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联动:成都教育装备现代化的路径思考
2013-01-31张庆
张 庆
成都市是西南地区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现有1 200多万人。全市共有公办中小学1 114所,在校学生约154万人,中小学教职工9.27万人。2003年以来,我市围绕城乡统筹、科学发展总体战略,坚持全域成都理念,开始城乡教育一体化实践与探索,多年来不懈的努力,使统筹城乡教育取得显著成效,教育公平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成都教育再次明确了联动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国际化进程,促进全域成都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目标。2012年,我市提出“学有良教”的发展目标,坚持“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标准,全力打造教育高位均衡化的首善之都、全面现代化的现代之都和充分国际化的典范之都。
教育技术装备既是教育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突破口和支撑点。教育现代化要求教育装备和教育手段必须现代化。在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找到适合成都教育的发展路径,使之成为实现“三化联动”的有力基石。
近年来,我市通过教育装备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不断提升教育装备现代化水平;通过创新管理、加强研究、深化应用,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教育装备有力助推教育内涵发展,向着“学有良教”的目标不断迈进。
一、三轮建设,构筑教育装备新高地
成都市地处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教育技术装备起步相对较晚、基础相对薄弱。随着成都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科学发展战略的出台,以及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确立,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装备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和优化。
1.第一轮建设:2004~2007年,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
为进一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彻底排除危房,完善教育功能,优化学校资源,我市历时3年,投资10亿元,全面完成了410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由此,我市农村学校的校舍标准整体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教育技术装备水平极大改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全市学校的生均装备值从2005年的小学500元、初中650元提高到小学900元、初中1 300元,有力地推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第二轮建设:2008~2011年,教育灾后重建和“双满覆盖”工程
2008年,我市抓住灾后重建的契机,启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技术装备“满覆盖”建设工程和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覆盖”工程。2项工程包括了实验、图书、音体美卫、现代教育技术、学生课桌椅及生活设施设备等项目。通过近4年的时间,投入装备资金约10亿元,全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实现了技术装备“满覆盖”,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水平再次大幅度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仪器设备生均值达到小学1 630元、初中2 190元,城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3.第三轮建设:2012~2014年,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
为了加快提升全域成都教育均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我市于2012年实施城乡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投入近40亿元资金,确定了动态调整教师编制、提升教师素质、加强技术装备、改造教室光环境、改造学校运动场、统一并提高城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等六大举措,从“人、财、物” 三个方面高标准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其中中小学技术装备提升工程资金共计26亿元,通过3年时间建设,达到2012年新颁发的《成都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小学生均设备值达到约3 600元、初中(含九年制学校)约3 900元、高中约5 800元。新标准达成后,城乡中小学的实验教学和信息技术装备水平将跃居中西部前列,接近沿海发达城市水平。
三轮建设实施的过程,是我市教育技术装备梯度发展、逐轮提升的过程,各中小学校教育技术装备经历了从少到多、从多到优的发展历程。到2014年,基本可以实现教育技术装备均衡化、优质化和现代化,为2015年率先在中西部地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 三级联动,建立教育装备新机制
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推动和效益的显现是一个自上而下统筹规划、整体部署和自下而上贯彻落实、执行反馈的过程,只有有效地把市、县、校联成一体,才能上下互动、形成合力。我市在教育技术装备工作中牢牢把握各个层面工作的重点,明确职责,协调沟通,既强调步调一致,又兼顾特色发展,有力地推动工作的良性联动。
1.三级职责界定
市级层面:负责顶层设计、统筹规划、标准编制、建章立制、绩效评估等;
区(市)县级层面:负责细化方案、实施项目、强化管理、人员培训、督查评估等;
学校层面:负责科学管理、应用研究、实践创新、突现成效等。
三级之间相互协调、密切协作,在注重顶层设计同时,倡导基层首创精神、改革智慧和创新探索,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辩证统一起来,鼓励基层创新,突出实践探索,由点及面,全域推广,并对全市整体发展和未来科学规划产生积极影响。
2.三级联动方式
(1)上下联动
要实现上下联动,首先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构建起市、县、校三级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管理体制,确保关系顺畅、任务明确、经费保障、人员落实。其次,要有规划可引、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作为市级层面要做好规划、制定标准和建立规范,各区(市)县和学校才能以此为指导,自上而下形成整体推动、全面开展的良好局面;第三,以强有力的绩效评估做保障,将其纳入市政府教育督导、区(市)县目标考核、学校年度考评的范围,确保项目实施和应用开展。
①以规划作引领
