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高段课内外阅读交融式衔接教学策略

2013-09-10程琢琦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年13期
关键词:交融原著课外

程琢琦

温州市建设小学 浙江温州 325000

课改以来,由课内的阅读教学引向课外的大量阅读备受关注,实现了一种“只读语文课本的小阅读到阅读适合儿童读物的大阅读”的转变,但解决的大多是关于学生阅读量的问题,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呈“射线发散状”发展。为了提高阅读的实效,笔者在探索中逐步构建“课内外阅读交融式”衔接教学策略。图1为两种课内外阅读衔接式教学模式比对。

所谓“课内外阅读交融式”衔接教学,即分析教材,寻找其中蕴含着的有价值的阅读衔接点,从细读文本中,寻找能架搭起衔接点的教学内容,并且结合所开发的阅读资源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实现由“课外”导向“课外”的阅读,再由“课外”的阅读提升对“课内”阅读的领悟,呈“螺旋上升状”发展,真正从关注语言的教学源头上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现将笔者在教学中较为常用和有效性的策略进行梳理表述,并以具体案例加以阐述。

1 “单篇带进”交融式衔接教学策略

这种方式是重点教学一篇文章,后可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课文表达方式的学习和积累上,拓展同一主题内容、同一表现形式、同一作品体系等课外单篇文章或整本书的阅读,用相同方法学习其余文章或根据教材实际内容获得文学鉴赏能力,提升阅读感悟能力,激发深入阅读兴趣。

如教学《临死前的严监生》,可分如下几步拓展链接:

1)走进文本,触摸有价值的言语现象。通过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的教学,抓“正侧面”的描写,引领学生认识一个爱财如命、吝啬的严监生。

2)拓展原著,迁移阅读实践。介绍《儒林外史》,让学生阅读第五回的内容,学着运用“看注释、猜想”等古白话文的阅读方法,课外自由阅读。

3)交流碰撞,梳理分析语言描写特色。学生课外阅读后,抓住对严监生“家私豪富,足有十多万银子”,给两位舅爷不少花费,给夫人王氏医病、丧葬更是花费不计其数,与“在自己家吃饭的时候,连肉也不舍得让小儿子吃”等描写的参读感悟,逐步明晰文本语言特色。

4)回望课文,深化表达方式的积累运用。读《儒林外史》后,学生对作者夸张化的描写有了更深的认识,对于严监生不再像第一次初读时那样笑话他可笑的省钱举动,而有了更多的对人物、对人生的体会。

这样,抓住文本语言特色,由课内的一个阅读“例子”,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在阅读中迁移运用“阅读方法”,同时再回到课内。有了课外阅读“大背景”的观照,学生不需要教师太多的讲解,对表达方式自然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这一策略可用于名篇节选式课文,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百万英镑》等。

2 “多篇同进”交融式衔接教学策略

这种方式是几篇文章同时阅读,一般先进行“通顺阅读”,从字词句篇的理解到内容中心的整体把握;接着进入“逻辑阅读”,侧重对文章脉络的把握,通过同时推进,引领学生获得系统的阅读方法;进而进入“主题阅读”环节,可用一个大问题带动几篇文章的阅读,围绕该问题在不同文章中找到相关段落再精读;最后通过多篇文章的“对比阅读”获得更多的阅读信息。对于这种方式,目前探索的教师较多,本文不再举例赘述。但这一方式中的大问题至关重要,决定着教学成效,建议教师在“前置作业”中让学生“预热阅读”,教学问题最好从中筛选得来。因此,笔者就如何进行“预热阅读”谈些做法。

2.1 “原著”前阅读

如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沈石溪是著名的动物作家,他有很多关于动物的作品,深受学生的喜爱。较之于课文,原文中描写更细致,故事性更强,符合学生的阅读能力。

1)课前阅读《最后一头战象》原著,提出一两个你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读了大约一周时间,在预习单上提出了14个问题。教师在新课伊始将问题进行筛选,归纳为一个主问题:为什么说动物小说家描写的是动物,折射的却是人类的情感?

