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我国体育出版业发展问题的思考*

2013-01-30曹秀玲

中国出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类图书出版业选题

文/曹秀玲

体育出版作为传播体育知识、普及体育常识和倡导体育文明的文化载体与重要阵地,伴随着近代西方的体育文化大潮涌入我国,在我国经历了40 多年以体育期刊发行为先导的酝酿准备阶段,起步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之后受国内外形势影响则走过了“停滞及式微期”与“调整及成长期”。鉴于此,本文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资料法,将研究对象划分为酝酿及发轫期(1909 ~1956)、停滞及式微期(1957 ~1976)、调整及成长期(1977 迄今)这样三个阶段,拟从纵向上审视与思考我国体育书刊出版业的发展问题,提出通过扩大出版发行规模、提升图书出版品位、调整专业人才结构等应对举措,消解当前我国体育出版存在的规模偏小、低水平重复严重、专业结构不尽合理等问题,旨在为我国体育出版业的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

一、我国体育出版业的发展轨迹

1、酝酿及发轫期(1909 ~1956)

我国体育书刊的出版发端于中西文化碰撞、新旧思想斗争的近代社会历史背景当中,随着欧美等西方体育文化大潮的涌入,一群寻求独立富强、立志挽救民族危亡的仁人志士也开始寻求增强国民体育素质的途径。近代著名的体育教育家和宣传家、中国体育报刊的创始人徐一冰于1909 年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份体育刊物《体育界》,1914 年又在上海正式出版发行了《体育杂志》,虽然刊载的内容仅限于学术、科研及教育的层面,读者的普及面还不够广泛,但作为我国近代体育报刊的先声已经显示出不凡的风姿。20世纪二三十年代后,各类体育刊物大增。如黄醒于1918 年创办了《体育周报》,所设栏目分言论、学说、研究、材料、调查、纪事、讲演、音乐、小说、汇报、通言、杂俎等,因为其趣味性、思想性颇受广大读者喜爱,应该说属于我国早期体育出版物中社会影响较大的普及类读物。除此之外,当时我国还公开发行了许多综合类体育期刊及专门性的体育科技期刊,如《体育月报》《国民体育汇刊》《体育月刊》《体育季刊》等。中国近代体育期刊的品类日益繁多,不仅涉及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的各个领域,而且覆盖中国的各个地区。其中仅专门性体育科技期刊就多达20 余种。然而,由于旧中国政局动荡不稳、读者群体不稳定等原因,也造成了当时绝大多数体育期刊发行量仅有数百份且持续时间短暂、停刊频率高的局面。虽然我国早期体育出版物特别是期刊在发行与受众面上并没有突出的表现,但这一方面受制于我国当时的整体社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在实绩上为我国体育书刊业的起步与腾飞做了必要的酝酿和准备工作。

新中国成立伊始,万象更新、百业待兴,为我国体育出版业的起步提供了安定与有利的环境。继中央人民政府设立出版总署后,政务院随即于1949 年10月下达了《关于改进和发展全国出版事业的指示》,对出版业的分工与专业化问题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直属国家体育委员会管理的体育专业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于1954 年1 月正式成立,这不仅标志着新中国体育出版业起步的新纪元,也意味着我国体育书刊出版事业正式步入有组织、有计划的发展阶段。其后经过两年努力,到1956 年,我国(内部出版物与台港澳未在统计之列——作者注)一共出版发行的体育类图书达288 种,体育图书出版单位也发展到了15 家,这一成就的取得可以说完成了我国体育图书出版业由单纯体育期刊发行的酝酿准备阶段向专事体育图书出版业起步阶段的华丽转身。

2.停滞及式微期(1957 ~1976)

我国体育出版业在步入书刊并举、在专业的体育图书出版事业方面取得重要成绩之后,包括体育图书在内的各类图书在品种、数量上都得到了持续增长,1957 年仅上半年体育图书出版品种即多达186 种,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出版高峰。但紧接着由于连续受到1957 年的“反右倾”、1958 年的“大跃进”和1966 年的“文化大革命”等运动的冲击,其中更有国家工作指导思想的失误和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等缘故,不仅使各项体育工作跌入低谷,体育图书的出版也急剧缩水下滑。根据统计从1958 年到1966 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我国出版的体育图书为683 种,而从1966 年11 月人民体育出版社被勒令停止出版图书(1972 年6 月被恢复),到1976 年“文革”结束期间,我国出版的体育图书仅为249 种,可以说包括体育图书出版业在内的各出版机构业务在这段时间处于完全停滞或半停滞状态,遭受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体育出版事业也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最长、也最深的低谷期。

