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师培养背景下关于口腔医学七年制培养的几点思考
2013-02-01亓庆国葛少华郭春晓杨丕山
亓庆国,葛少华,郭春晓,杨丕山
(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
从1988年开始,我国口腔医学教育开始尝试长学制教育,先后开始尝试七年制本硕连读和八年制本硕博贯通制教育体系,目前国内教学综合实力较强的口腔医学教育单位都普遍开设了长学制口腔医学教育。但是如何看待长学制教育体制,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综合素质情况如何?与通过考研考试录取的研究生有何独特之处?与近期国家提出的5+3培养全科医生的思路有没有冲突?毕业生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多大差距[1]?
业内流行着“一流院校办八年、二流院校办七年、只有五年不入流”的说法,实际上很多院校存在七年制办学思想不清晰,只是把其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标志,将长学制作为吸引优秀生源的亮点,但是真正将优秀生源招进来以后,并没有认真思考一下如何将这批优秀生源培养好,甚至办成“5+2”简单叠加[2]。
如何进一步明确长学制口腔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真正发挥长学制口腔医学生,培养时间充足、生源好、学生综合素质高等等优势,真正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需要,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口腔医学专门人才,我们还有相当长的路程要走。特别是最近教育部和卫生部联合提出培养全科医生的思路,对我们口腔医学的教学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长学制口腔医学的发展前景[1,3]。
按照教育部、卫生部下一步的培养计划,会重点关注“5+3”的培养模式[1],这个5+3不同与之前我们招收的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基本思路是学生经过5年本科教育获得学士学位后,在经过3年系统的临床技能培训,通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通过全国口腔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同时通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答辩,通过以上培训的毕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够达到熟练掌握口腔医学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常见疑难病症的处理和应对。对于我们口腔医学来讲,能够通过这样的系统训练,使学生达到较高的临床技能水平,超过目前的7年制和8年制培养模式,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是没有关注学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可能会出现毕业生虽受欢迎,但是却不适应目前特别的大学教学医院职称晋升等评价体系中对科研成绩的硬性要求,因此不能在这些医院里得到很好的发展。
如果一旦上述5+3培养模式全面展开,七年制培养模式还有没有必要存在呢?
一、关于培养目标的思考
培养目标是首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通过七年制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才适应那些岗位?是不是符合现有的社会需求?而目前许多学校的七年制基本上沿用了一年综合培养+3年医学基础培养+三年口腔医学培养这种简单的培养模式,特别是在口腔医学教育中,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与5年制本科生的培养没有明显差别,使得七年制学生简单的变成5+2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致七年制学生临床实践训练时间不够,基础研究的时间也不够,导致临床、基础都差口气,在某种程度上陷入尴尬局面。这显然不符合七年制长学制教育的初衷[4]。那么教育部和卫生部新提出来的新型“5+3”模式,实际上在上海已经实行一段时间,学生经过五年制本科学习后,如何进入下一个阶段3年培训?5+3一贯制还是从五年制中选拔?这直接关系到招生生源,而且即使是5+3一贯制,仍然比7年制多一年,在招生上仍然不占优势,因此5+3和7年制仍然不是一回事,对现有7年制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进行合理调整后,7年制仍有较强生命力。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才,培养出符合人才市场需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国家建设需要的人才。对于7年制的培养目标,应加强顶层设计,换句话说“按需培养”,随着口腔医疗市场的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外资或者私人资金开始投向口腔医疗市场,高端口腔诊所越来越多,但是制约这些私人或外资口腔诊所医院发展的一个问题是人才缺乏,目前高水平医生大多集中在公立医院,而目前我们培养出来的口腔医学专门人才,即使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在临床新技术掌握程度、服务意识、人文素质、接诊技巧等方面,距离能够提供高层次口腔医疗保健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口腔医学七年制学生具有综合素质高、英文水平好、沟通能力强等优势,如果善加引导,创新培养模式和方法,就能够培养出高质量口腔医学专门人才,就能够适应这种人才需求,将会有越来越好的就业空间。
