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作文教学课程化 提高作文教学有效性
2013-02-01戴建英江苏省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
■ 戴建英(江苏省镇江实验学校魅力之城分校)
虽然关于作文教学的讨论不断,但许多教师的作文教学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少有针对性,更无系统性;更多的教师则是跟着“指挥棒”走,七年级开始就瞄准中考作文,求快捷,往往又欲速不达。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需要走出两大误区,进行“三层梯级”指导,并做好四项常规训练。
一、走出两大教学误区,澄清作文教学的目标
1.走出假话式作文教学误区。是什么造成假话式作文的流行?一方面,教师把作文在学生心目中神化了。布置一篇周记学生还乐意,为什么?周记不必刻意追求技巧、追求文采、追求形式,可以自由写作。这样的文章反而会受到老师的青睐,推荐发表、获奖的文章都从这里面选出来。而一讲大作文,学生就自然地拉远了距离,假话空话自然就出来了。另一方面就是太过于追求向上的立意。什么才是好的、高的立意?教师大都以成人的价值观来评判。学生并不认同这些价值观,要迎合老师,不得不说假话。立意要追求,否则文章就没有生命。但什么是好立意?我认为,能够从身边的事中悟出平常的道理,就是好立意。一些教师曾经对那些风花雪月、吟古颂今、朦胧抒情、想象无边的作文觉得新鲜,导致学生作文空洞无物。
2.走出程式化作文教学误区。程式化作文,通俗地讲,就是把作文当做应用文写。首先是过分强调作文技法。作文有技法,但技法不等于好作文。技法是作文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生成,在作文的过程中,想寻求一种更好的表达时,“技法”自然就出现了。其次是简单模仿范文佳作。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应付考试,要求学生临考前背 “范文”,模仿“范文”,学生作文如同机械化作业。这样作文,只会让学生失去作文兴趣。
上述作文教学的误区反映出作文教学的真实现状,作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应试。既然是应试文,受程式化的束缚,决定了它不能走入学生的心灵,也不能走向理想的高度。巴金说“写作就是无技巧的再现生活”,真正的作文是对生活的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学生作文内容的构成就是“写身边事,抒真实情,说平常理”。只有从这个基本目标出发,作文教学才能走出困境。
二、设立作文三个层级,形成作文的梯级指导
1.分专题作文指导,对学生进行规范化作文训练
规范化作文,要求学生把作文写得规范,有文体意识、语法意识,能够进行一般的记人叙事写景,作文中做到有对象、有思路、有重点。作文的规范化训练,多数教师比较忽视,认为知识性的要求束缚了学生个性,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帮助不大,没有必要在这方面花费时间。现行人教版教材就可能含有这种思想倾向,写作部分除了话题设计外,几乎没有作文的指导和要求。作文知识教学的淡化带来的问题越发突出,学生作文当中的通病如缺少集中的思想、远离现实生活、缺乏应有的章法、文体不清、病态语言触目皆是等问题,应该归咎于作文的规范化训练不足。从七年级开始到九年级结束,学生基本上在同一个水平线的目标上作文,没有体现学生作文的发展规律。
我认为,学生进入初中阶段,首要的是进行作文的规范化训练。应该根据作文构成的基本要素,设计成多个训练系列,如 “表达方式”“记叙要素”“记叙顺序”“文章结构”等。笔者曾就表达方式这一知识点组织作文教学,对学生进行规范化训练,颇有收获。第一步,通过不同材料的感受,让学生对常见的五种表达方式建立印象。第二步,选取教材中的多个片段让学生辨识,体会不同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第三步,对表达方式和运用方式进行分析,这一步是教学的关键,学生并非知道了表达方式这一知识点就可以运用于作文。通过对教材范例的分析,我和学生归类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多种方法,如“叙述+描写”“描写+抒情”“叙述+议论”“议论+叙述”“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很少单独使用,在综合运用中如何让作文不显杂糅,技巧就在其中。第四步,进行片段训练,在实践中学会表达方式的运用。通过这节课,学生大都对表达方式有了鲜明的认识,作文文体意识慢慢建立起来。这一阶段是带领学生入格的过程,重在让学生了解作文的基本构成、基本表达、基本技巧,应该指导学生读大量的经典作品,使其在大量的阅读中揣摩体会。值得注意的是,写作知识的要求是固定的,只有把这些知识升华为学生的智慧才能有助于写作,这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加以精心设计,不能只进行概念化的讲解和传授。
2.分主题作文指导,对学生进行生命化作文训练
