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外大一医学新生适应期教育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2013-02-01牛志敏徐永良韩丹凤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年3期
关键词:适应期新生大学

牛志敏,张 岚,徐永良,韩丹凤,于 情

(牡丹江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大一新生适应期教育工作的研究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设计好新生适应期教育工作的内容体系,多种方式相结合做好新生适应期教育工作,对于帮助新生树立远大目标、适应大学环境和合理制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新生适应期教育,对大学新生适应期的研究也比较全面和系统。早在60年代就有人对大学新生如何度过适应期进行研究,主要内容涉及大学对新生个体成长的影响、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影响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因素、帮助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措施四个方面[1]。专家学者比较重视对新生适应过渡期的研究,指出了影响新生适应中的许多因素,提出了帮助大学生如何适应的许多措施。1972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率先为新生把入学教育专项内容纳入到正式课程中,并在1986年成立了“全国第一年教育研究中心”。美国的哈佛大学设计了完整的新生适应性训练课程体系,每人一本详细的学习手册,内容包括“怎样听课”、“怎样提问”、“怎么参与教学实践”、“如何完成大学作业”、“怎样管理自己的时间”、“怎样进行团队合作学习与活动”等,并安排四周时间针对新生进行入学后的适应期教育,新生必须修满入学教育课程学分方能获得后续学习的资格。因此在美国,新生教育自成体系叫新生体验计划。美国的新生体验计划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并实施的,最初是指新生研讨课程,最后演变成一项运动。今天被用以形容有关帮助新生从中学过渡到大学及成功学习的政策、战略、课程以及服务的活动,是新生们在本科第一年中的经验总和[2]。近年来,英国、新西兰、加拿大、日本等都采取了强化“大学第一年教育”(first year experience,FYE)的策略。澳大利亚的阿德来德大学、昆士兰大学则用一定的时间教学生“如何上大学”。

(二)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深入发展,迅猛的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群体的成长要求对现代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大一新生入学后表现出的社会角色、奋斗目标、思维方式、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各高校也纷纷加强了新生适应期教育工作,将其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国外相对丰富的研究和教学资源比较,国内关于新生适应教育的研究就略显不足,起步也比较晚。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学者对此问题开展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学生工作者个人经验总结和心理学的角度,例如:韩馄学者指出:大学一年级是大学新生人生中的新起点,它对高校新生教育采用导师制度进行始建于探索,提出了班导师要围绕导学、助学、督学为工作重点开展新生入学教育[3]。吕淑珍:对武汉地区部分2000级新生的适应状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学新生适应有着时间的长期性、适应影响的多重性、适应整体性等特点,提出了新生适应教育中应坚持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的原则,要加强学习指导和专业教育,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等相对措施[4]。

二、我国大一新生的不适应问题的分析

(一)教育体制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差异,两者衔接上的错位,教育的严重脱节,原本系统化的教育链条,被人为地隔断。使得学生在学习方式、生活环境、交际状态、师生关系等方面失去连贯性。同时,新生作为应试教育的产物,在由家庭生活走向大学生活的转变中,失去父母和老师保姆式的呵护后,容易产生学习生活的不适应,这也是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必然结果。中学的教学是教师主导型,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学生记忆力的培养;大学是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型;课堂讲授相对较少,实验、实习、探讨课和社会实践相对增多。大学新生的适应发展问题,是其所处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因素综合造成的,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大学新生提供帮助和指导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二)教育理念的问题。

我国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远离生活,远离社会,素质教育的理念已被提倡了很多年,但效果一直差强人意。应试教育一直占着主导地位,造成了人们忽视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重视知识教育,关注学习成绩;忽视探究知识本身的过程,重视知识结果的正确性;忽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重视智育的提高。大学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这样的教育只能造成人才的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

教育理念促成了大学新生创新意识差、个性化不突出、自主学习能力弱和对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等方面的困惑和障碍。

(三)管理模式的问题。

当代大学新生成长在社会的转型期,除具有主体意识强、知识面宽、视野广、接受新事物快等优势外,还具有传统文化意识淡薄、人生目标模糊、思想压力大等特点,同时,独生子女的特殊成长背景和贫困学生数量增加等原因引起的吃苦精神缺乏、心理脆弱、思想负担沉重等问题都直接影响到新生的健康成长。与中学相比,大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新的特点,如具有高层次的专业定向性,较多的探索性,相当的多样性,更大的自主性。使得相当数量的大学新生长期处在不适应状态,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遭遇困惑,若教育管理不及时或不得当,极有可能成为“问题学生”[5]。调查统计近几年来“问题学生”数据显示:大约80%的学生不能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大约30%的学生,心理上处于不健康状态,需要进行适应性辅导或必要的干预,0.7%的学生有突出的心理问题;20%-30%的学生对集体生活和人际交往不适应;35%左右的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弱,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新生入校的不适应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必然造成了学习上的欠账和思想上的倦怠[6]。

三、国外大一新生适应性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创新适应教育。

大一新生适应教育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性工作[7]。在新生适应教育的实施者上,不应该只是学生工作者、辅导员,要多种管理模式,要建立全员育人的管理模式,从事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兼任新生班主任,配备宿舍辅导员,形成全校全体老师对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工作的全员参与,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新生的适应性。同时,推行辅导员助理制度。注重培育发挥高年级学生党员干部典型引路的示范作用,引导大一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构建新生适应教育工作体系。

(二)强化因材施教。

要加强对大学新生的适应教育,学校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建立新生思想动态调查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特点。在校园网络或通过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定期的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增强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了解,从而使得对学生的适应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要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机制,鼓励学生解决自身问题,增强对自身的有效调控,同时建立健全学生与学院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使学生的问题及时快速地反应到学生工作部门,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使学生自身的情绪、情感和想法意见能够得到有效地引导,使学生的心理和观念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疏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三)推进重心下移。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合理、完善、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效果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学校的认可,对自身的认可,对环境的认同,影响着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8]。在对大学新生进行适应性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完善和调整教育机制和策略,抓好教育队伍建设。真正把新生入学教育纳入学生教育管理体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新型学生工作模式,实现德育重心下移,发挥院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杨艳玲.大学新生学习适应研究[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6-9.

[2]林倩仪.美国新生体验计划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08:55.

[3]韩 馄.大学新生班导师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高校论坛,2005(4):152-154.

[4]吕素珍,程思辉: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初探[J].湖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3):230-233.

[5]邢 莹,梁 平,吴 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24.

[6]张大均,邓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7]张艳霞.大一新生不良学习行为及对策[J].科学咨询,2009(5):24-27.

[8]曾 婧,陈 亮.大学新生适应不良问题及其对策[J].高教高职研究,2007(2):51.

猜你喜欢

适应期新生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重获新生 庇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缩短进城农民的“适应期”——千阳县抓党建引领进城农民融入城市
大学求学的遗憾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探寻高一学生如何顺利度过数学“适应期”
新生娃萌萌哒
女教师产后返岗适应期的“危”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