充分发挥职能导向作用,先后制定了《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 “十二五”规划》《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未来五年发展思路》《成都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以及《成都市教育信息化试验区试点方案》等规划方案,围绕建设成都智慧教育技术装备这个目标,全力打造数字校园、书香校园、科技校园、绿色校园、平安校园五大校园,建立健全三级联动的组织保障、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以应用为导向的绩效评估三大机制,着力强化优质装备、现代管理、队伍建设、创新应用,并制定了相应的工作实施策略,全面构建起服务于教育、教学、管理、师生活动的现代、智能、高效、共享的智慧体系,为今后3~5年我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明确了目标和实施路径。
②以标准促配置
教育技术装备标准是一个地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整体建设水平的基本要求,也是衡量一个地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水平的基础性标准。我市一直致力于不断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域成都教育的装备标准体系,确保我市教育技术装备与教育事业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已经出台和正在制定的一系列标准为学校优质化、特色化配置提供依据:如《成都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2012年)》《成都市公益幼儿园装备标准及玩教具配备目录(讨论稿)》《成都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学科实验(实训)室技术装备标准》《成都市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试行)》《成都市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必修)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标准(试行)》《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及实施方案》《未来教室建设标准》以及《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标准》等。
《成都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技术装备及设施设备建设、管理、应用工作意见》和《成都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及校园管理手册》等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为学校管理和应用提供指导。
实验、图书、网络管理员等专业技术人员准入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对专业人员素质和工作内容进行规范。
③以机制立规范
招投标工作机制:拟定《成都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技术装备政府采购工作管理办法》,完善教育装备计划编制、招标采购、项目实施、质量验收、资产管理等工作机制;建立职能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的招投标工作机制,规范招投标文件编制、招标组织、项目验收、财务审核等工作。
技术参数编制机制:多方参与、反复论证,规范制定《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参数数据库》,通过建库、讨论、论证、修编、审核、公示等工作环节和流程,保证参数的通用性、适用性、经济性、先进性、开放性原则。
质量检测工作机制:加强政府和行业监管,与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共同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成都市中小学、幼儿园教育装备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意见》,建立区(市)县教育装备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质检机构进行产品质量检测。
(2)自主能动
一个区域的装备品质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彰显个性和特色,避免“千校一面”“千人一面”。我们积极鼓励和倡导区(市)县和学校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注重“四个结合”,不断丰富教育技术装备的内涵和外延。
①注重通用性标准与个性化装备相结合
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必须遵循国家、省、市的相关装备标准,在达成全域装备标准的基础上,应根据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学校发展定位和课程建设需求,编制个性化的校本装备方案,彰显学校办学特色,这是教育技术装备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价值取向。
我市锦江区对特色学校的校本装备方案,充分考虑到学校的个性化需求,在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装备创新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三模”实验室,在艺术教育特色学校装备“艺术视听实验室”“书法实验室”“美术中心”;青羊区教育局以“一校一品,一校一景”为目标,以装备工作为平台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文翁实验学校的国学特色、草堂小学的诗歌文化、实验小学的博雅书馆、金沙小学的开放式图书馆、少城小学的书法文化,让孩子们耳濡目染,各有所长;此外,双流县万安小学的川西民间艺术工作室、都江堰李冰中学的烙画教室、温江区成都师范学院附属实验学校的跆拳道室、武侯区川大附小清水河分校的心理健康活动中心等,各具特色,亮点纷呈。教育技术装备与学校办学特色相辅相成,为孩子们打造了全方位、立体式的育人环境。
②注重传统实验装备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
传统实验装备因其实用性、直观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一直得到学校垂青,在我市的初中毕业考试中,物理、化学的实验操作考试占据了重要的部分。近年来,教育装备发展突飞猛进,逐步迈入数字化时代。传统实验装备和现代教育技术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精神、创新素养方面各具优势,不能偏废。现代教育技术弥补了传统实验方法中的不足之处,传统实验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效整合,能够达到实验教学的效益最优化。近年来,我市坚持传统实验装备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的装备理念,在部分学校开展数字图书馆、理科数字化实验室、数字移动学习教室、智能机器人工作室、数字化心理健康检测和疏导室以及数字天文实验室等建设,新型媒体和手段的应用得到广大师生认同和喜爱,教育理念得以更新,教育装备服务内涵和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
③注重教师素质提升与学生能力培养相结合
