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
2013-01-31张东阳
张东阳
(云南财经大学 财政与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
张东阳
(云南财经大学 财政与经济学院,云南 昆明 650221)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问题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针对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对国内外的研究做了全面的梳理和评述,在此基础上得出了研究结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一国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时要协调好短期贸易利益和长期经济发展利益之间的关系;我国在发挥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时要协调好三驾马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对外贸易;经济增长;研究综述
一、国外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国外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三种观点,即认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分别起促进、阻碍和中性作用。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
1.古典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的国际分工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们最早对此展开了研究。亚当·斯密(1776)的“绝对利益理论”和“剩余产品出口理论”开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先河,代表了对外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初思想。绝对利益理论认为各个国家可以通过其绝对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这样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工作的熟练程度,降低劳动者转换工作的时间等途径提高所有参与分工国家的生产效率;而剩余产品出口理论认为,对外贸易使得一国剩余产品的价值得以实现,增加了各国福利,同时由于各国市场的扩大,刺激了各国增加生产,改进生产技术,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大卫·李嘉图(1817)在《政治经济学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比较利益理论”,他从进口可以平抑物价的角度论述了对外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认为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原则进行分工,然后通过对外贸易进行交换,则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可见,古典经济学家们认为对外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在于各国有不同的比较利益,通过国际贸易加深了专业化分工,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各国的生产与消费由此增加,各国福利得到改善,从而获得了对外贸易的直接利益。20 世纪后,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赫克歇尔、俄林(1919)创建了H—O理论,他们认为各国应根据要素供给的状况进行分工来进行自由贸易,这样可以弥补国际间生产要素分布不均衡的缺陷,使各国都能更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的国际分工,使贸易各国的生产率均得到提高,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2.马克思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理论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国际贸易对剩余价值的增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进口价格低廉的原料和其他投入品,使不变资本得到节约;二是进口比较便宜的消费资料,是可变资本得到节约;三是产品的出口会使剩余价值得到更有效的体现。此外,马克思还认为对外贸易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对外贸易及扩大的国际市场空间既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又反过来通过要素成本下降、利润增加、资本积累增加等来促进经济增长。
3. 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凯恩斯(1936)认为,国际贸易通过调节国际收支,对国民收入和就业产生影响,因为顺差会增加国民收入、扩大就业;逆差会减少国民收入、增加失业。他还从投资乘数出发,推导出对外贸易乘数,从而得出以下观点:出口和投资一样,会增加国民收入;进口则相反,是国民收入漏出。因此,其结论是一个国家通过贸易顺差所获得的收益与贸易顺差量成正比,与对外贸易乘数成正比。
4.“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理论
英国学者罗伯特逊(1937)首次提出“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主要着眼点在于阐述后进国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增长带动本国经济增长。纳克斯对罗伯特逊的学说进行了补充和发展,认为出口增长是通过提高进口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规模效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淘汰效率低下企业、吸引国内外投资、刺激加工工业或附属工业以及交通运输、能源等部门的发展等途径来带动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家刘易斯(1954)也论述了二元经济条件下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他提出了二元经济模型,把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划分为资本部门和非资本部门,对外贸易必然会增加对资本部门产品的出口需求和对非资本部门的进口需求,由此引发资本主义部门利润和积累的增加,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5.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其他理论
新贸易理论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和赫尔普曼(1979)认为,国际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渠道,一方面源于贸易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了本国生产的增加和生产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来源于国际贸易可以通过促进国内资源在物质生产部门和知识产品生产部门之间的要素优化配置,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新增长理论的代表者罗默、卢卡斯(1985)等将技术进步和创新内生化,认为国际贸易可以通过“技术外溢”和外部刺激促进一国的技术变动和经济增长。新兴古典贸易理论的代表者杨小凯(2000)认为,通过引入交易效率的概念并利用超边际分析方法,可以发现随着交易效率的改进,需要更大的市场与之相适应,国际贸易从而成为交易效率改进的必要,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
6.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早期的国外学者一般运用较简单的实证方法得出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如Michaery(1977)、Balassa(1978)、Feder(1983)、Jung和Marshall(1985)、Moschos(1989)、Sachs 和Warner(1995)、 Mcnab和Moore(1998)等人利用跨国家的横截面数据或单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出口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做回归分析得出这一结论。其中,Michaery(1977)和Balassa(1978)用生产函数模型检验了出口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假设,认为出口可以通过对资源的优化分配、充分利用和技术转移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因此,他们的研究都得出了“外贸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而Bhagwati(1988)、Kunst和Marin(1989)的实证分析表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作用,其中Bhagwati 指出,对外贸易带来收入增加,收入增加又促进了对外贸易,两者间存在一个“良性循环”。