3.调整及成长期(1977 迄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经过指导思想的正本清源和拨乱反正及工作重心的转移,我国体育事业与相关的书刊出版业得以全面恢复且迅速步入发展轨道。1977 年全国仅有不到10 家出版社出版体育图书32 种,到了1988 年全国则有81 家出版社出版体育图书362 种,12 年间,参与体育图书出版的出版单位与体育图书品种均大幅增加。特别是1990 年9 月围绕北京亚运会出版的体育图书大批涌现,进一步扩大了竞技体育的现实影响,也促进了我国体育类图书出版业的快速成长。这种对体育的空前热情不仅在于它能够极大地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而且由于对体育的全方位的宣传报道使得一方面体育愈来愈成为一个规模宏大、影响广泛的产业,另一方面对于体育自身的文化定位与普及提高成为体育出版人不容推卸的职责。体育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政治功能和经济功能日益被人们所认识。随着1995 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及实施方案》的颁布实施,加之我国于1993 年和2001 年的两次申办奥运会,既有力地推动了群众体育事业,又大大繁荣了体育出版,到1999 年体育类图书总规模已达到760 种。可以说体育类图书的出版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出版质量上都已成为出版业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1 年7 月13 日中国“申奥”成功,有力地推动了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题的体育图书出版业的发展,如2000 ~2004 年间出版“奥运”主题的体育图书265 种,可以说属于“奥运”主题图书集中出版时期。虽然它只占这一阶段体育图书出版品种总数的5%左右,但对社会与读者产生的影响却极为重大。像“奥运”经济、“奥运”理念的提出对于拉动中国体育的产业化步伐与深化国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认识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些有关“奥运”的知识类图书及有关北京申奥曲折经历的回忆类图书的出版也为体育图书业增添了新鲜血液。

二、我国体育出版业现状分析

1.出版实力偏弱

我国体育出版业作为普及体育知识、反映体育科研成果、传递体育最新信息、提升国民体育精神的平台,百余年来走过了发育成长、成熟增长、繁荣发展的阶段,期间也经受了几番挫折与成功的历练洗礼,尤其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取得了出版质量与数量双丰收的骄人业绩。然而,与其他门类的图书出版业相比,我国体育图书出版业依然处于散、乱、小的阶段,距离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规模化、集团化要求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我国体育类图书出版的主体可以说一直是由专业的人民体育出版社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所承担,及至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虽也有少数一些大学出版社、新成立的文艺出版社和科技出版社参与到体育图书的出版发行中,渐渐打破垄断局面,但这大多只是因为在选题与图书内容上涉及体育或者是出于对体育类畅销书的追逐。我国的体育出版目前还缺乏对体育专业分工的不同领域深入开掘,更没有做到将书、刊、报、网络传媒等结合起来打造专业集团的实践尝试,体育出版业就经济实力而言在今天仍然显得非常地薄弱,与我国体育产业化的步伐不相适应。

2.低水平重复严重

我国体育出版业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不仅缺乏总体规划,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拒绝创新,包括一窝蜂地追逐所谓的体育图书市场热点,重复出版现象严重。如体育类图书中常见的是教学类与实践指导类,这些书往往内容大同小异,而上升到对体育历史的回顾、对体育科普的关注、对体育文化精神的探讨及与体育有关的励志类图书则显得较为薄弱。因为举办奥运而围绕奥林匹克运动图书出版的大量“奥运小知识”“奥运小百科”“奥运简明史”以及“奥运人物故事”等选题也存在较严重的重复出版问题,而涉及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教育、哲学等选题则无人问津,暴露了一些出版单位在选题上存在着简单肤浅、缺乏深度、难度、匆忙拼凑等一系列缺点。当下我国图书市场上之所以高质量、高水平奥林匹克运动图书为数不多的原因也在于此。

