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新型党群关系的五大取向

2013-02-01赵士红

中州学刊 2013年5期
关键词:民主利益群众

赵士红

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群关系会具有不同的特点,搞好党群关系也会有不同要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发生深刻转型的时代。时代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是广泛、深刻而长远的,对党群关系的影响也是如此。时代在变,客观事物在变。新的历史时期,党的角色功能发生了变化,群众的阶层结构、利益诉求发生了变化,党和群众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我们必须把握时代特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要求,努力构建新型党群关系。新型党群关系是结合新的政治生态环境对传统党群关系的继承、创新和升华。构建新型党群关系要以和谐为指向、以利益为核心、以制度为保障、以民主为基础、以服务为依托。

一、构建新型党群关系要以和谐为指向

新型党群关系要以和谐为指向。党群关系和谐指的是党和群众之间相互作用的良性状态。对党群关系好坏的传统评价标准一般都是一些定性的形象化的描述,如“鱼水关系”、“血肉联系”、“水乳关系”、“水蛙关系”等等,并未揭示党群关系的实质属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以党群关系是否和谐作为评价党群关系的基本标准。“一个和谐的党群关系必然包括:党与人民群众交流赖以进行的机构设置、程序、原则,包括决策机制、监督机制、沟通机制都是符合人民群众要求的,进而能赢得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支持,能够有利于两个交流主体各自特定的社会功能的实现,能够有利于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一致。互动的过程应是全方位、多方面的”①。

实现党群关系的密切、和谐,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取得革命、发展、改革开放伟大胜利的传家宝。革命党的使命在于打破一个旧世界,执政党的使命在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作为长期执政的党,必须善于整合社会各种力量和资源,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在社会转型期,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而党群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和谐的党群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在社会转型的深化期,我们面临着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复杂局面。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合理不协调、利益分化、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的紧张,急待修复。党群关系和谐融洽意味着党拥有广泛而牢固的群众基础。从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看,加强党同群众的联系,推动党群关系和谐化,成为执政党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务。党群关系的和谐运行,不仅能使广大群众从中获得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利益,也关系到执政党的发展壮大和巩固。

在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党群关系和谐化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党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思想隔阂。党群之间在很多重要问题上的认识存在一些分歧和差距,群众意愿和党的意图之间还很难达到有机统一。有的党员“不知道群众在想什么”,有的群众则抱怨“不知道党在做什么”。隔阂的存在使党群之间难以达到和谐统一。二是党群矛盾的对抗性增强。深刻的改革是利益关系广泛而深入的调整,波及到全社会的所有群体。对有限社会公共资源的分配必然使得一部分群体的利益相对受损,社会地位下降。利益受损的群体和阶层必然会对党产生不满和抱怨。社会上存在的收入差距扩大、贫富悬殊问题以及部分干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特别是腐败行为等,引发了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不满和对抗情绪,加剧了党群矛盾。三是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向心力有所下降。一些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出现信任危机,出现组织“说话无人听,办事无人应”的情况。群众特别是部分新阶层群众和一些青年群众要求入党的愿望下降,而与之相反的是,一些地方的宗教组织乃至一些非法组织发展迅速,出现了“庙堂比支部多、教徒比党员多、捐资比党费多”的新动向。群众对党组织的向心力下降、离心力上升,直接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要保持党群关系的和谐就必须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实行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保证决策反映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要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和引导,增进与群众的沟通和交流,增进党群之间的感情,增强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改进党的作风,改善党的形象。要加强制度建设,使和谐党群关系建立在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之上。

二、构建新型党群关系要以利益为核心

恩格斯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经济学中去寻找。”②当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也必然发生变化。每一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曾说过一句名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③在社会经济利益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我们所要构建的新型党群关系必须以利益为核心。

党群关系归根结底是利益代表关系。党群关系的本质在于党是群众谋取利益的“工具”。中国共产党执政前是革命的“斗争工具”,执政后则应体现为利益“整合的工具”。政党最基本的功能有两个,即利益表达功能和利益整合功能。作为联系人民群众和国家政权的桥梁和纽带,政党必须最大限度地代表民众的利益。这也是政党获得执政权即获得人民授权的前提。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也决定了党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产阶级政党政权的获得是人民的选择,因为在革命过程中我们党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但是人民的选择不是一次性的,党的执政地位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其中的关键在于党执政后能否始终如一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如果不能有效代表人民利益,就必然会被人民所抛弃。在国外的政党政治中,执政党如果不能有效代表选民利益,结局也是如此。世界上的一些大党老党如印度国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等之所以失败,是与其执政无方、人民群众利益严重受损密切相关的。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可以得出结论:当政党的利益与群众的利益一致时,政党就能得到群众的支持;一旦政党背离群众的利益时,政党就会成为群众的对立力量,并最终被群众抛弃。