2)课内阅读教学时,借助主问题重点进行“概括、语言品读、细节对比、想象描写”的阅读能力训练。课堂上学生在课文和原著做对比的教学环节中,不断地深入读课文,再读原著,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原著的描写更为喜爱。

3)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沈石溪的其他作品,包括《斑羚飞渡》《双面猎犬》《第七条猎狗》《再被狐狸骗一次》等。学生便读得很有感触,对人和动物、自然的相处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

相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课文很多时候是单篇独立的一种存在,从阅读的心理来看,读者有着强烈的不满足和阅读期待。改变原来将原著阅读放置于课文教学后的做法,给学生带来一种不一样的阅读好奇感,同时增加了课内阅读教学的厚度。

2.2 “影视”前阅读

如在五年级上册“走进伟人毛泽东”和六年级上册的“走进鲁迅”单元学习时,可以推荐学生观看《恰同学少年》、《先生鲁迅——故乡的记忆》等。这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也是一种良好的阅读资源,以音画兼具的特点适合于学生的阅读水平,极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可在观看后提出问题。

课内阅读因为有“预热阅读”作为积累,学生对原本十分陌生和未知的阅读对象,有了整体上的认知把握,对课文的内容学习不再困难,反而十分期待和感兴趣。之后推荐学生阅读欣赏毛泽东诗词、书法、著名的简单的时事论文和鲁迅《朝花夕拾》中的一些浅显易懂的文章,学生读得也饶有趣味。

3 “课外书屋与单元主题”交融式衔接教学策略

教材从五年级上册开始在“回顾·拓展”中编排了“课外书屋”栏目,且五年级、六年级上册教材中均有两次。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大多数是将“课外书屋”作为书目阅读推荐,让学生课外自由阅读。笔者关注到这一教学实效甚微,于是将其同“单元主题”学习进行衔接,拓展课内的阅读资源,并在阅读积累中获得对“单元主题”的深入化感悟。

如教学“课外书屋”,学生通读“课外书屋”里对《绿山墙的安妮》主要内容的介绍,教师对《根鸟》《窗边的小豆豆》《小海蒂》等故事梗概作简单介绍,引领学生在课外阅读其中的书目,最后回归课内阅读单元主题“人间真情”以及“学习方法”交融教学。

3.1 深化“人间真情”学习主题

让学生在课外阅读的基础上,总结4本书里的真情故事,如安妮和马修、玛莉拉的亲情,小海蒂和爷爷的祖孙情以及富家小姐克拉拉的友情等。这对课文本组单元仅3篇文章是极大的补充。

3.2 补充“交流平台”学习方法

本单元的学习方法重点在于“环境、人物心理”等描写的体会。在回顾·拓展的“交流平台”中,仅仅也只是列举了课文中的三句话。结合“交流平台”中的内容,以曹文轩的《根鸟》作为例子,找寻其中“环境描写”的语句加以体会。以《窗边的小豆豆》为例子,找寻文中“心理描写”的语句加以体会。

这样,将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教学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学生感受到了阅读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广阔,享受到了语文课的广度和深度,并且对语文课本这一教材有了更深意义上的认识:原来课文是一个能很好地指导自己学习语文的例子,能有效自己的指导课外阅读。

4 “综合性学习与课外阅读”交融式衔接教学策略

新课程关注了语文的综合实践性,首次将“综合性学习”纳入到教材视野,高年级段每一册都安排了以“主题”的方式整合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笔者在开展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找出“衔接点”,然后融合课外阅读,可谓一举两得。

如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在第一阶段中的活动建议中有:搜集诗歌,然后整理,并且欣赏诗歌。

1)学生各自通过书籍、网络、报纸等方式收集各种诗歌,并按一定的要求分类别,然后朗读诗歌并交流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名篇,以及外国诗人拜伦、海涅、普希金、雪莱、济慈等人的名篇。结合课文中诗歌的阅读方法,“借助工具书”来阅读。

3)在综合性活动结束后,教师推荐课外阅读诗歌集泰戈尔的《飞鸟集》。

综合性学习中学生最大的语文实践活动,就是主题下的大量课外阅读,然后对大量的阅读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思考、总结等活动。所以,教师在活动中尽量引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以及阅读方法的运用。最后,将这一综合性学习在“课外阅读”这一广阔天地中得以衍生、丰实。

课内外阅读交融式衔接教学,不仅使学生的阅读量增加,而且有效提升学生整合阅读大量信息的能力、整合把握大量文本的能力、整合处理大量资料的能力,最终改变的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方式和整个阅读世界。

猜你喜欢

交融原著课外
读原著学英语(三)
小满课外班
漂流瓶
我的“课外老师”
真美
拔牙
根雕与古钱币的完美交融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水家乡
交融的独特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