其后,许多经济学家开始尝试运用多种定量方法和技术来分析两者的关系,如Barroetal(1992)、 Coe和Helpman(1995)、 Jordan Shan(1998)、Lawrence(2000)、Connolly(2003)和Jakob(2005),他们在不同层面上得出了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近年来,国外在这方面最有影响力的研究结论来自哈佛大学杰弗里·萨赫和安德鲁·华纳,他们经过研究发现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实行开放经济的国家的年经济增长率是实行封闭经济国家的多倍,IMF、世界银行、OECD及其他一些机构经常引用这一结论建议发展中国家开放其经济。
(二)对外贸易阻碍经济增长的研究
尽管对外贸易的积极效应很大,但许多发展经济学家从发展中国家经济现实出发,批评了传统贸易理论的静态性、简单化倾向,提出对外贸易不利于经济发展,尤其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这一结论以劳尔·普雷维什(1949)的“中心—外围”理论和巴格瓦蒂(1958)的“贫困化增长模型”为代表。劳尔·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认为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地带,中心控制外围,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附于中心国家,在此基础上他从对外贸易会加剧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恶化,对外贸易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和资源配置等角度论证了其结论。而巴格瓦蒂(1958)的“贫困化增长模型”论证了在极端条件下,由于贸易条件的严重恶化,经济增长的结果反而可能使经济福利恶化,从而会使发展中国家陷入贫困化增长的陷阱。
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出口结构单一、出口供给弹性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确实出现了所谓的“福利恶化型增长”。如Findlay(1984)通过动态的李嘉图模型,Rodrik(1999)通过内生增长理论都得出了国际贸易减少经济增长速度的结论。
(三)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起中性作用的研究
这是贸易折中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既承认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某种共生性,同时又提出了一些尖锐的现实问题。这一理论以欧文·克拉维斯(1970)为代表,他指出,一国的经济增长主要由国内需求决定,在把国内资源转化为既能用于投资又能用于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过程中,国际贸易只是这种国内机会的延伸,即外部需求只构成了对经济增长的额外刺激,并且这种刺激作用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影响,从而得出对外贸易既不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也不一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结论。这种贸易“侍女”论后来被许多西方发展经济学家所接受,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Mccombie和Thirlwall(1999)、Helleiner(1996)、Bleaney(1997)等人的研究表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一般只起着相当程度的作用,而非发动机的作用。Jung和Marshall(1985)、Chow(1987)、Dhawan和Biswal(1999)分别利用VAR模型对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年度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并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二、国内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进出口贸易一直被视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和“马车”,国内的很多学者就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从多个层次和不同角度做了大量的研究,而且结论也不尽相同,主要存在两类观点。
(一)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1.从全国的角度论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这方面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上的研究来看,李文(1997)、欧阳北松(2004)、万金金和谢进孝(2006)、周慧君(2008)等都认为进出口总额与GDP有较强的相关关系,郝雁(2005)、兰宜生(2006)、吴汉嵩(2008)、张丽峰(2010)等的研究表明了进出口与经济增长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进出口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李文(1997)、沈程翔(1999)、赵陵(2001)、石传玉(2003)、利余剑(2005)、郑晶(2006)、姚树洁(2007)、王凯(2008)等运用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对我国不同时期的外贸和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出口增长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明显拉动作用的结论,而刘晓鹏(2001)、梁碧波(2004)、陈华(2005)、黄凌莹(2008)、李小平(2008)等的研究结果显示进口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方面的研究来看,魏巍贤(1999)采用协整分析和方差分解法得出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31%的贡献。董秘刚(2000)利用1978~1998年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二者的相关系数达到94%以上,表明对外贸易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林毅夫、李永军(2001)利用联立方程组模型测算出外贸出口每增长10%就能推动GDP增长1%。除此之外,沈利生(2004)采用投入产出模型、邹正方(2006)采用Feder模型都得出了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3)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来看,张二震(1994)从国际贸易的竞争效应、市场扩张效应、激励创新效应、加速资金积累效应、经济结构变动效应、人员的交流、文化传播和思想交换的效应等方面探讨了其促进经济发展的机制。胡均民(2002)在新古典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经济增长的扩展模型,将对外贸易作为促进一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引入生产函数,并得出了贸易加速经济增长的回归方程式。殷德生(2004)强调了知识积累对一国的贸易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认为贸易有利于提高知识的积累水平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此外,佟家栋(1995)指出, 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来源于良好的产品结构的选择和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熊启全(2005)从进口增加国内供给,突破经济发展的供给约束、通过技术和知识外溢、有利于有效的制度、有利于推动出口的增长等几个方面探讨了进口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张远鹏(2005)从进口带动出口、稳定物价和保证资本积累的角度解释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2.从区域的角度论证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李浩、张天顶(2006)运用大陆28个省区(除重庆、海南、西藏外)1984~2004年的数据,采用Panel Data模型对外贸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开放的对外经济政策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并且发现这一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对于中西部地区来说,促进作用更大。
