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2013-02-01李学锋
◆李学锋
作者:李学锋,平度常州路小学(266700)。
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与生活。现代教学要实现水平的进一步提升,顺应时代发展的这一时代特征,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借助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设备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教学情境,推动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从小学语文教学来看,将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教学中来,关键是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使其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载体,支撑课堂教学的进行。通过对传统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的改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使其更加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
在小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教学。毫无疑问,小学生还处于非常好动的年龄,如果课堂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很难将他们的心留在课堂上。而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都可以为小学语文课堂带来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和更加多姿多彩的教学手段,无疑更贴近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1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堂整合的途径
1.1 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参与到课文中来,从中得到相关信息,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对所学问题进行思想讨论。阅读教学是一个让小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假设与求证的过程,对于小学生吸取知识、逐步养成思考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要学会合理使用信息技术。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将教学任务也就是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与分解,使用课件的形式将一个个具体的学习内容展现给学生,以方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学习内容。其次,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开展协作式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并教会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反馈,从中找出学习中每个人的不足之处和优点,并通过交流,使之成为更多学生的学习借鉴。
以《金华的双龙洞》为例,需要学生从朗读入手,对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进行整体感知,进而体会特点。要做到这一点,第一步需要对课文进行分析,制作最能够体现双龙洞特点的课件,让学生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第二步,创设教学情境,拓展学习内容。可以将课文描写的不同地方,如洞外、洞内和孔隙,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由学生动手在旅游网站上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共同制作成为一张有关金华双龙洞的电子简报。第三步,由各个学习小组自己推选一个同学来进行本组内容的讲解,讲解内容也是由学生自己选择。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帮助学生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第四步,评价反馈。在各个小组讲解完后,由教师组织所有学生共同评价,看哪个小组准备的内容好,讲解得好。通过这样一次评价反馈,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很显然,阅读教学不能仅仅是让小学生阅读文章,眼睛所带来的信息有限,而且可能印象并不深刻,而通过各个学习小组任务的分解与完成过程,可以刺激学生手、眼、耳以及大脑等各个器官的感受,不仅可以让学生有兴趣,也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课文所学内容。
1.2 作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语言能力还不够完善,所储存的信息还不够丰富,要写出一篇好作文相对较难。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更多地使用范文来讲解如何写作文,但一方面完全贴近一堂课的范文少,另一方面,学生没有作者的心境,自然不是很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写。而将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首先,发挥多媒体软件的优势,通过非常友好的交互界面,让学生在网上互评、互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协作学习,将一个人的思想火花灵感,传递给其他的学生,进而成为大家的共同财富。其次,针对要学习的写作内容,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材料收集,如描写植物、景点等,可以收集这类资料,摘取可以使用到的内容。再次,组织各个组的学生开展讨论,使那些作文比较好的学生的思想与方法,通过这种方式传递给那些更需要学习的学生,实现鉴赏能力与写作水平的共同提高。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共同讨论本堂课的学习成果,对每组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点评,提出其中可以进一步提升的地方。
如在进行“美丽的田野”这一主题作文教学时,笔者在与学生进行交流后,将学生分为“田野的美丽景色”“美丽田野中劳作的人”“美丽田野中的生命”三个小组,让学生上网搜索自己小组主题的相关景色、人物和动物等资料,然后各组开始写作,最后再配上相应的音乐。完成之后,各组一起交流讨论,这样既有景色描写,又有人物描写,还有背景音乐的作文,使学生大感新鲜,加之自己找资料,自己定写作思路,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效果非常好。
2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应注意的地方
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不是简单地运用,而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三方面实现完全的融合,从而真正让信息技术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助力。
2.1 实现教学理念与信息技术相关理论的融合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难能可贵的是,信息技术的运用让人接触到与以往完全不同的世界。通过信息技术,可以搭建学习平台,更可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成为可能。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从以前课堂的主导者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在信息技术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而使他们有效地学习。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资料,多动脑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真正得到锻炼。
2.2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融合
信息技术只是课堂的助力,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习好课本内容,养成自己动手、自己思考的习惯,帮助学生成长。因此,要保证信息技术的运用始终是教学所需的,而不是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使信息技术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助力,激发学生兴趣而不是使学生偏离学习主题。这需要教师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采取信息技术化的手段将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分解与重组,通过合理的课件设计、课堂设计等环节,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实现教学目的。
2.3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生特点的融合
小学生有着其自身的身心特点,他们更多地接触到现代信息技术,但课堂需要的是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的部分内容。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有针对性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引导学生上网搜索资料而不是浏览新闻、玩游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的教学速度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3 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现代互联网络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的融合,为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等环节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不断改善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1]常丽芳.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4):20-21.
[2]曹建伟.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优势[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2).
[3]胡曼君.浅谈小学语文与信息技术的课程整合[J].民营科技,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