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视角再审视标准化病人的教学作用
2013-02-01吴丽萍陈晓勤施楚君许杰州
吴丽萍,吴 凡,陈晓勤,施楚君,许杰州
(汕头大学医学院临床技能中心,广东 汕头 515041)
一、引 言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简称SP)又称模拟病人或病人指导者,是从事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经培训后,能发挥扮演病人、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三种功能[1]。由美国的Barrow于1963年首先提出并应用于医学生神经病学的评估,引起世界医学教育界的关注。我国于1993年引进SP模式,首先在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即现浙江大学医学院)等应用于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教学与评估,为SP在我国的应用开辟了先河。
2002年,汕头大学医学院开始实施以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为目标的新教学模式,建立了临床技能中心。除使用SP在学生的临床客观结构化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以外,将SP应用拓展至学生的体格检查、病史采集及临床沟通技能等日常教学中,对培养医学生的临床技能、思维能力、沟通技巧等起到促进作用,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同和好评[2]。此后,SP逐渐在国内临床教学和考核中普遍使用。但纵观国内SP应用现状,多是经过简单培训后即上岗,还有用医学生、研究生或教师来临时代替[3-4],SP多充当了“病人扮演者”的最初级角色,对于更高层次的“教师角色”的承担显然力不从心,这些应引起广大教育者的重视。
SP作为新生事物应用于医学教育中,从其诞生之时,就不仅只是病人扮演者,其更高层次的角色定位应是同时充当评估者及教学指导者。从某种意义上说,SP应当是担当特殊使命的教师,是能够在模拟表演临床多个病人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后,能及时对学生进行反馈和指导的“教师”。而决不是简单的病人模特。因此,对SP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使其承担起教师所发挥的“教学”作用,提高其对学生的指导水平至关重要。也只有在正确理解自己角色定位的基础上,才能使标准化病人更好地行使“病人扮演者”和“评估者”两种功能,从而提升其整体教学水平。
二、深层次培训标准化病人,提升其教学水平的探索
汕头大学医学院自2002年以来,共培训SP三批,先后约25人参与教学。其中3人从2002年至今一直活跃在教学一线,接受过他们指导的学生已毕业了数届,是什么让他们坚持教学10年不动摇的呢?其实,我院在SP应用之初,也曾出现过种种问题:如曾有SP对自己工作性质产生质疑,认为自己就是教学“模特”,任由学生查来查去,满腹委屈;也有的SP毫无责任心,上课不知教学内容是什么,甚至在学生体检时睡觉;还有的SP在模拟问诊时,对病历内容理解不深,回答前后矛盾,误导学生;更有甚者,将病历内容一口气“背诵”而出。其作为“模拟病人”效果如此之差,更谈不上反馈、指导。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用人性化的管理和规范化的培训,逐渐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并对自己教师角色正确定位,从而克服心理障碍,自觉学习业务,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1.人性化的管理,让SP对自己教师角色产生正确定位。
从标准化病人第一天上岗,所有老师和学生对他们的称呼都是“老师”,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尊重。在每年的春节、中秋节等重要节日,每位SP老师都能收到管理方一定数额的“慰问金”,在教师节还有特别礼物,一张感谢其为教学作出贡献的温馨贺卡从不缺席。礼轻情重,SP老师感受到的是集体的温暖和自己努力付出得到认可的满足感。另外,参加科室的集体备课等,也是让他们融入集体大家庭的有效方法之一。他们感觉自己就是中心教师队伍的一员,从而逐渐对自己教师角色产生认同感、归属感,进而产生教师的责任感,产生自觉学习的动力。
2.规范化的培训,使SP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多年来,中心坚持对SP的培训不间断、不放松。除上岗前进行的全面系统培训外[5],坚持边使用边培训的原则,将SP培训渗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
首先,SP教师要参加每月1次的科室集体备课,听取其他教师的教学意见,了解每次课的教学内容、目的以及教学计划、方法等。其次,SP要来课堂听课,以全面了解本次课的重点、难点等。
不仅如此,每个SP还要就自己教学的内容与授课老师在课前和课后进行充分沟通。这种沟通可以深入到学生的检查手法、部位、顺序等每个细节;就连学生问诊时可能问及的每一个问题,如何做答都能在沟通中解决。彻底杜绝了糊涂应付、敷衍了事等问题的发生,弥补了SP没有医学背景,对部分病例理解不透,难以应对的不足。
另外,教师在带教过程中鼓励SP对学生的体检及问诊进行反馈、指导。因SP并非专业教师,上课时难免会紧张、胆怯,不敢主动对学生指导,需要带教老师的鼓励、支持。如上课时带教老师会主动说,请某老师给学生们讲一下。因为体检时(以腋窝淋巴结检查为例),学生手法轻重、是否真正触及检查部位,只有SP老师最清楚,而带教老师也无法感知。由于采用小组练习的方式,每组只有8-10名学生,同时有SP老师和专业带教老师各一名,使这种反馈指导得以实现。这种课堂的反馈指导,不仅增加了学生及SP自身对SP教师角色的认可,也从另一方面增加了SP自身学习的压力,激发了SP的教学热情。
我们还鼓励有能力的SP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并资助其参加医学教育学术会议,增加其职业自豪感、成就感。
3.成效。
目前我院SP广泛应用于学生的体格检查、病史采集及学生阶段性考试TOSCE(Teaching Objective Clinical Examination)、毕业生OSCE考试中,SP不仅逼真地扮演病人,还充分担当了指导者和评估者的作用。
在学生的日常训练中,SP能亲身感知学生的查体手法、部位等,并能就学生对病人的态度、沟通方式(包括语言与非语言的)等,及时给予反馈指导,与专业带教老师的指导相互补充,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每学期末进行的TOSCE考试中,“血压测量和浅表淋巴结检查”两个考站由SP老师独立负责;在每年两次的OSCE中,专设有内、外科两个SP综合考站,要求学生完成病史采集、查体后做出诊断,SP在出色模拟病人后,两分钟内就能完成学生的成绩评定,出色完成了模拟病人及对学生的评估工作。
一项于2010年6月分别对本学期参与临床教学的12位专业教师、6位SP及287名临床专业学生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教师100%认可SP的教师角色定位,83%的教师认为SP基本可胜任其作为“指导者”的作用,但同时也认为SP尚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86%的学生对SP的教师角色定位完全认可,但也有78%的学生对SP教师单独指导持怀疑态度,需专业教师参与;SP也100%认可自己的教师定位,并自信自己有能力承担教学及考核任务。
三、展 望
目前SP在我国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随着SP研究使用的不断深入,对SP的要求也不应只停留在“病人扮演者”的初级阶段,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帮助SP对自己教师角色正确定位,让他们从教师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以“教育者”的职业标准要求自己,规范自己的言行,也是提高SP扮演病人的逼真性、充当评估者公正性的关键所在,对提升教学质量意义重大。
[1]Boulet JR,Mckinley DW,Whelan GP,et al.Quality assurance methods for performance 2 based assessments[J].Adv Health Sci Educ Theory Pract,2003,8(1):27-47.
[2]吴丽萍,张建军.标准化病人在医学生临床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5,8(4):441-442.
[3]王秋兰,朱建坤.学生标准化病人的培训及其在内科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1):96-98.
[4]徐 智,钱 频,李 琦,等.教师扮演标准化病人在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2):400-403.
[5]施楚君,许杰州,李曼玲,等.标准化病人的培训与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6):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