张灿亭(2006)利用江苏省1985到2004年的相关数据研究发现,江苏省的进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经济的增长和进出口是同向变化的,进出口的增长同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冷眉和费方域(2006)、陈元刚(2007)、白雪飞(2007)利用协整理论对上海市、重庆市和辽宁省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在这些地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郑晶(2006)、胡勇(2008)分别通过建立模型,发现广东省和浙江省的出口会显著地促进经济增长。
(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
从全国的角度看,包群和许和连(2003)、张立光和郭妍(2004)对我国的贸易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要素投入的增加,相对而言外贸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黄新飞和舒元(2007)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贸易开放度的提高并不会直接带来长期的经济增长,因此单纯依靠贸易的增长很难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尹翔硕等(1997)、赖明勇等(1998)将国民生产总值分为出口产业部门和非出口产业部门,并通过简单线性回归分析得出出口贸易对非出口部门和整个经济增长并没有明显推动作用的结论。杨全发、舒元(1998)运用Balassa和Feder等人建立的模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彭福伟(1997)、张小济(1999)、宋少华(2001)通过对我国不同时期的出口与GDP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我国的净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度较弱,出口对经济增长并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孔群喜(2006)、肖琼琪(2009)、胡善磊(2011)分析了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认为进口对经济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三、研究结论
通过对关于“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第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已经被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所证明,但对于资源禀赋差异巨大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这一结论的成立是有条件的。发展经济学者所倡导的贸易保护理论也告诉我们,在发展中国家贸易带动经济增长是有条件的,需要政府出面制定相关的贸易政策导向措施(如关税、配额等措施),消除对内和对外经济增长中的各种扭曲,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否则可能会恶化本国贸易条件,从而产生“贫困化增长”。因此我们可以说,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
第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实践也表明,一国在制定其对外贸易政策时,既要考虑资源、要素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获得的利益和国际分工利益等静态贸易利益,也要考虑长期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和制度创新等动态贸易利益,协调好短期贸易利益和长期经济发展的利益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盲目地实行自由贸易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对外贸易的积极作用。
第三,研究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对我国来说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一方面,我们在看到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促进作用是建立在一种粗放型的外贸发展方式上,如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及国际贸易的核心竞争力仍不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福利的有效提高,使得经济在长期发展中有出现“相对贫困化增长”的可能,因此未来我国应实现外贸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而使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目标迈进。另一方面,我们在发挥外贸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时,一定要处理好内需与外需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受金融危机、欧债危机、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等众多因素的影响,面临着下行的压力,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弊端的体现,因此未来我们在重视对外贸易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国内消费和投资,协调好“三驾马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做到内外发展的平衡,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过高的现状,从而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1]Helpman,Krugman. 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M].Cambridge:MIT Press.MA.1985,p43-73.
[2]Grossman,Helpman.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M].MIT Press,1991,p24-46.
[3]Bhagwati,Ramaswami. Domestic distortions,Tariffs and the theory of oftimum subsid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63,(1):2- 13.
[4]杨正位.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林毅夫,李永军.出口与中国的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3,(3):779-794.
[6]沈坤荣.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3,(5):32-40.
[7]欧阳北松.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4,(11):96-99.
[8]高 峰.我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国际贸易问题,2005,(7): 5-9.
[9]耿协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J].国际经贸探索,2005,(7): 4-8.
[10]万金金.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2008,(7):60-62.
[11]张世晴,陈文政.进出口总额与GDP增长的联动关系[J].财经科学,2009,(12):92-98.
[12]商务部研究院课题组.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战略抉择[J].国际贸易,2010,(1):4-9.
[13]张丽峰.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0,(6):103.
责任编校:张 静,罗 红
2013-04-28
张东阳,男,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
F740
A
1007-9734(2013)04-0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