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拓展,路在何方?

2013-02-01刘贵峰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3年1期
关键词:预设文本思维

■ 刘贵峰(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

在《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广大教师迅速探索研究,进行了反复的实践——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拓展教学似乎很快就成了主旋律,大家不约而同地选择在课堂教学的结课阶段来一点拓展教学;如果没有拓展教学,总感觉不够丰满、不合潮流、不合风气。拓展教学已然成为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流行方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教学实践确实存在不少误区。

一、课堂拓展的目的

所谓拓展,是以教材为中心精心选择一个切入点向外延伸或辐射,这个“点”可以是课文的重点、难点,可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一个触发点,也可以是激发学生乐学好学的兴趣点,当然也可以是教师深入学生心灵产生德育的共鸣点。真正的有意义的拓展应该服务于课文教学的主题,有助于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把握所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训练思维。因此,应该把拓展教学的目标确定为:1.围绕所学内容,达到扩展教学内容、加深对所学内容的掌握;2.扩张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

二、拓展教学的现状

1.目标不明,为拓展而拓展

新课程着重强调了“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际评价中也着重强调探究的意义和效果,使语文课堂摆脱“学生围着教师转”“教师围着书本转”的机械模式。但是,和小组讨论、组织课堂活动等“流行”形式一样,拓展也不是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事实上,尽管拓展教学有其实施的重要价值,但它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一种手段。

例如我在听课时,看到有教师在讲到古文《史记·高祖本纪》时,在内容疏通后,问学生谁知道“高祖杀白蛇”的故事,在说到“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时,让学生讲张良、萧何、韩信的故事。这些带有神话神奇色彩的故事带动了课堂气氛,缓解了教师串讲文言词汇的枯燥乏味感,但是转而反思这些问题就会发现,拓展的意义并不大——仅仅和文章有联系,既不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也难以体现高祖的性格形象。因此,拓展教学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能盲目实施、追求时髦。

2.脱离文本,流于形式

拓展教学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学生只有在与文本进行了接触之后,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诵读、感悟、发现、体验和创造,才可能超越文本。如果对文本本身的研读都是浮光掠影,很难想象文本拓展会有何实效。

一位教师在讲授《长亭送别》时,由于在教学目标制定及达成上未能细细揣摩,在进入结课拓展时提出了“谈谈你对崔莺莺的爱情观的看法”这个问题,给学生近半节课时间自由讨论;另一位教师则在讲课时谈到:“一般的理解认为崔莺莺是一个勇敢的女子,我却认为她是一个可怜的女子!”进而引导学生重新回到文本赏析曲词,这样的设计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思考,拓展才会显示出更大的价值。

脱离文本去拓展问题,对文本的主体知识走马观花,热衷于游离在文本之外的宏观空泛、自由讨论等形式,学生无须琢磨语言文字便可侃侃而谈,表面上热热闹闹,实则空洞乏味。这样的阅读教学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和反思。

3.预设太多,人本太少

在文本的拓展中,绝大多数教师精心设计了诸多的文本拓展环节,以便引领学生在文本解读中感受情感世界、碰撞思维火花。这些拓展都是课前预设好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些课堂的拓展按教师预设的模式画地为牢,按部就班地进行,即使学生出现有价值、有创见的想法和思维火花,也只能局限在教师预先设定的范围内活动,学生独特的感悟和体验、新颖的思维往往不会出现或者被封杀。

课堂是生成的,因此教师精心预设的拓展方案不可能一成不变。在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调整预设的方案,根据师生互动的实际进行,以期完成教学任务。例如讲授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分析到“日日花前常病酒”时,我对“日日”的理解自然地预设了叶嘉莹先生的见解:“上面更着以‘日日’两字,可见春来以后此一份惆怅之情之对花难遣,故惟有‘日日’饮酒而已。曰‘日日’,弥见其除饮酒外之无以度日也。至于下句之‘镜里朱颜瘦’,则是‘日日病酒’之生活的必然的结果。”但在实际上课时,却有学生对教材中的注释“词中‘日日’原本写作‘旧日’”感到困惑:如果是写作“旧日”该如何解?能这样替换吗?为什么?

这是我课前未曾设想到的情形,但是它激发了全班学生质疑的兴趣,此时我没有继续我的课前计划,而是即时改变策略,对这个现象作出拓展——把不在本课计划内的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提前,讨论其下阕 “独自莫凭阑”中的“莫”是否可以换作注解中另作的“暮”字。学生轻车熟路,讨论得很深入、很全面。这让我深受启发:如果强行按照预设开展,难以让人信服,也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进行拓展教学时,如果心中没有学生,没有充分考虑他们内心真正的困惑、真正的兴趣和需要就进行针对性的拓展,会不会有画蛇添足之嫌呢?尽管拓展的内容和形式层出不穷,但不顾学生的生活阅历、阅读经验,使他们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知识,课后印象也不深刻,这样的拓展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拓展问题的解决策略

1.用比较法拓展

吕叔湘说过:“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把课堂教学教“活”有许多方法,其中“比较”是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它是辨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也是语文课堂拓展教学最直接可行的实施办法之一。在教学中,教师有意将所习文本和另一材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便于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掌握。这种比较式的拓展,能够高效地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既能开发学生的智力、进行思想和审美教育,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项脊轩志》的时候,可以提出文章脉络:以项脊轩为线索,以“多可喜,亦多可悲”为情感主线,连缀四个不同的画面,浑然一体。这样的结构特点可以拓展开来,让学生学习赏析诗文、练习写作散文,充分调动学生所学,在比较中求同求异,扩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在其后的课堂上,还可以让学生模仿、练习写“片段组合式”的散文。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要注重跨越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2.重视文本,相机出手

实施语文课堂拓展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由现学文本到已学旧知的延展。课堂上,教师不仅可以将新旧知识、事物关系沟通组织起来,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还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和秩序,让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就感。

例如,我们的文言教学中,讲到某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应该立即加以拓展整理;鉴赏诗词更是如此,应对学生已知和未知的相关诗词进行引入拓展,丰富我们的课堂,增长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进而产生理解诗歌的共鸣。再如,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作品有很多,在研习某一篇目时,教师可以适当拓展,激活思维,总结规律,深入研究。

另外,语文的拓展训练不必固定在结课阶段。适当有度的拓展导入是成功的开始,如让人入境的音乐画面,教师、学生动人心扉的演说……我讲授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的《旧日的时光》时,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课前用著名的乐曲《友谊地久天长》引起兴趣、设置氛围,然后拓展到另一个译文的版本来让学生比较,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探幽寻味,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上文提到的《长亭送别》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摆脱预设拓展、相继出手的生成性拓展。之所以强调拓展的生成性,就是要对课堂的偶然性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的经验、兴趣等加以充分的尊重,因为好的课堂总是以文本为主、以学生为中心的。

无论是向课本内部拓展还是向课本之外、课堂之外的延伸,都必须以“有效”为第一追求。要达到有效,就需要教师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精心筛选拓展内容,悉心挑选拓展形式,适度控制拓展容量,准确把握拓展时机,把拓展融入到文本教学的环节中来,成为文本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拓展才能渐入佳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扩大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在鲜活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善于抓住课本拓展的契机,把握课本拓展的火候,用好拓展艺术这根“魔棒”,应当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学追求,更是对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的考验。

猜你喜欢

预设文本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