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绝对”定中式结构的两种用法
2013-01-31孙沛
孙 沛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绝对”的定中式结构最近几年表现比较活跃,新的搭配方式层出不穷,与原来的状中式结构互相交错呼应,让人觉得既陌生又熟悉。如绝对男友、绝对100、绝对唱响、绝对诱惑、绝对达令、绝对武力、绝对计划等等。关于这一现象,上海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的张谊生教授在《“绝对X”的功能扩展与错位兼容》一文中有较为全面的论述。本文将专门讨论其中的定中式结构,深入探讨新旧两种搭配方式的异同。
一、“绝对”的用法
“绝对”在现代汉语中的标准用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形容词,二是副词。作形容词时可以充当定语、谓语以及补语,充当定语时即本文所要讨论的“绝对”定中式结构;作副词时可以充当状语。在吕叔湘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中有非常明确的说明:
绝对——
【形】无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跟“相对”的意思相反);完全。
用在名词前,作定语。占有~(的)优势|反对~(的)平均主义|没有~(的)真理|~高度。
作谓语。“绝对”前常加“太、很”等程度副词。你这么说未免太~了|他看问题很~,好像真理永远在他手里。
作补语。话说得过于~,恐怕不太好|这一点你说得太~了。
可用在“是···的”格式中。运动是~的,静止是相对的|纯是相对的,不纯是~的。
【副】表示肯定、坚信。
用于肯定句,常和助动词配合使用,作状语。他既然说来,~会来|不懂装懂的人~要露馅儿的|这~是个误会。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面,作状语。~服从指挥|~禁止买卖人口|~干净|~正确|在这里休息~舒服|~没蚊子。
排除任何可能性。用于否定词前,加强否定,作状语。我~不会胡说|伤势不重,~没有生命危险|你不去,他也~不来|路窄人多,行车时你~不能和司机讲话。[1]
本文所要论述的就是第一类中的第一条,即形容词性的“绝对”作定语修饰名词,本文简称为“绝对”的定中式结构。从《现代汉语八百词》的举例中可以发现,“绝对”作定语所修饰的名词都是具有可量度性和可描写性。针对这一点,第二部分将做具体分析。
二、传统的“绝对”定中式结构
张谊生教授的《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一文强调名词的语义基础是副词加名词结构产生的动因。[2]本文的论述就是从这一点出发,重点探讨名词的语义基础在“绝对”定中式结构两种用法中的体现。首先,对于传统的“绝对”定中式结构,[2]本文参考了张谊生教授在副词加名词结构的分析中对于名词的分类方式,认为“绝对”修饰的名词主要具有量度义和描写义。
先看两组例子:
A:
华商基金:震荡市下求绝对收益(河北经济日报.2011.1.31)
华商稳定增利债基拟任基金经理张永志:配置债基追求绝对回报(2011.2.21)
国投瑞银分红绝对额领先(中国证券报.2011.2.10)
B:
每日运送8千万 兔年春运进入绝对高峰(中广网.2011.1.30)
2011年寿险格局难改?分红险仍唱绝对主角(解放网.2011.2.13)
奚志康称朱骏是申花绝对主力 幽默问答笑翻球迷(体坛网.2011.1.24)
这两组例句体现的都是“绝对”作为形容词的定中式结构。A组中的“绝对”所修饰的名词含有一定的量度义。这要求名词本身就具有可量度性,在量度方面有着多种不同的层次。因此,也应当可以前加其他表量度的形容词,如“顶级、最大、相对、中度、一般”等。B组中的“绝对”表示所修饰的名词含有一定的描写义。这要求名词本身具有可评价性,可以被赋予人们的主观认识。因此,也能够被其他描写性的形容词修饰,如“真正(的)、完美(的)、完全(的)、地地道道(的)”。需要注意的是,这一部分的分类存在交叉的地方。以“高峰”为例,高低是可量度的,但是高峰和高度还存在一点区别,就是“峰”这一语素典型地体现了可描写性。量度义主要体现的是其理性义,而非内涵义,描写义体现的则是内涵义,所以下面我们将重点探讨B组的传统结构和新兴结构的代表性特征。
三、新兴的“绝对”定中式结构
我们所说的新兴的“绝对”定中式结构就是“绝对”所修饰的名词不具有A组和B组中的名词所包含的量度义和描写义。这些别样的“绝对”定中式结构大量出现在电视剧、电视栏目、畅销书和网络游戏等的名字以及各种媒体报道的标题中。其中,名词所指称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有标新立异、追求时尚和吸引眼球的功效。虽然这些新兴结构中的名词都不符合可以被量度和被描写的条件,但许多搭配都为大众所认可,有的甚至已成为专有名词。
那么,为什么这些名称能够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我们不妨以传统的“绝对冠军”和新兴的“绝对伏特加”为例进行具体的分析:
方程式赛车是一项非常科学和严谨的运动,顶端是F1,基础是人人都无法绕过的卡丁车。舒马赫、塞纳、哈基宁都先后是卡丁车的全球绝对冠军。(《江腾一从A1到F1飞一般梦想》中国体育2005.12.12)[3]
绝对伏特加 身世迷离的高纯烈酒(凤凰时尚.2010.5.5)