生命化作文,要求作者能够在文中审视自己、审视他人。文中不仅能见“我形”,更能见“我心”,作文能表现出个体的生命价值观。生命化作文并非以生命为话题,而是作文中有发自生命内心的智慧表达。作文的价值,在于学生独特的感悟。江苏省特级教师管建刚曾经创下带班两年、学生发表作文200多篇的记录。他认为,作文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作文是体验写作价值和尊严的生命化行为。作文不是和学生成长无关的纯粹的写作技能训练,而是学生“生命的独白”和师生之间的“心灵对话”。我常想,为什么学生讨厌作文、害怕作文,因为我们一直以考试的标准、个人的喜好来“指导”和“纠正”学生的所谓不正确的写作行为,并非真正意义的写作。教师“指导”得再卖力,“纠正”得再热心,学生的写作动机、写作行为没有真正的改变,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只能永远停留在教师的理想中。
“语文教育实践中,首要的不是语言知识或技能的学习,也不是使人成为使用语言工具的熟练工匠,不应充斥着名目繁多的机械训练或表面热闹的所谓语文活动,而应贴近学生的言语生命的律动,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的言语潜能,唤醒他们的言语表现欲和对言语表现的热爱,让他们驾驭语言和言语创造的乐趣,体验言语表现的幸福……”潘新和教授的这段话,当成为我们解开作文教学困惑的一把钥匙。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有时确实不是知识,而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乐观的态度。真正的作文,首先应直指学生心灵,这样的作文融入了学生的生命思考,包含了学生对自己、对他人或是对自然万物的生命价值观,才是智慧的表达,才能给学生作文的成就感。指导学生作文走向生命化,教师可以读读林清玄的《清净之莲》,可以把毕淑敏的《我的成长我做主——心灵快乐游戏》作为作文教学的借鉴,例如“我的五样”“枫叶档案”等。我带着学生做这些实验,学生个个泪流满面。这样的教学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怎么会拒绝呢?学生进入九年级,应该重点在这方面指导,帮助学生在平常的事件中生发独特的感悟,如人性光辉、善待生命、学会感恩、发现幸福、讴歌亲情等。从写作知识的角度,这一阶段重在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悟性。
三、开展四项常规训练,增加作文高效教学的砝码
1.坚持写作文后记,促使学生用心作文
在作文后记中,学生可以记下写这篇作文的心路历程,记下作文构思的过程或写作时的成功经验,可以对作文内容加以说明或补充,可以写下对作文的评价和感受……总之,只要是自己写的文章,一定会有自己的思考,这些思考都可以作为后记的内容。这种训练一方面促使学生用心作文,避免了学生抄作文、套作文的行为。另一方面,“后记”可以让学生对作文做一次回味和反思。有的学生写作文是抱着交差的态度,而作文的提高往往在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剖析与反思,“后记”可以促使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再思考。
2.坚持课前讲坛,丰富学生作文素材
课前讲坛一方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一方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发现素材。每学期开学之初,师生可以共同确定话题,如“校园讲坛”“名人讲坛”“时事讲坛”“历史讲坛”等。教师明确讲话要求,如七年级上学期的“校园讲坛”,主要讲校园、班级新近发生的一些小事,要求讲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详细过程,讲完事情再简单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讲坛主讲者必须认真准备资料和讲稿,但发言时不得照本宣科,讲到学生们感兴趣的内容,其他学生可以补讲。每周结束,评选一次,授予优秀主讲人 “易中天奖”,激励学生。
3.坚持读书积累,提高学生作文素养
李静贤说过一句话,人与人的差距,就是几本书的差距。学生写作能力的差距,从读书习惯就可以判定。写作与读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学期开始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推荐十本书,要求每人每月必须读一本书,月底的时候,用一个晚自习时间组织读书交流会。为了增加阅读量,我还要求学生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做剪贴和读书笔记,每周剪贴1~2篇美文,做一篇读书笔记。每学期结束,学生根据自己选文的特点给这个集子设计一个封面,取个文学名字,统一注上副标题“××选编文集”。经过这样的包装,学生们对这本文集产生了特殊的感情。初中六个学期,学生积累的读书笔记共有六本,不仅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而且成为学生初中生活的珍藏,使之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
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不是几堂作文指导课就可以实现的。语文教师应该少一点急功近利的想法,减少一些“应试文”的误导,多一些“润物无声”的训练。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有一个过程,如果我们能循序渐进,坚持课程化的系统训练,学生的作文水平一定会有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