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构建我的电教平台
2013-01-31刘路
刘 路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看不惯课堂上教师不写黑板字、学生没有笔记本、不戴麦克就说不成话、没有电教平台就上不成课。
早在二十多年前,当笔者这个从事多年电子仪器设计的工程师刚刚转行踏入学校大门,成为一名电教教师的时候,不知道电教平台是个什么概念。那时的电教设备中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没有展示台,更没有现在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摸屏等高档机器,至于教学软件,压根没听说过。一台耗资近十万元的巨大无比的三枪投影机挂在礼堂里,只能放个录像带。看场科教片,就已经是电化教学了。那时学英语用的是录音机,多台录音机连一块,用个功放播音,就成了语音教室;实验室用了一台使用透明胶片的反光折射式投影仪,把图画在胶片上,投上幕布,就成了电教平台;至于普通教室,那从乡下的小学到城里的大学都是一样的,前后各一块黑板,前面上课,后面画板报。
由工程师变成电教教师,那时操控所谓的电教设备,对笔者来说还算容易。忙碌已成习惯的人,突然觉得应该琢磨搞点什么新鲜玩意,能让上课的教师方便点儿。有天发现一台废旧的摄像机,磁带记录部分的机构已经损坏,但摄像部分还是好的,灵机一动,做了个立杆,把摄像机倒立着架在桌面,信号一输出,就成了个类似现在展台的装置,既能投影写字,又能投影实物,用在当时的大阶梯教室里,教师可以不用站着在黑板上板书授课,直接坐下在纸上写就行了,轻松自如,各学科教师争相前来预约上大课,一时间热闹得不行。这事虽谈不上发明创造,但当时还是挺新鲜的,因为那时还没有见过后来的展台。
一年又一年,有了286,16色的显示器,建个电脑教室,学生上课基本上就是学DOS和打字。再后来,有了386,还没等玩熟练,又来了486,586。刚在大阶梯教室把电脑、投影机、大幕布的工程做好,班级普及电教平台的工作就全面展开。奔腾级电脑、高分辨率展示台、高亮度投影机、100寸的大幕布,音响、功放一应俱全。到今天,互联网、数字校园平台、交互式教学系统、数字广播系统、网上办公及考试系统、监控中心等已经完全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师上班开电脑,上校园网,看通知,看公告,看学生作业,看家长反馈,下班在网上布置作业,与学生在线交流。
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快得让人反应不过来,大得让人觉得奢侈。粗略算算,一所中等规模学校十年间的电教装备、计算机、网络设备的投资,已达几百万元。
一线教师在体力上得到了解放,备课有电脑,上课带U盘,声音嫌小就带个耳麦。投影机一亮,课件就像个电子目录,板书可以基本不写。图形软件使需要动动脑子才能理解的构造和原理一眼看明白。
听课的学生得到了解放,不用再记笔记了,以前十分钟的内容,现在一分钟搞定,非得写的字,可以三言两语记在课本的空白地方。节奏快了,就可以省下时间压进更多的内容,一眨眼翻一篇,想记都记不了,跟“填鸭”一个样。
该说反面了,设备多,总有不测。不料一日,计算机出现故障,或投影灯老化突然关机,随即全部傻眼,教师的备课全在U盘上,既想不起来课文该如何说起,也不知道该在黑板上写些什么,黑板作图就更是天方夜谭,基本功早已退化,直尺,三角板,扔在柜子里已经好几年没有动过。就像用惯了计算器,在纸上做个加减乘除,十遍都算不齐。这节课,自习!学生大喜。教师则到处告状,这里不行了,那里不转了。
话说到这,已经感觉很矛盾,是批评国家投资太奢侈,或教师太依赖设备而忘了自己的本行,还是自己工作太马虎,让设备老掉链子。都是,又都不是,从来没有写过这么纠结的文章,从头到尾,自相矛盾,跟人较劲,跟自己较劲。
身为电教教师,对国家大力投资教育事业,不断更新电教系统平台,提高教学效果,笔者感到由衷的高兴。每次有更新、更好的教学设备,笔者都是争取第一时间参观、学习、掌握。能够尽快把最好的设备提供给一线教师使用,是笔者的本职工作,使用新设备使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能够得心应手,自己也是心有慰藉。