党群关系如何,核心的问题取决于利益问题,即利益的给与取、多与少的问题。利益决定立场。执政合法性意味着民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和支持,认同就需要利益的满足,没有满足就没有认同。利益的分化往往埋下诱发社会冲突和动荡的种子。在社会转型期利益严重分化的情况下,执政党必须有效运用自己掌握的公共权力,对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进行协调与整合,这是保持社会稳定的需要,更是提升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必然选择。利益整合必须特别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的利益需求。因为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不只取决于经济增长的绩效上,更取决于广大群众对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上,尤其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利益关怀上。构建新型党群关系,党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当好社会各阶层利益的调节者、仲裁者。

必须切实关注民生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调动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要高度重视和维护好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面临的困难问题。领导干部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要到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落脚点,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工作只有面对群众,才能密切党群关系。

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断提高协调利益关系的能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实质是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利益格局多元化的条件下,党要密切与群众的关系,重要路径是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社会公平公正是协调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关系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加紧制定对保障社会公平公正具有重大意义的制度,保障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利益,妥善协调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决不能顾此失彼。要找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和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具体利益的平衡点。对弱势群体要给予更多关心关注关爱。对各种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

要坚决惩治腐败,以反腐败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腐败问题是整个社会的毒瘤,不仅严重侵蚀了党的健康肌体,也直接侵害了群众的实际利益。要积极探索扩大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有效途径,建立健全反腐败的民主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在反腐败中的民主权利。要增强反腐败工作的透明度,让群众监督反腐败工作的进程及其结果。要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司法领域腐败和“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私有化”等问题,防止垄断行为和“执法产业”形成。要加大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力度,待条件成熟时,实行全方位垂直管理,同时加快制定《反腐败法》。要加大反腐败工作的宣传,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腐败现象,增强群众反腐败的信心。

三、构建新型党群关系要以制度为保障

在党群关系9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对党群关系的制度化建设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在革命战争年代,面对反动统治者的镇压和屠杀政策,面对白色恐怖,党必须主动地自觉地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这是客观压力使然。所以当时党内还没有实现党群关系制度化的紧迫感。党取得执政地位后如何强化党群关系,在很长的时期内,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取决于党对自身建设的重视和党员个体内在的良心和道德感。但是,仅仅依靠良心和道德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和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机制,从制度上确保党和群众之间的血肉联系。实践证明,制度比人的思想觉悟更重要。制度更具根本性、稳定性、规范性、长期性。构建新型党群关系必须以制度为保障。

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更是一种制度经济、契约经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我们必须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各个领域的制度。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勃发,引发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全面而迅速的增长,引发了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分化和利益的分化。党群关系的政治生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群关系建设的目标必须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制度设计既不能过于超前于政治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不能滞后于政治生态环境的变化。要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通过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化为具体的行动,从制度层面保证党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从而也从体制上保证党深厚的民意基础。必须通过设计相应的制度遏制执政党的官僚化,防止党退化为一个官僚机构。要通过制度设计,使群众的政治参与制度化,充分享有参与管理国家的权利。党政不分容易导致党的行政化和国家化,产生官僚主义,堵塞人民通过政党组织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必须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实行合理规范的党政关系,强化政党作为人民利益代表的角色定位。

加强党群关系制度建设,重点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在社会分层和利益分化的今天,民主的精髓就在于广泛的民意介入,从而达到不同利益诉求相互博弈的平衡。为此,我们必须健全民意收集制度。我们可以学习借鉴西方政党了解和检测民意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如在政策推出前探测民意反应、委托专业机构进行独立的民意调查等方法。

加强党群关系制度建设,关键是完善联系群众的工作制度。要建立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从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奖惩制度等方面加以完善,从而保证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始终如一的密切联系。

四、构建新型党群关系要以民主为基础

新型党群关系必须以平等和民主为基础。因为“群际关系作为一种横向联系,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平等和民主”④的关系。“党群关系的民主化主要是指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党内民主,二是社会民主。这两者互相促进,互为条件,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⑤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以社会民主促进党内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处理好党群关系的一个根本手段。

在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全球化、民主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阶层结构的分化,民众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日渐增强。民主政治有利于实现更高水平的政治稳定。牺牲民主化换取的执政稳定是暂时的,也是不可取的。