3.出版结构不尽合理

享受垄断利润的我国体育图书出版业长期受计划经济保护,由之造成的体育出版业人才贫乏、人才结构不尽合理的后果,不但严重地制约着体育图书出版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反向影响了高校体育类专业的教学,导致高校不能主动去适应社会现实与市场的需求,合理调整培养方向。专业出版人才的缺乏造成我国体育类图书出版结构不够合理的现状,也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水平、公众文化生活的品位选择有关。在一个刚刚摆脱贫困、大多数国人仍为生计而奔忙的国度,体育文化的理念与亲身实践是很难得以更好地深入并普及的。目前我国体育类图书码洋中占据最大比重的仍然是教学、教辅类,而与之相关的小说等文艺题材、理论探索类著作都比较薄弱有很大差距。

三、体育图书出版业的应对举措

1.扩大出版发行规模

文化产业立国在当今世界范围内已然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一项国家战略,而体育图书出版业则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上的文化产业,其政府的关注度和政策的支持度应该说前所未有。尽管文化产业的发展因素尚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但是文化产业的转型与重构早已形成当下体育图书出版业发展的总趋势。我国体育图书出版业为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和新市场、新技术的要求,必须迅速做强做大,运用市场手段加速实现产业规模的扩张。我国的体育出版业应在集团化的前提下尽快摆脱既有“出版”概念中仅限于图书出版的束缚,秉持“大出版”的经营理念,顺应资源流动性与资源稀缺性同步加大的变化趋势,以图书、期刊、报纸、电子出版物为主营业务,不仅要将期刊发行纳入出版多元化经营领域,还要将电子光盘、电子书籍等相对于纸质出版物而言的数字化出版物网罗到多元化经营范围之内,以实现产业整合的规模化扩张。

2.提升图书选题品位

选题既是图书出版社编辑工作的首要环节,也是图书出版工作的坚实基础,更是图书出版社的核心竞争力之一。由于国内部分出版社在确定选题和选题策划环节上的随意性、盲目性,造成了出版社出版图书品种的杂乱无章和经营上的恶性循环。因而强化图书选题质量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图书质量则成了图书出版走出低谷、摆脱危机的路径之一。体育图书出版社在确定选题之前既要考察选题与本出版社的出版定位、出版宗旨是否符合,也要考虑本出版社出版图书是否能形成规模、形成品牌效应,尤其在选题问题上一则要根据本出版社定位确定选题,克服短期行为,以形成规模效益、创建出版品牌,二则要理性地面对竞争激烈的图书市场予以策划图书选题,挖掘潜在的图书市场的发展趋势,挖掘读者的潜在阅读需求。要有创新、有新意,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变,拓展现有图书市场的边界,开发出尚未被开发且又竞争相对较少的的崭新选题,以便能够发现潜藏在纷繁复杂现象背后的规律性东西。

3.调整专业人才结构

当下包括体育图书出版在内的整个图书出版业由于尚未实现完全的规模化、集团化和市场化目标,因而其中关于人才的培养与储备并不乐观。出版产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而人才作为体育出版单位得以继续维系自身健康发展的灵魂及核心竞争力所在,不但要重视吸引选题策划、编辑出版、体育科研等方面的人才,也要将具有突出的经营管理才能、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列入其中。在注意引进各类专业人才、提供便利条件的同时还要注重出版社原有的人才培养,正确处理“输血”与“造血”的辩证关系。在培养使用原有编辑人员上既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方面的培训,又要强化了解现代体育、理解体育内涵和提高选题开发能力方面的培训,更要增强多渠道了解国外出版信息、行业以外信息和出版发展态势方面的培训,不仅要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知识能力,而且要强化从业人员的学习适应性与思维创新性。由此努力做到我国体育出版队伍持续旺盛的创造力,在行业内部为体育出版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1]袁思成.我国体育图书出版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 2010, (5):15-18

[2]吴锋.走过百年的中国体育期刊[J].出版发行研究, 2008, (7):27-30

[3]吴文锋,马晓刚,翟从敏.新中国体育图书出版历程概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 32(4):42-45

[4] 谢小龙,傅君芳,吴文峰. 华文体育图书海外出版形势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6, 29(4):469-473

猜你喜欢

类图书出版业选题
谁是2019美国图书市场最大黑马?
试析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编辑的应对方法
新媒体在美术类图书出版中的应用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论科普类图书如何借力融媒体转型树立精品品牌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
出版业的新趋势与高校出版社专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