因此我们提出分级培养的概念:为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口腔专门人才的需求,克服与国内同行院校“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对不同学制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目标化分类培养。第一层次以七年制长学制为主体,以课程国际化建设为契机,强化竞争、流动、淘汰机制,以国际化标准采取精英式教育,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口腔专门人才。第二层次是五年制口腔医学,结合国家政策,五年毕业后再经过3年的系统培训,目的是培养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基层口腔医疗服务的全科口腔临床专门人才,加强临床操作技能训练和自我学习能力培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两个培养层次实现相互流动,优胜劣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个人特点、发展潜能,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使我们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根本转变,显现出突出特色。
二、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调整教学计划,突出七年制特色
就像前面提到过的那样,多数院校强调7年制学生培养的“强基础、宽口径”,多数7年制学生的第一年在生命科学院一类的综合院系培养,其目的是提高和强化学生的科研素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首先7年制学生实际上没有太多的时间从事科研工作,主要优势还在于较充足的临床技能培训,因此这一年强基础并没有进一步强化他们的临床技能,有些“刀锋走偏”;其次,口腔医学专业和基础课程任务非常繁重,而他们进入口腔专业课学习的时间明显滞后,形成了一个“前松后紧”的情况,使学生普遍感觉进入专业课学习后,课程负担突然加重,很不适应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然是不合理的;最后,由于专业课学习时间不充足,想根据7年制的特点增加部分专业课学习(比如临床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和拓展),也有些捉襟见肘,因此很多院校迫不得已,在专业课学习培养方案上与5年制基本一样,这也是由于培养时间不够造成的,这显然不符合7年制的培养目标。
因此应该认真反思7年制的培养计划,是不是完全符合我们的培养目标,是不是可以将其第一年从综合院校生命学院撤回来,适当增加与口腔医学相关性更强的科学,或者使他们能够早期接触口腔临床,适当增加专业课学习的时间,使专业教师有更充足的时间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这至少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毕竟没有充足的培养时间,是不能培养出与众不同的高素质人才的。
三、坚定不移的走国际化道路,将7年制学生培养成具有国际化竞争力的口腔医学专门人才
随着我们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人才流动和技术的全球化已成为趋势,因此课程国际化建设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不能再用“国情”和“学生接受能力”等借口阻碍口腔医学人才的国际化进程。7年制学生普遍具有较高英文水平,接受能力强,更加适合进行课程国际化尝试,已经毕业的7年制毕业生普遍反映,虽然专业课学习阶段较为紧张,但是从7年的全过程总体来说,课程过于轻松,压力不大,学习过程缺乏挑战性,因此大多数7年制学生完全可以能够接受强度更高的学习[5]。
因此应该考虑从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顺序学习开始,就基本实现完全的课程国际化,从教材、授课内容、考试考核等教学的全过程全面实现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培养接轨,这样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时,就能够较轻松的接受专业课国际化。
通过这样的培养,学生经过7年一贯制的国际化培养,就能够在接诊技巧、专业知识、临床技能等方面实现与国际先进水平基本接轨,从而成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口腔医学专门人才,无论是出国考取行医执照,还是进入高端口腔医疗机构,或者通过考博进入高校,都得心应手,完全摆脱了与同层次口腔医学毕业生的“同质化竞争”。
[1]陈 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 加快培养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 为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供有力保障[Z].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12.
[2]张 君,王旭霞,刘 超.口腔医学长学制专业现状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7(6):704-705.
[3]袁贵仁.楼市教育规划纲要 服务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开创医学教育发展新局面[Z].在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12.
[4]冯海兰,刘宏伟,张震康.试论长学制口腔医学教育[J].医学教育,2003(2):11-12.
[5]赵依民,郭天文.国内外口腔医学教育差异之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996(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