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
2013-02-01辛光明
◆辛光明
作者:辛光明,理学学士,内蒙古包钢九中信息技术教师。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创设情境、设计任务、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等几个步骤,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当前社会,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掌握好信息技术已经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信息的获取、分析、传递、处理和应用的能力将成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养。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就是主要培养学生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且从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情操。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就要变换思路,更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这将是信息技术教师直接面对的课题。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教学方法有很多,笔者也一直在尝试各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实践中的一种。当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各个学科基本都能实践这种教学法,但要把这个教学法应用得适当、恰到好处,则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思路。笔者在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实践中尝试任务驱动教学法,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支持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
2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2.1 创设情境
创设的情境是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要把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新的知识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和直观地让学生展开联想。
例如,在讲“电子报刊的制作”这一课时,教师展示事先准备好一份电子报刊,让学生对电子报刊先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找出这张电子报刊中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唤起学生对以前相关知识的记忆。这时学生开始分组讨论和分析电子报刊,并由每个小组的组长来总结陈述。最后,教师通过总结学生发言得出结论:电子报刊中对文字的修饰、插入的图片和文本框,以及页面设置都是旧知识,而插入的艺术字和艺术字工具栏的使用都是新知识,这样便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2.2 发现问题、设计任务
在创设的情境下,选择学生发现的新问题作为学生学习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面临的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也就是说,在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剥离旧知识和新知识,而新知识则是学生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且问题的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和拓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
例如,在讲“电子报刊的制作”这一课时,通过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讨论得知,电子报刊中对文字的修饰、插入的图片和文本框,以及页面设置都是旧知识,而插入的艺术字和艺术字工具栏的使用都是新知识。这样就可以设计本节课的任务了。总体任务是制作一份电子报刊,总任务再下设几个小任务:
任务1:思考电子报刊实例的组成。
任务2:电子报刊实例中旧知识有哪些?
任务3:电子报刊实例中新知识有哪些?
任务4:与旧知识相联系,插入艺术字的步骤。
任务5:“艺术字”工具栏的使用,艺术字样式及文字环绕方式的应用。
任务6:根据教师提供的素材制作一张电子报刊。
任务的设计要清晰、明确,让学生看后易于理解,让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建构知识,能够自主进行探索性的学习。
2.3 自主探究学习、协作学习,解决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要贯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指导讲解为辅的原则。不要一味地使用传统教学模式,将操作步骤全盘告诉学生,就按照教师讲解的步骤做。这种教学模式是“填鸭式”教学,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不能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来完成,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加以指导,帮助学生来完成。这样,学生通过自己探索研究解决问题,可以增强自信心和满足感;难以解决的问题经过教师的指导,印象会更加深刻。
例如,在解决任务4“插入艺术字的步骤”时,教师可给学生提示:艺术字属于图片格式的,那么插入艺术字的步骤是否和插入图片的步骤有相同之处呢?因为插入图片是旧知识,学生很容易实现,那么学生在插入图片的步骤中很容易就找到插入艺术字的步骤。在解决任务5“‘艺术字’工具栏的使用”时,教师可给学生提示:选中艺术字后,在屏幕上会出现一个“艺术字”工具栏,观察这个工具栏和之前学过的“图片”工具栏有何相同之处?旧知识与新知识相衔接,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艺术字样式和文字环绕方式的应用方法。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每个小组再进行协作学习,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完成任务的方法。
2.4 课堂效果与评价
为了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是教学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笔者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课堂教学评价。
一是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里面包含本课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作品的版面美观和创意。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主要是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小组互评以后,每一组推选一个最好的作品由教师进行评价,并进行全班观摩,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是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由小组互评并推举一位学生出来,教师在课堂进行点评和表扬。这样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3.1 在解决问题中完成任务
教师在制定总体任务以后,要把总体任务细化成多个小任务,学生通过对各个小任务的学习来实现总体任务。在设定小任务时还可以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便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如在讲“电子报刊的制作”这一课时,总体任务是制作一张以“包头旅游”为内容的电子报刊,要完成这个总体任务需要学会几个新的知识点,在课例中就把这些新的知识点融入几个任务当中,由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来完成。
3.2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在现代教育思想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在课堂当中怎样体现?这才是主旨所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就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这样便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让他们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3 更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讲解,学生听课,最后上机练习),教师讲的时间太长,容易使学生溜号和反感,就不注意听讲了。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很常见。但经过创设情境、设计任务、自主探究学习和协作学习这几个步骤,学生通过设计的任务可以知道需要学习的新知识有哪些,新知识和旧知识有哪些联系,最后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完成一个个小任务和总体任务。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很适合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教师应该的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充分体现现代教学思想,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乐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1]李一帆.任务驱动教学法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