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2013-01-31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年21期
关键词:师承名医老中医

李 平

论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李 平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沙410007)

21世纪,中医药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想更好地发展中医中药,最强大的动力就是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目前,中医药人才基本上经高等院校培养,但这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与此同时,名老中医的绝活面临失传,故而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壮大中医药人才队伍乃是当务之急。师承模式,既能传承名老中医绝技,又能弥补高校毕业生临床经验的不足。本文着重论述了师承模式对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如何创新师承模式,更好地服务中医药事业发展。

人才培养;师承模式;中医药;名老中医

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和壮大是已上升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而中医药的发展、壮大,最关键在人才,人才强,则中医药事业强,人才弱,则中医药事业弱,师承教育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中医药高端人才缺失 名老中医绝活面临失传

多年来,经过各大中医药高校的努力,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但“中医博士不会用中医治病”等现象也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而普遍存在。同时受中医药教育成本高,人才培养周期长等因素的影响,中医发展面临缺乏中青年高端人才这一难题,未来学科带头人将可能出现断层,而名老中医技能又面临失传。据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国家命名了30名“国医大师”,命名不到1年就有5位辞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五”时期认定的108名“名老中医”,目前已去世22位,就连“十一五”认定的102位中也有8位去世。而掌握了疗效明显的“秘方”“偏方”的传统民间老中医因现行执业资格认定和传承手续办理等规定的影响,传承形势更为危急。因此,国家提出大力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希望通过师承这一中医药人才特有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更多高端人才,带动中医药人才库的壮大,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2 师承模式有利于传承名医学术思想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

中医药的发展,是中医人经过几千年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古代有国医馆,是国家级名中医聚集的地方,在各个地方有地方名中医,在他们身边都聚集了不少弟子,这种中医人才的网状结构,对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回顾历代医药名家的成长轨迹,可以看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世家传承 从古至今,不少优秀的中医人才出身中医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在幼年或少年时期就开始接触中医,不仅在父辈指点下接触、研读医学经典,同时陪同父辈坐诊,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一模式最大优势在于,能将名中医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传承,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不利于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壮大。家传模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范围缩小了的师承模式。

2.2 院校教育 经过50年的发展,中医学教育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多专业的教育体系,中医药教育由以传统的师承教育为主发展为学校教育为主,为中医药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1]。这一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人才的批量生产,有利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普及。但现行的中医教育缺乏中医特色,中医教材改写的速度越来越快,寿命越来越短,中医基础理论中掺杂的牵强附会的西医学诠释内容越来越多,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不出能用中医的思维方式和独特方法看病的医生[2]。

2.3 师徒传承 探索名老中医成才之路,除了少数完全靠自学成才者外,绝大多数得到过名师点化[3]。他们有的是从小喜欢中医,有的是因为目堵自己亲人被疾病折磨而立志从医,通过跟师学徒或名师指点以及自己潜心钻研最终成名成家。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是以临证为本,融理论教学与临证实践于一体,于学术的耳濡目染、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使弟子慢慢感悟中医的深厚内涵,以及老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4]。与此同时认真研读中医经典著作,在师承的基础上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体系。

据调查显示,许多当代名医出身在中医世家,幼得家传,后又经20世纪30年代的学校培养,师承与学校教育相结合,造就成为名医大家[5]。可见“师承”模式对培养中医药人才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创新师承模式 壮大中医药人才高端队伍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医药人才的成长环境有了很大改变,培养方式受到很大影响。更新中医药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培养能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精髓的高素质、现代化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现代化应当解决的首要问题。作为湖南省最大的中医医院,我院近年来创新师承模式,培养中医药人才已初具规模。

3.1 在全院范围内倡导崇尚名医 学习名医的良好氛围医院2012年评选出医德高尚、学术精湛、基础理论功底扎实、患者和群众普遍认可的33位名医。充分发挥名医的引领和示范作用,通过名医“德艺双馨”的榜样力量,

在全院掀起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同时积极实施“名医温暖工程”,充分调动老专家的积极性。率先在全省落实老专家在师承工作期间享受的各项政策待遇,改善老专家工作条件,并对老专家的医疗、科研、学术、社会兼职等活动全力支持和经费保证。

3.2 启动“青苗计划” 为传承名医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拓宽中青年人才培养渠道,2013年初,医院启动“青苗计划”,在院内评选出34名中青年骨干,让他们与名老中医正式结成师徒。“青苗计划”采取远期培养与近期培养相结合、重点培养和基础培养相结合,分层次、分重点的培养方式,为医院中青年骨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与条件,进一步加强了医院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

3.3 加强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的建设

3.3.1 采集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信息 系统整理分析早在2010年5月,我院就成立了“郭振球教授传承工作室”进行临诊带教、学术交流、资料整理等工作,更好地传播其“微观辨证学”等学术思想以及良好的医德医风。传承工作室负责采集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信息,进行系统地整理分析,挖掘其取得疗效的共同规律,并上升为理论著作,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更具学习性和推广性,提高医院整体临床水平。

3.3.2 梳理学术流派思想 探索中医流派传承 传承工作室负责全面梳理本流派的学术思想,探索中医流派的传承工作,培养中医学术流派的新一代传人。我院谭新华名老中医工作室是国家中医药管理确定的第一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谭新华教授创立的湖湘外科“中和”流派,倡导整体观念,重视整体治疗;强调内外并举,和其不和,内外结合治疗外科疾病,在全国极具影响力。第二代传人贺菊乔、何清湖将湖湘外科“中和”流派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第三代传人陈其华、周青、席建元等,在中医外科诸方面各有所长,他们分布在全国不同地区,这种地区间的融合,更体现了“中和”精神,也进一步扩大了湖湘外科“中和”流派在全国的影响。

3.3.3 总结名医诊疗经验 推动临床疗效提高 传承工作室不断总结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和用药特点,整理形成诊疗方案和适宜技术,研制开发院内制剂和新药,形成临床路径并推广使用。我院“谌宁生教授传承工作室”秉承谭日强学术思想,对“疏肝健脾、活血通络”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首次提出“肝郁脾虚血瘀”是慢性肝炎及肝纤维化的基本发病机理,研制了治疗肝硬化的鳖龙软肝片:并发展性提出“审因理脾”学术思想,主张在疏肝理脾基础上,针对不同病因病机,加用解毒或补肾的治法。同时强调“瘀、毒”在重型肝炎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创立“解毒化瘀汤”“凉血解毒汤”“温阳解毒化瘀汤”等治疗方法治疗重型肝炎获得良好疗效,在国内广泛应用。

中医药的现代传承从一定意义上直接决定着中医中药的发展方向。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形式的发展,积极探索更为有效的师承教育模式,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扎实、临床技能娴熟,医德高尚的中医药人才,成为了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利保障。

[1]李海波,李斌,林大勇.现代中医教育应该借鉴传统师承教育的精髓[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183-2184.

[2]曲黎敏.中医与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65.

[3]丛林.一代名医成才的基本经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6(6):402.

[4]林雪,余承云.现代中医人才师承教育培养形式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9):2355-2356.

[5]李振吉.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17.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1.105

1672-2779(2013)-21-0144-02

吴义红

2013-08-28)

猜你喜欢

师承名医老中医
“顾氏外科”师承教育融于中医外科学住培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师承授受经验谈
改进贝叶斯统计挖掘名老中医对肺痿的证候分型经验
师承与独创之美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老中医教你睡眠养生
让名医们上线
老中医
古代凤毛麟角的女名医
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