的灵活性,适应高职图书馆的发展

考虑到不同高职图书馆在发展上的不同要求,推行的评估指标体系设定及分值的计算要体现足够的灵活性和导向性,通过一些指标的设置或通过调整某些指标的权重,将高职图书馆的工作重心引导到“资源共享”和“读者服务”上面来,如可根据学校类别和区域资源共享程度来采取不同的权重或记分标准;可设置一些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评价项目,只要图书馆有这些栏目内容就可以作为加分或得分项:是否参与区域性资源共建共享;资源内容和类型是否配置合理;开展信息服务的内容和项目是否完备;是否面向社会开展服务;是否开放本馆资源,开展馆际互借服务等。这些评价项目既可充分反映各馆的特色与个性,又可根据实施程度给予不同评分,达到馆与馆之间不同项目统一采用分值评价的方法,加强不同内容之间的可比性。

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职图书馆评估方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各方面不断加以改进、完善。就当前高职图书馆而言,大学园区资源共享给部分馆带来了巨大的正能量,而其他馆由于受到自动化水平和环境等因素制约则更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协作,并做出最大的努力,这其中就包括来自评估层面的认可和支持,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才能保证更多的高职图书馆实现区域合作和资源共享。

[1]黄幼菲.高职院校图书馆评估指标和数据采集平台的缺失——基于对2008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理性思考[J].图书馆建设,2010(6):101-105.

[2]林立.新模式下运行的图书馆——访宁波大学园区图书馆[J].文献信息论坛,2012(4):7-9.

[3]齐向华.图书馆评价类型及其要素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1):38-42.

[4]游丽华,李冬梅,魏萍,等.高校图书馆区域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研究[J].高校图书馆工作,2013(1):73-75,84.

猜你喜欢

资源共享馆藏园区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馆藏几件残损《佚目》书画琐记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针对大数据背景下工程造价信息的资源共享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