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档案土地”规范流转促发展
2013-01-31
□特约记者 李 娟
博爱县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档案土地”管理模式,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工作。目前,该县累计流转土地面积达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5.15%。
“档案土地”就是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土地流转合同以及土地流转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规范记录等,将实有土地档案化。通过完善信息管理、农地储备、收益评估、纠纷调处等一系列制度,加强“档案土地”管理,提高土地流转工作效率,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流转申请、流转委托书、流转合同、流转登记册等多种规范化记录,构成了该县农地资源储备库形式多样的“档案土地”。他们把准备参加土地流转的农民,提出土地流转转出申请,形成土地流转的转出储备库;准备承接土地流转的经营者,提出承接流转申请,形成土地流转的需求储备库;根据土地流转供求双方的实际需要,促成土地流转双方会面洽谈,在双方达成初步意向的基础上,对流转土地进行收益评估,形成收益评估报告,为确定流转价格提供依据;最后,流转双方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作为界定流转双方权、责、利的主要依据。土地流转转出申请、承接申请、收益评估报告、流转合同等一系列规范性记录,构成了不同流转阶段的“档案土地”体系,在推动土地流转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县流转的5万亩土地,其中4万亩被用来发展高效农业,种植业结构得到优化,农业效益大幅增加。土地向合作社、种植大户、涉农企业等经营主体流转,土地经营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县已培育出千亩以上经营主体2家、500亩以上经营主体6家、百亩以上经营主体77家。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96家,各类种植大户有120户,涉农企业有10家,海林葡萄专业合作社和喜耕田农机专业合作社被确定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
土地流转前,农户经营一亩地的年净收入有700~1000元。流转后,农民不仅每年能确保得到每亩700~900元的流转收益,而且还可以从农业生产务工中赚取劳务费和业务提成,促进了农民增收。在怀田蔬菜专业合作社,打工的农民原前进给笔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家里转出5亩地,每年的租金是4000元,两口子在合作社打工,每人每月的工资是600元,一年下来就是18400元。自己管理的温室每卖出0.5公斤小黄瓜,可以拿到两毛钱提成,这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租金、工资再加上提成,这可比一年到头种地划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