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亚健康干预解析※
2013-01-31张冀东何清湖孙贵香
张冀东 何清湖 孙贵香
(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 410007)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治疗型逐渐过渡为预防型,亚健康引起了医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我国人口15%属于健康,15%属于疾病,70%属于亚健康,亚健康人数超过9亿。亚健康问题成为目前医学界凸显的严重问题之一[1]。
由于亚健康具有既可向健康逆转,又可向疾病发展的特点。向疾病转化是亚健康发展的自发结果,而向健康逆转则需要及早采取干预措施。中医药在干预亚健康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运用“治未病”思想、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论为防治亚健康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并且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2-3]。
1 “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指导亚健康干预的主要理论之一。“治未病”的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其概括起来大致包含四方面内容[4]:①未病先防:《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正反两方面强调了治未病的重要性,要注意未病先防。②治病救萌:《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谓“未发”,实际上是已经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时期症状较少较轻的时期。及早干预,将疾病止于萌芽状态。③待衰而刺:《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对于病情猖獗的病证,要避其猖獗之势,选择适当的时机。④既病防变:《素问·玉机真藏论》:“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既病则要防止疾病传变,亦谓之“治未病”。
现在,“治未病”的思想已发展成熟,形成了未病学的理论体系。“未病”的概念分为四种状态: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欲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治未病”的内涵包括:①未病养生,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渐;③已病早治,防其传变;④瘥后调摄,防其复发。而亚健康的概念则相当于“未病”中的潜病未病态和欲病未病态的范畴。
2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其主要体现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三个方面。
2.1 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人体的各个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在生理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中医理论认为,健康的状态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因此,阴阳的失衡是导致亚健康的根本原因。因此中医对亚健康的干预需“法于阴阳”,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在整体水平上对机体进行调节,使之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都是中医学整体观念的干预原则。
人体是形神统一的整体。形是神的载体,神为形的主宰,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与神的平衡统一是人体健康的前提[5]。因此中医理论强调形神共养以养生防病,形神共调以康复治疗疾病。在亚健康的干预方面,要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加强体育锻炼,以养其形,使形健而神旺,又要“恬淡虚无”,调畅情致以养其神,使神清而形健。
2.2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自然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生理病理变化,因此要重视外界自然环境与人的身心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人只有依靠自然界才能生存,也必须遵循自然界的规律以维持健康。
亚健康的中医干预要求随四时的阴阳消长规律进行,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生气通天论》:“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对自然界的异常变化,要及时规避,防止受伤害,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避虚邪”,《素问遗篇·刺法论》:“避其毒气”。除此之外,阴阳的盛衰消长在一天之内也有相应变化。《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人体气血也随阴阳二气的盛衰而有规律地循行于经脉之中,因此,根据“子午流注”的理论,按日按时取穴针灸能有效地调理气血,协调阴阳以达到干预亚健康的目的。
此外,地域环境的因素也是影响人体身心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东方傍海而居之人易得痈疡,南方阳热潮湿之地易生挛痹。不同的地域环境会产生不同的疾病倾向。对亚健康的干预也要针对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要选择适宜的地理环境,充分利用大自然提供的各种条件,适应自然环境并积极主动地做适当的改造,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
2.3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及疾病谱的变化,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环境因素也成为干扰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中医学中“天人一体观”的体现。这里所谓的“天”不仅包括了自然环境因素,还包括了社会环境因素。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亚健康的干预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3 辨证论治理论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定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亚健康是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标准[6]。由于亚健康无法达到现代医学疾病的诊断标准,因此西医学针对亚健康尚无有效的治疗手段。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对亚健康的临床表现进行全面收集,对其进行中医证型的辨析。根据中医辨证结果,进行内服法、外治法、针灸推拿、传统体育疗法等综合干预。
根据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亚健康的中医常见证型包括了:肝气郁结证、肝郁脾虚证、心脾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肺脾气虚证、脾虚湿阻证、肝郁化火证和痰热内扰证。
4 “三因制宜”的干预原则
