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型糖尿病炎症因子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2013-02-01张丽敏王庆开叶苗苗胡鸿伟吴亚丹海南省干部疗养院内二科海南海口57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年5期
关键词:心脑血管病内皮细胞颈动脉

张丽敏 王庆开 叶苗苗 胡鸿伟 吴亚丹 陈 芳 (海南省干部疗养院内二科,海南 海口 5700)

2型糖尿病炎症因子水平与心脑血管病变的相关性

张丽敏 王庆开1叶苗苗 胡鸿伟 吴亚丹 陈 芳 (海南省干部疗养院内二科,海南 海口 57110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或脑梗死患者炎性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在心脑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取49例2型糖尿病未合并大血管病变的患者纳入对照组,20例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纳入观察组,选取同龄正常人群为正常组,比较三组人群的炎症因子水平以及颈动脉病变程度,分析其对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收缩压、FBG、TG升高最为明显,且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粥样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狭窄比例最高。2型糖尿病患者sICAM-1、sVCAM-1、MCP-1及TNF-α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而观察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炎症因子在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的患者中升高,在心脑血管病变中具有重要作用。

2型糖尿病;炎症因子;冠心病;脑梗死

2型糖尿病引起的心、脑等组织的大血管病变是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而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的病理基础。炎症因子在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损伤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C反应蛋白(CRP)等炎症细胞因子与慢性高血糖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密切相关,多种炎症因子参与了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慢性炎性过程〔1〕。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评价全身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指标之一,可评估大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2〕。本研究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炎症因子水平以及颈动脉的病变程度,分析其对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0月我科诊治的69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2007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将其中49例未合并冠心病或脑梗死等血管病变的患者纳入对照组,20例合并冠心病或脑梗死等血管病变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龄正常人群为正常组。

1.2 研究方法 比较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BMI)、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炎症因子以及颈动脉病变程度。炎症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颈动脉病变程度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颈动脉粥样斑块,颈动脉狭窄。

1.3 仪器及检测方法 抽取三组人群的空腹肘静脉血约6 m l,离心并低温保存,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FBG、HbA1c、TG、TC、LDL-C、HDL水平。根据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使用酶标仪(美国BIO-RAD550)定量测定sICAM-1、sVCAM-1、MCP-1和TNF-α浓度,试剂盒购自美国 GeneMay公司,所有操作步骤严格按说明书进行。三组人群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均由同一名医师检查,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Philips公司),调节探头频率为7.0 MHz,横纵向观察颈总动脉,共测量5次,取平均值为平均IMT。颈动脉内膜增厚为0.9 mm≤IMT<1.5 mm;颈动脉斑块形成为IMT≥1.5 mm,且增厚的内膜向血管腔内凸出;颈动脉狭窄为动脉管腔狭窄率超过 50%〔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多组间的比较采用方差齐性分析,两组对比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三组人群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病变程度的比较 三组人群年龄、BMI无显著性差异,SBP、FBG、TG、颈动脉病变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SBP、FBG、TG升高最为明显,且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粥样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狭窄比例最高,提示血压、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的紊乱及颈动脉病变程度随疾病的进展而加重。见表1。

表1 三组人群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s)

表1 三组人群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s)

项目 正常组(n=20)对照组(n=49)观察组(n=20)P 值60.1±8.1 59.2±9.7 63.1±8.3 >0.05病程(年) - 4.3±3.2 6.5±3.7 <0.05 BMI(kg/m2) 22.1±2.3 23.9±2.8 24.3±2.8 >0.05 SBP(mmHg) 122.4±8.2 128.3±10.1 133.9±13.4 <0.01 DBP(mmHg) 78.7±5.6 81.7±5.9 81.5±5.5 >0.05 HbA1c(%) - 8.0±1.2 7.6±1.3 >0.05 FBG(mmol/L) 4.93±0.24 10.21±2.45 11.51±2.46 <0.01 TG(mmol/L) 1.44±0.41 1.87±0.52 2.12±0.85 <0.05 TC(mmol/L) 4.49±0.72 4.81±0.75 5.02±0.46 >0.05 HDL-C(mmol/L) 1.29±0.21 1.35±0.42 1.32±0.29 >0.05 LDL-C(mmol/L) 2.21±0.58 2.35±0.41 2.37±0.49 >0.05颈动脉内膜增厚(n) 2 8 5 <0.01颈动脉粥样斑块(n) 1 5 6 <0.01颈动脉狭窄(n)年龄(岁)0 2 4 <0.01

2.2 三组人群炎症因子水平的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sICAM-1、sVCAM-1、MCP-1及 TNF-α 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 <0.05),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而观察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炎症因子在2型糖尿病的心脑血管病变中具有重要作用。见表2。

表2 三组人群炎症因子水平的比较(±s)