表面上看,两个“绝对”都是作形容词修饰名词,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名词。刘茁在《范畴化与原型理论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解释能力》一文中指出,带有形容词语素的名词更容易进入“程度副词+名词”的结构。名词具有理性义和内涵义,形容词语素的存在更加强调了名词的内涵义。同样地,这一点也能够说明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形容词与其他类型的词相比被赋予了人们更突出的感情色彩。在“绝对”的描写性传统结构当中,“绝对”作为定语要对名词进行描写,同时对名词的身份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就是名词本身必须要具有可描写性。因此,带有形容词语素的名词自然而然地更受“青睐”,如“高峰”“主角”“优势”等。下面具体来看本例,“冠军”一词虽然本身没有直接含有形容词语素,但它是具有可描写性的,而且也具有较为浓烈的感情色彩,被“绝对”修饰是直接揭示了其内涵义,突显名词的区别性特征。而“伏特加”一词与“冠军”不同,被“绝对”修饰是人们联系语境通过联想,提取出了它深层的特定的内涵义(比如,身世迷离、高、纯、烈;人们可以联想到其秘制的酿造工艺、独特的口感等)。因为“伏特加”一词本身不带有形容词语素,它主要体现的是理性义,被“绝对”修饰就需要语境的干涉。刘茁在《范畴化与原型理论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解释能力》中也提到,专有名词一般并不具有多少内涵义,与“程度副词”搭配要同时依赖社会语境和语言语境。从本文所列举的例子来看,“绝对”的新兴结构更多是依赖语言语境。比如,“身世迷离的高纯烈酒”就直接交代出了“绝对伏特加”的内涵义。又如:
西安是个有气质的城市。贾平凹的小说和张楚的音乐都给这个城市涂上一层颓废的味道,而但凡到过西安的人,首先都会被它高大雄浑的城墙和箭楼震撼,继而被西安人热情豪爽的性情感染,最后被花样繁多的小吃征服。(《西安比北京幸运,绝对西安:书院门》)[4]
标题中的“绝对西安”其实就是总结了文中所描述的西安建筑的高大雄浑,西安人性情的热情豪爽,西安小吃的花样繁多。由此可以看出,“绝对”的新兴结构是凸显了名词的交际性特征,同时也能够引起人们更丰富的联想。
这些特定用法中的名词既有专有名词,也有普通名词。前者强调所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特性,后者则是强调在一般特征之上的具体特征,是突出所指事物异于一般属性的特定个性。如:
朱德庸用一贯幽默诙谐的画风和文字描绘出了小孩眼中的世界,以及小孩世界和大人世界的拉拉扯扯,展现了六个古灵精怪、各具特性、出人意表的“绝对小孩”的“绝对生活”。(新浪网文化读书频道)
“绝对小孩”中的“小孩”虽然也含有形容词语素,但是整个结构强调的不是“小孩”的“小”的内涵义,而是“小孩”的古灵精怪、各具特性和出人意料。因此,在语言语境的参与下,人们不会产生和“绝对冠军”“绝对主角”“绝对高峰”一样的理解。而“绝对生活”由于系普通名词,也缺少形容词语素和可描写性,所以单独来讲比较生硬,不过在上文语境的铺垫之下就显得自然得多。在众多新兴的新用法中,不论是作为专有名词的“伏特加”“西安”,还是作为普通名词的“小孩”“生活”,人们体会到的是:对于名词所指称的事物,“绝对”强调的是它们异于同类的独特个性。比如西安这座城市还有历史悠久的特点,小孩也有乖巧可爱的特点。因此,“西安”和“小孩”两个名词具有多种内涵义,而它们在“绝对”的新兴用法中只是提取了其中某几个特定的内涵义。
“绝对伏特加”是品牌名称,“绝对小孩”是漫画书名,这些固化的专有名称当然是为了迎合人们青睐新事物的审美倾向,但是下面这些新兴用法是更加典型用途更加广泛的:
《一场让你了解李宇春的绝对演出,绝对不能错过》2006年6月22日西祠胡同
《看竞技不止看成绩是中国运动员的绝对任务》2005年7月25日《中国青年报》
这两个屡见不鲜的例子就能从普遍意义上说明上面的论述。“演出”和“任务”本身都不包含形容词语素,也不可以被量度,被“绝对”修饰正是突显其特定的内涵义,并和实际语境密不可分。前者强调演出的不容错过性,而且下文也有“绝对不能错过”的呼应,后者则是强调任务的重要性。当然,也不是任何名词都能进入“绝对”的新兴结构。刘茁《范畴化与原型理论对“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解释能力》论及了抽象名词表示性质的内涵义最强,只有指称义没有内涵义的名词无法进入副词加名词结构。那么,从本文所涉及的例证来看,“生活”“演出”“任务”“计划”“武力”“诱惑”等都属于抽象名词,而目前来看,以指称物为主的普通名词在“绝对”的新兴用法中就极其少见,如“绝对马路”“绝对衬衫”“绝对公寓”“绝对牛奶”……似乎也遵循了上述规律。但是,不能够排除社会语境对新型结构的持续影响,而赋予某些名词特定的临时的内涵义。因此,对于究竟哪些词能够进入哪些词不能够进入,尚且有待进一步考察和研究。
本文着重从“绝对”定中式结构中名词的语义基础出发,来分析其传统和新兴的两种用法。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之所以出现新的用法不仅仅是由于名词意义的多样性,更与社会语境和语言语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正是多重因素催生了众多新兴用法,只不过根源仍旧在于名词本身的语义基础。也就是说,新兴用法出现的动因即是人们临时赋予了名词以感情色彩,提取出其隐藏的某些特定的内涵义,而和本身就带有形容词语素和感情色彩的名词不同。这也是“绝对”的传统和新兴两种用法的根本区别之所在。同时这也说明,众多“新兴用法”都可以从原有的语义基础找到解释的渠道,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为“活用”。虽然有的用法尚且有待于进一步规范,但是,汉语的动态性和开放性决定了传统和新兴可以共存共荣。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张谊生.名词的语义基础及功能转化与副词修饰名词(续)[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
[3][4]张谊生.“绝对 X”的功能扩展与错位兼容 [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