全球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产生的推动作用是多方面的。在全球化浪潮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促使人们对社会主义进行深入的思考,痛感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苏联和东欧国家共产党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和行政命令式的执政方式,导致权力系统中的各种积弊恶性循环。一是没有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党内民主生活极不正常;二是权力缺乏监督和制约,群众对滥用权力现象无能为力;三是长官意志高于一切、少数人说了算的干部制度,“人治”现象极为严重,导致各级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严重脱离群众。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是一对天然的孪生物,市场经济是民主政治的基础和前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孕育了公民的民主意识、平等意识、参与意识。正如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主义也可以采用,民主政治也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社会主义也必须培育和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我们要吸收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是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追求。中国政治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过程。

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大背景下,构建新型党群关系必须贯彻民主的精神。民主的核心是平等,党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群众。党不能站在群众之上发号施令。党要实现执政方式的转变,由代人民执政转变为领导和支持人民执政。要做到权由民所赋。扩大群众对干部选拔的知情权、发言权、选择权,改变干部的任命制和变相任命制。同时要做到权受民监督。人民对委托的权力要有监督之权。如果人民群众对自己的公仆无从约束,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就大大削弱了。执政的共产党脱离群众的最大危险就是滥用职权,以权谋私。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群众监督机制是构建新型党群关系的重要环节。

五、构建新型党群关系要以服务为依托

要实现党群关系建设的科学化,就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身建设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构建新型党群关系必须突出服务性,以服务为依托。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利益主体多元化、民众有了经济自主权;村民自治使乡镇与村两级组织从过去的上下级行政从属关系变成了两个独立法律主体间的平等关系,从过去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变成了“指导、支持、帮助”与”协助“的关系。为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和领导方式,要更新管理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要探索党的领导的新的实现形式,寓领导于服务之中,强化服务基础上的引导和领导。把党的领导寓于服务之中,是坚持和巩固党的领导的最有效手段,也是最长效机制。这也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服务型政党的必然要求。

各级党组织要从过去的管理型转向现在的服务型,突出服务性本色,注重把党的宗旨和执政理念转化为行为自觉。在执政的条件下,各级党组织与群众的关系,一方面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体现为团结与被团结、服务与被服务、关怀与被关怀的关系,而且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也只有通过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党要赢得民心,就必须扎根社会,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政党要扎根社会就必须实现功能的转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以及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党的基层组织的组织结构、功能体系和政治作用都有所弱化,其活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衰退。过去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表现为革命或生产的动员与组织。这种功能定位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社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激活党的基层组织的关键就是转变基层组织功能,从以组织或动员革命与生产为轴心的功能结构转变为以联系群众、服务社会和协调利益为轴心的功能结构。计划经济条件下党组织很少提供社会服务,各种社会服务的功能都由单位来承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单位组织的消解,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直接或间接面向社会的服务应该成为党的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社会服务工作对于一个政党巩固执政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党要善于把握服务社会的各种机会,努力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在服务社会中树立党的社会声望,巩固党的社会基础。

要注意挖掘广大党员潜在的志愿性服务资源,制定党员服务制度,提倡党员为民服务日常化。党的基层组织可以以组织的名义适当开展一些社会服务,适当扩大党的基层组织对社会的直接服务,借以激活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并改善一般群众和党组织的关系。党应该发展更多的服务性的外围组织,通过党的服务性外围组织,更有效地扩展党的社会服务工作覆盖面。要拓展党的基层组织的社会公共性和公益服务性功能,使其成为党员服务社会、实践道德、净化自身的组织。基层组织要有一定的独立的活动经费,使其具备服务和关怀社会的基本条件。

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把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作为“第一信号”。要对群众充满感情,真正把群众看成“衣食父母”,深怀爱民之心。这种感情投入比给钱给物更重要。切忌把为群众办事看成是一种恩典,把群众找办事看成找麻烦,把敢于提不同意见的群众看成“刁民”。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时刻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尊重群众的创造、集中群众的智慧、凝聚群众的力量,把谋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把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作为“第一任务”。要关心群众生活,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正如毛泽东所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要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各项工作的“第一标准”。对于一个干部来说,你的工作到底如何,最有发言权的是你服务的主体——人民群众。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对一个政党的评价也是如此,党执政的效果如何,不是党自己说了算,最终要看人民如何评价。

注释

①吴坚:《党群关系的政治学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2期。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07页。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03页。④吴方桐:《社会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79页。⑤祝灵君:《一致与冲突》,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23页。

猜你喜欢

民主利益群众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多让群众咧嘴笑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利益链与新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