“三因制宜”的干预原则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治疗上的体现。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时令气候、地理环境、体质强弱、年龄大小等。因而在治疗上须依据疾病与气候、地理、病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制定相适宜的治疗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在对亚健康进行干预时,必须根据这些具体因素做出分析,区别对待,制订出适宜的干预方法,即所谓因时、因地和因人制宜。
4.1 因时制宜 根据时令气候的节律特点,来制定亚健康的干预措施,即为“因时制宜”。 《灵枢·岁露论》曰:“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季节更替,日月昼夜更替都可影响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对人体的生理活动与病理变化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4.1.1 季节因素 四季气候的更替对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影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出人体“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如以季节气候而言,“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五脏与五时之气是相互通应的,如心通于夏气,肺通于秋气,肾通于冬气,肝通于春气,脾通于土气。故亚健康的干预应遵循“应春温之气以养肝,应夏热之气以养心,应长夏之气以养脾,应秋凉之气以养肺,应冬藏之气以养肾”的原则。
4.1.2 月令因素 以月令而言,《素问·八正神明论》云:“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虚,形独居。”并据此而提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的调理原则[7]。月之盈亏与人体的气血变化密切相关,因此亚健康的中医干预时,针对阳盛证的人,月盈之时应加强泻实之力,月亏之时对阴虚证的人要加强补虚之功。具体干预时,在针灸及女性亚健康而导致的月经问题的干预中较为常用。
4.1.3 昼夜变化因素 《素问·金匮真言论》指明人体中阴阳二气也是晚上阴渐长而阳渐消,至“子”时为阴最盛而阳最弱,以此时为转折,之后阳渐长而阴渐消,至“午”时为阳最盛而阴最弱,之后又转为阴长阳消,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形成了人体阴阳昼夜盛衰的正常生理变化节律[8]。此外,某些亚健康证候,如阴虚的午后潮热,湿温的身热不扬而午后加重等也有日夜的时相特征。因此,对于亚健康的中医干预应当在不同的时间实施。
根据子午流注的理论,中医认为人体中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不同的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因此,亚健康的中医干预方法也要根据不同时刻不同经脉的气血盛衰进行调治。
4.2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制定适宜的亚健康中医调理措施,即为“因地制宜”。不同的地域,地势高低,气候水土各异,因此,长期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就有不同的体质差异。加之不同地区的人生活方式、工作环境不同,因此不同地区人群亚健康的中医证候特点也会有所不同[9]。此外,不同地区的地质水土状况不同,不同地区人群会有不同的地方病发病倾向,如地方性甲状腺肿、大骨节病、克山病等疾病倾向。因此,不同地区亚健康人群的中医干预措施要根据不同地域的亚健康证候分布特点及体质类型进行调理。
4.3 因人制宜 清代徐大春的《医学源流论》有云:“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及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人异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体特点,根据不同的人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定亚健康的中医干预原则,即为“因人制宜”。
4.3.1 年龄 不同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反应各有不同,所表现的亚健康中医证候也有所差异。如青壮年气血旺盛,脏腑充实,则亚健康的中医证型多实证,干预方法多为泻实,且力度可稍大。而老年人则多气血虚衰,脏腑功能低下。因此,亚健康中医证型多为虚证,干预方法多为补虚,或攻补兼施,但力度要稍缓,重视培补正气。
4.3.2 性别 女性由于月经、带下、妊娠等特殊生理特点,相比于男性,女性亚健康的中医证候特点也有所不同。女性在生理上以血为本,以肝为先天。月经的产生,肾起主导作用,与肝、脾关系尤为密切。《傅青主女科》谓“经本于肾”,“经水出诸肾”。肝血下注冲脉,司血海之定期蓄溢,参与月经周期、经期及经量的调节。而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主中气,其气主升,具有统摄血液,固摄胞宫之权。带下属阴液,与脾肾关系密切。女性阴血流失,使肝、脾、肾多虚证,气血生化乏源。因此,与男性相比,女性多虚证。男性在生理上则以精气为主,以肾为先天,干预方法宜在调肾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情况而调整。
4.3.3 体质 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10]。不同的偏颇体质对不同的外感邪气有不同的易感性,且不同偏颇体质有不同的寒热“从化”的倾向。如气虚质常因一身之气不足而受外邪侵入,不耐寒邪、风邪和暑邪。阳虚质者易感寒邪湿邪为病,且易从阴化寒。因此,针对不同的偏颇体质特点,灵活地采取不同的亚健康干预措施。
三因制宜的干预原则,体现了中医干预亚健康方面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应用中的原则性和灵活性,对不同人群的复杂的亚健康类型的干预更具有针对性。
5 总结与展望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及在其指导下的“三因制宜”的干预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在干预亚健康方面的特天独厚的优势,为亚健康干预的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但目前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还处于较初级的阶段,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医亚健康理论,规范中医干预亚健康状态是今后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1]孙涛.亚健康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105-110.
[2]李万林,黄靖字.亚健康状态中医学干预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6):254-257.
[3]王彦晖,何宽其.中医诊治亚健康状态的优势[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7(22):473-475.
[4]孙涛,何清湖.中医治未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13-225.
[5]孙贵香,郭艳幸,何清湖,等.平乐正骨形神统一平衡论——平乐正骨理论体系之平衡理论研究(五)[J].中医正骨,2013,25(1):66-69.
[6]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2.
[7]吕翠田.“三因制宜”在亚健康防治中的体现[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届中医方证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93-97.
[8]潘振彬.《内经》阴阳昼夜节律临床应用[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内经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310-312.
[9]沙塔娜提,孙红友,周铭心,等.环境地理因素与亚健康状态的关系初探——西北燥证背景研究[J].新疆中医药,2006,24(4):74-76.
[10]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