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和造就出高素质的学生。为了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我市确立了一系列的策略和方法:建立健全专业技术队伍上岗、考核、评估和激励机制;制定《成都市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标准》,到2014年,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达标率达到85%以上,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实施全市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干部及专业技术人员业务提升培训工作,到2015年,完成300名技术装备管理干部、2 000名技术装备专业技术人员骨干培训;培养和评选一批在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教学实践领域里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以课题为引领,围绕学科教学改革、应用模式创新、素质教育实施等方面开展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水平。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培养和长远发展,教育技术装备效益的发挥也应以学生为本,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发展层面,为学生构筑多元化的创新教育实践平台,创设开放、便捷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逐步融合,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提高了学生利用网络开展自主性、探究性学习能力;阅读指导和阅读主题征文活动开展,促进了师生阅读素养的提高;学生电脑作品制作大赛、机器人竞赛、科技论文评选、实验技能操作竞赛、科技创造发明比赛等活动,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平台;各个功能室的课外开放和选修课开设,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化、特色化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扩展了学生国际化视野和提高了学校国际化交流水平。
近年来,我市通过行政推动、目标驱动、活动带动,以评促用、以赛促用、以研促用等策略,使我市教育技术装备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宽,应用水平不断提升,应用成效不断彰显,先后涌现出了一批“装备精良、管理科学、效益显著、特色鲜明”的学校,在全市中小学中起到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在全省乃至全国也声名远播。
④注重立足现在与着眼未来相结合
教育装备工作不能“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既要立足现在,也要着眼未来。立足现在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夯实基础,抓常规、保重点、强管理、促应用;着眼未来是要站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重要作用,抢占现代教育的制高点,谋划将来。着眼未来,一要着眼教育改革发展大局;二要着眼于教育技术装备发展趋势;三要着眼于学生和教师发展需求。
(3)圈层互动
长期以来,根据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成都市所辖20个区(市)县形成了3个圈层。各圈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也导致圈层之间教育发展程度的不平衡。如何有效促进全域一体的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市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难题。而“圈层融合”“三圈一体”发展思路的提出,为破解这个难题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为此,我市实施了名校集团、互动联盟、百校结对、区域合作、师徒结对、网络覆盖等几大路径,有效促进了圈层之间的互动。成都市的实践探索引起全国广泛关注,并获得各方积极评价。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为圈层之间打破行政壁垒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有力保障,也为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城乡共享拓展了新的平台,初步构建起一个多维、立体的城乡互动网络体系。
①远程结对 互动教学
2010年初,在全市范围内,统筹遴选出6个城区的130所学校与远郊的169所学校深度结对,形成合作互动的发展团队。同时,在市政府专项资金支持下,在169对城乡跨区域结对学校建设授课教室和听课教室。通过远程互动技术,我市已经初步开展了课堂互动教学、远程教研、培训、评课议课等活动,使远在两地的教师互相分享构建高效课堂、促进专业发展的经验,开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模式。
②直播录播 网校教学
从2005年起,为了提高薄弱高中、农村初中的教学质量,依托卫星技术和教育城域专网,以多媒体双向实时同步教学系统为基础,我市陆续开展了成都七中、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成都实验小学3所优质名校的全日制远程直播、录播教学,通过资源推送、网上教研、全面互动,让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向郊区(市)县辐射。网校学习极大地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远端学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实现 “在农村读名校”的愿望。同时,我市将课程资源放在成都教育资源网站上,进一步扩大网校覆盖范围,使更多的农村学校的师生受益。
③教师网络研修和培训
在远程结对互动教学和直播录播网校教学中,受益的、互动的不仅是学生,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远端教师通过“在做中教,在做中学”这种“跟岗研修”的方式,使自身专业化水平大大提高,培养了一批有教育理想、教学思想和实践经验的教学骨干。利用网上课程资源库、博客平台和远程视频系统等,积极开展区域间的教研和培训,以学习共同体的方式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
圈层间的融合和互动,使区域内的合作更加密切,真正实现了共同推进和跨越式发展。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圈层互动的路径也会不断丰富。
三、结束语
教育装备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在统筹全局、联动发展,加快成都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和特色化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些成效,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积极态势。当前时代,教育装备的现代化已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未来几年,我们将紧扣素质教育的主旋律,强化管理、深化应用,不断推动技术与教育的创新融合,为学科建设、学习方式变革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支撑,为学生、教师、学校发展提供动力,使成都市义务教育得到更高位的均衡和更优质的发展,最终实现“2015年成都教育在中西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