表2 三组人群炎症因子水平的比较(±s)

与正常组比较:1)P<0.01;与对照组比较:2)P<0.01

组别 n sICAM-1(μg/L)sVCAM-1(μg/L)MCP-1(pg/ml)TNF-α(ng/m l)正常组20 163.8±10.4 453.7±22.1 96.3±12.5 31.3±3.7对照组 49 193.6 ±12.11)519.5±28.91) 104.2±15.11) 35.2±4.11)观察组 20 339.4±17.31)2)843.6±38.11)2)146.7±22.81)2)60.3±8.51)2)

3 讨论

颈动脉IMT与心、脑血管事件具有密切相关性,目前认为颈动脉IMT检测可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IMT增厚的患者脑卒中或急性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生率显著升高;颈动脉IMT增厚0.1 mm,可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度增加11%〔4〕。本文在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并发症的患者中也发现心脑血管事件与IMT有一定的联系,观察组患者中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粥样斑块形成及颈动脉狭窄比例最高,提示血压、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的紊乱及颈动脉病变程度随疾病的进展而加重。心、脑等器官的大血管病变引起的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反映已有临床症状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程度,斑块的性质及是否呈进行性发展可反映患者是否处于高危状态。目前,高血糖引起的大血管病变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学者认为慢性炎症反应在其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探讨炎症因子在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中的变化,对于防治糖尿病及心脑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5〕。

炎症因子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环节〔6〕。高血糖、高血脂均会造成内皮细胞通透性增高,功能受损,引起炎症因子表达失调,包括C反应蛋白(CRP)、sICAM-1、sVCAM-1、MCP-1 和TNF-α 等〔7〕。CRP 是学者公认的 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炎症因子,可作为血管炎性反应的重要标记物,其在糖尿病性血管病变中的作用已得到充分的肯定〔8〕。本研究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观察组上述指标高于对照组,提示炎症因子在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变中具有重要作用。高水平的TNF-α可刺激内皮细胞,并诱导合成黏附因子、趋化蛋白,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加,引起动脉管壁粥样硬化。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均参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过程,引起内皮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内氧自由基增加,并刺激其合成 sICAM-1、sVCAM-1和MCP-1等炎症因子。ICAM-1和 VCAM-1是关键性黏附分子,可促进单核细胞黏附血管内皮细胞,并向下浸润,引起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细胞外基质堆积〔9〕。由于内皮细胞损伤激活血小板的黏附、聚集,而MCP-1可使单核细胞大量黏附于内皮细胞,并趋化迁移至内膜下,转变为巨噬细胞参与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过程〔10〕。

总之,多种炎性因子共同参加了糖尿病性心脑血管病变过程,不同因子之间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并相互影响,发挥独立或协同作用。

1 Lee HJ,Her SH,Im YS,etal.Significance of inflammatorymarkers in diabetic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Korean J Intern Med,2009;24(3):212-9.

2 赵继先,袁良俊,刘继军,等.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研究〔J〕.临床荟萃,2006;21(23):1708-10.

3 华 扬.实用颈动脉和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8.

4 潘小红.超声探查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心脑血管病的预防的意义〔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5):632-3.

5 马庆海,杨文东.T2DM合并CHD患者血清MMP-9与炎性因子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9):1464-5.

6 Kriszbacher I,Koppán M,Bódis J.Inflammation,atherosclerosis,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N Engl JMed,2005;353(4):429-30.

7 高春林,贾俊亚,刘志伟.老年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微循环,2007;11(2):77-9.

8 Huang SP,Heng XP,Qiu CX,et al.Investigation and thinking about traditional Chinesemedicine interfering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obese T2DM〔J〕.Chin JTradit Chin Med Pharm,2009;24(8):1079-84.

9 赵永才,李新胜,张金成,等.糖尿病患者血清炎性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1;19(1):55-7.

10 Zhang LN,Xie XS,Zuo C,etal.Effectof ginsenoside Rgl on the expression of TNF-alpha and MCP-1 in ratswith diabetic nephropathy〔J〕.Sichuan Da Xue Xue Bao Yi Xue Ban,2009;40(3):466-71.

R587.1

A

1005-9202(2013)05-1041-02;

10.3969/j.issn.1005-9202.2013.05.024

1 海口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张丽敏(1979-),女,主治医师,主要从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临床诊治研究。

〔2012-01-04收稿 2012-06-14修回〕

(编辑 袁左鸣)

猜你喜欢

心脑血管病内皮细胞颈动脉
土槿皮乙酸对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和细胞骨架的影响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HMGB1基因对高糖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影响
血压≥140/90,血管病升140%
浅议角膜内皮细胞检查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沉默的杀手——心脑血管病,5秒要人命,该如何预防?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第二届编委会名单
细胞微泡miRNA对内皮细胞的调控
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