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2013-02-01宋建军
宋 建 军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高职院校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背景下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并为之培养大量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学校在办学中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的根本方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增强服务社会能力为宗旨,坚持科学发展、内涵式发展。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应有的办学属性和功能,只有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充足的人才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才能不断地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如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切实提升学校的服务功能,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为根本
(一)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把教学工作放到学校工作中的首位来抓
目前,高职院校已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新一轮内涵式发展,要坚持确立人才培养的根本地位,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优化整合学校资源,资源配置,进一步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各专业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建立常态化质量评估制度。加强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制定各专业质量标准,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工作。同时,学校还要重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强校内的实验室建设,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性教学改革,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强化高职院校实践性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进一步深化教学工作内涵建设。
(二)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高职院校应从十八大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精神要求出发,要主动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是学校办学中重要的任务和内容之一,是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地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只有主动地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去,才能更好地进行社会服务,履行高校社会责任。[1]学校要紧紧围绕社会服务的要求,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技能型人才为基础,以科研项目和成果为支持,建立以社会、企业为服务对象的协同发展联盟,利用学校教学、科研、培训等优势,帮助地方中小型企业进行技术改革和创新;利用学校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等方面引导区域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带动经济社会平衡、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高职院校提高质量,走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时代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
(三)以提高质量为核心,重视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落实和实施
高职院校重视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是科学发展、内涵式发展办学的需要,使教学管理、监督、评价制度化和规范化,全面贯彻落实教学计划的实施。人才培养目标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起点,培养机制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而科学设计的具体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综合素质、考核评价等体系的构建和不断完善,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机有效的运行,使之达到各专业设置要求下的人才培养目标。[2]因此,高职院校在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方面,首要的问题是人才培养准确定位,目标要明确,不要盲目追求“高、精、深”,而是结合区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有针对性培养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企业、行业“零距离”、“零对接”的技能型人才,使其能够“用得上,留得住”。
二、高职院校提高质量,走内涵式发展,发挥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
(一)提高质量,加强专业建设,服务社会发展
高职院校提高质量加强专业建设是内涵式发展的需要又是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办学趋同,为地方经济服务仅停留在人才培养这一简介服务的层面上,严重制约了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继续解放思想,创新办学机制,在管理与运行机制方面主动与地方经济社会相对接,要把专业建设与学校所在区域的经济状况、产业结构、行业特点结合起来,形成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建设和调整机制。专业是学校根据社会分工的需要而设置的学业类别,专业的知识技能要求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并选择学习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专业建设则主要包括专业设置、专业布局、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要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新突破,就要着力推进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围绕地方特点,巩固和加强现有优势专业,发展和建设一批地方发展需要而学校处于空白或薄弱环节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专门培养服务于地方基层社会的社会工作专业等,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增强学校社会服务功能。
(二)以社会服务、企业服务为宗旨,不断探索实践服务发展的新模式
高职院校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办学过程中,秉承和充分发挥高校社会服务的功能和属性,形成和完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社会服务的协同办学新机制,从社会服务的实际需要出发,紧紧围绕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开展有区域特色的社会服务。 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是一个复合型的组织形式,是高校社会服务功能最佳组织形式,而校企合作的作用主要由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社会服务又是学校办学属性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方面重视人才培养,往往强调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践性教学需要等方面,而对社会服务功能重视不够,没有把社会服务摆到应有的位置上。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既要重视学校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又要关注高校社会服务功能,关注企业生产、研发等方面发展的需要,发挥高职院校科研、培训的优势和特点,积极主动地参加企业产品升级换代的技改研发项目和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不断地深化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共赢机制,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必须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提高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必须培养一支有理论、有实践技能的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以职后培训、企业工程实践为主的原则,注重教师专业化教育,以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为着眼点,不断地更新专业知识和技术,增强科研能力,适应社会服务的需要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要以专业性和实践性为重点,包括教师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扩展更新、专业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专业自我的形成等方面,这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师资队伍建设既是学校提高质量的需要,又是教师社会服务、企业服务的需要。高职院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必须注重教师自身提高和发展需要,积极提供良好的培训、实践环境,并要求教师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中出现的问题,结合社会上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企业服务。
[1]卢冠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模式述评[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68-70.
[2]周世青.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现状及思考[J].高教论坛,2009(12):112-114.
[3]谭甲文.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功能 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3(7):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