但是,随之而来的越来越严重的后遗症,却让笔者又不断地思考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越现代化越好?机器人发展得很快,如果连吃饭上厕所都想到用机器人伺候,人的四肢会不会退化?吗啡是可以止疼,但用多了会不会上瘾?电教平台的广泛使用,已经使相当一部分教师产生严重的设备依赖症。电教平台的发展,有没有一个适可而止的地步,或适当的方法,能让那些忘记老本行的教师重新再找回一点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尊严,能在没有设备的时候也可以亲手在黑板上写写字,作作图。
2012年年底,笔者在昆山参加国际教育新装备和新方法展览会,从现场参观和图片介绍里发现,很多教育发达国家所使用的设备还很陈旧,电脑就更不先进,但教学方法却并不落后,他们的讲解员,介绍的是他们的教育方法。相比之下,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设备,那叫一个先进,各厂商使尽浑身解数,向前来参加会议的代表推销自己的产品,恨不能马上就让你把现在使用的设备直接扔进垃圾堆,把他们的先进产品买一干净。
想起老摄影家吴印咸,一直到去世,都在使用一台二战时期的老莱卡,从不轻易按快门,而拍的照片张张都是经典之作。现在的年轻人,尼康、佳能、无敌兔端着,长枪短炮的,生怕器材比不过人,快门一按几千张,张张拿不出手。还是那句老话,不会照相的人比器材,会照相的人比文化。这话用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上也是一样,在我们大讲教育装备的时候,国外却讲究的是教育方法。我们正处在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利益和教育产业化又相互挂钩,错综复杂,人有躁动,也在所难免。过了这段时期,可能也会安静下来,仔细想想该怎么搞我们的教育。
笔者是基层电教教师,想不了是谁把教育弄成了产业化那么大的事,关心一下用什么来构建我的电教平台,才能既先进,又不失传统,就不错了。
在这个时候,往往想起四十年前,自己当中学生念书那会,全班将近六十人,教师一人身兼数门课程,没有任何电子装备,那一手漂亮的黑板字,那规范完美的黑板作图,那声如洪钟的嗓门和口喷白沫的面部表情,上课真是一种享受啊,四十年不忘,好大一棵树,任凭风雨狂。
写到这,还是得不断把自己批判一下,工作没做好,才会使得设备在使用中掉链子,被告状多了,才会心烦意乱,才会嫌人家太依赖设备。以后还是得将心比心,一线教师每天在课堂劳动,是很辛苦,能减轻他们的负担,提高讲课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矛盾归矛盾,就像写这篇文章,就是想说说这一普遍存在的“设备依赖症”,说完了,该找更新的方法就去找,该换更新的设备就去换,该申请更多的经费就去申请。其实,笔者对自己的工作成绩还是满意的,每次电教工程完成后,看着教师们能在宽敞明亮的电教室里上课,操控着最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心里还是自豪的,那是自己的心血。
我们现在淘汰下来的电脑,已经是奔腾级的了,换下的投影机,也在废品仓库堆了一角,大屏幕的老式电视机,更是想捐给乡下学校,人家都不要。语音教室,三四十万的投资,用了十几次,报废,拆!连锁反应,家里的大屏幕电视机,才买了五六年,几千块呢,好好的,换吧,人都换平板啦,商店以旧换新,折二百,已经不错了。但有时看一眼那些等待报废的好设备,还真的是心疼,自有一种对装备的敬畏感,职业所在嘛,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啊。不过,时代到了这儿,咱也不反潮流。坊间流传一句话,不好听,但真实:不怕浪费,就怕贪污。
科学技术进步很快,跟中国的高铁一样,一日千里,教育现代化也不甘落后,国家有点钱就想到投资教育,少年强则国强,这也是硬道理。但要是有高人肯下到基层,用心住几天,看看那些还能继续使用很多年的设备就好了。
自相矛盾的话说了一大篇,中心思想就是要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一不失传统,二不要浪费,这个认识是清晰的。怎样在现代化教育的大环境下,实现与传统教育方法的双赢,这才是我们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