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13-02-01王小红
王小红
宁夏中卫海原县第一中学 宁夏中卫 755200
浅论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王小红
宁夏中卫海原县第一中学 宁夏中卫 755200
10.3969/j.issn.1671-489X.2013.13.087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文化知识、自然之物,都可以成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原因,农村地区中学语文教学把教材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把教材上罗列的知识点让学生不断重复地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学习兴趣下降,阻碍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甚至导致产生厌学情绪。如何让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呢?笔者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摒弃教师对教材的专制是关键。
语文教学活动是语文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其活动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就农村中学语文课程的开发和利用,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 利用身边资源,加强听说训练
新课标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质素的形成与发展”,“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也就是说,教师要有开发资源的意识,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的应用。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写在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舌头语是口头语言,作文就是书面语,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说就叫语文。”笔者认为农村语文教学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方面,教师的任务是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给学生创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这些对教师来说是举手之劳的小事,却给学生能够创造浓郁的语文听说训练的学习氛围。无形之中,语文知识在学生的学习上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周而复始,学生就能积累大量的语文听说经验,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词汇和内容,并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2 把握课程特点,倡导广泛阅读,培养良好习惯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空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的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把一切智慧和美好、愚昧与丑陋一起传递给你,使你驰骋于古今天地之中。”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的美读习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在农村地区图书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教师要想方设法尽可能组织学生广泛阅读,使学生在广泛阅读文本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并将自己对语言的感悟、体验内化为富有个性色彩的语言过程。广泛阅读可以使学生从中认识历史和人生,提高观察判断理解生活的能力。
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根据需要每周组织一次读书会,图书资料缺乏,可以动员学生从家里拿来各自的藏书,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教师适时组织讨论,指导学生多角度阅读,培养阅读和欣赏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提倡学生在读中质疑。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看书阅读质疑的兴趣,通过讨论把他们的视角从文本引向社会。
还可以通过举办朗诵会、读书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多读书。在活动中学生可以运用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大胆怀疑,大胆想象,大胆创新,并可以发表对共性的看法,结合自己的质疑,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达到丰富语文课程资源的目的。
3 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自主探究,进行综合学习
农村地区中学语文教学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把阅读和口语交际定位于提高、充实、丰富学生整体语文知识之上。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应该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语文实践能力。
广大教师还可以利用身边的自然和人文的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民情,民间文化,使他们的语文素质拥有自身特点,使他们的语文学习打上时代烙印,使他们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知识。
广大农村地区中学语文教师要真正认识到教材是“魔杖”,而不是缰绳;要积极投身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中去,合理利用,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农村语文教师只有利用自身这个重要的课程资源去演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课堂,才能迎来农村地区中学语文课程开发的一个又一个春天。
[1]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4.
[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