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成本构成项目及影响因素
2013-01-30束景丹,郭五一,张力
束 景 丹,郭 五 一,张 力
(1.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 100193;2.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市 101149)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非义务教育的高等教育,其教育成本的构成项目及影响因素逐渐成为多方关注的焦点。政府开始希望得到准确的成本信息,以核定财政拨款标准和学生的学费标准;大学校长们希望通过正确的成本信息降低办学成本,从而在高校自身发展和校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社会各界和普通百姓更是希望了解高校的真实办学成本,以判断大学收费是否太高。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它不仅是德育和智育的重要基础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完全人格的培养途径。大学生身心健康、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高校的体育教育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是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因此,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成本构成项目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通过对《中国知网》等期刊数据库的检索发现,受教育者接受体育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即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成本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研究将探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成本构成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开启这方面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关于成本、教育成本、高等学校教育成本、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成本概念的阐释
1.成本
马克思在经济学上最早对成本的本质进行了阐述。他认为,成本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生产要素的价值。[1]在现代经济学中,成本一般是指经济活动的主体在进行有目的的活动中自身耗费的本金或付出的代价。
2.教育成本
教育成本的概念,首先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维泽(John Vaizy)在其专著《教育成本》一书中提出的,他把教育经费看作是教育成本。[2]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其《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中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概念,他把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校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包括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的工资支出,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公务、业务支出,土地、房屋及其他固定资产折旧、报废和学校贷款利息等支出,但不包括与教育服务无关的学生食堂、住宿、奖学金、补贴等支出;二是学生上学的机会成本,是指学生因上学而放弃工作可能产生的收益损失。[3]此后,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教育成本进行了界定,虽然在概念表述上不尽相同,但对其本质内涵基本达成共识,即教育成本是为向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它既包括以货币支出的教育资源价值,也包括因资源用于教育而造成的价值损失,前者为实际支出成本,后者为教育的机会成本。
3.高等学校教育成本
高等教育成本的概念由教育成本衍生而成,是受教育者接受高等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是教育成本的下位概念。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高校为培养学生所发生的一切资源耗费,即高校办学成本;二是学生为上大学所支出的学费和生活费用,即个人成本;三是政府和社会将资源用于高等教育而损失的收益,即公共机会成本;四是学生因上大学接受教育服务而未参加工作所损失的收益,即个人机会成本。[4]由于在实际核算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机会成本属于理论意义上的成本,难以选取合理的标准加以计量,较难进行统计,因此,在通常的高校办学成本会计核算中暂时舍去,直接用高校办学成本来涵盖高等学校教育成本。
4.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成本
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成本是高等教育成本的下位概念,是指高校在体育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所耗费的资源价值,也同样包括上述高等教育成本四个部分的内容。但是因其所提供的体育教育服务不同于一般的文科或理工科专业,在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上、在体育器材装备购置成本和日常维持成本上、在教师的授课成本上和体教结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成本上明显要高于其他类专业,成本一般相对较高。
三、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成本构成项目及影响因素
1.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成本构成项目
(1)人力成本。所谓人力成本,就是指为了维持高校正常的体育教育活动而发生的人员支出。包括教师、教练员、教学辅助人员、行政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的工资、津贴、奖金与各种社会保障缴费等。具体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大类。直接成本即直接作用于承担教学、训练、课外辅导等提高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的主系列教师的成本。如任课教师以及教练员的工资、课时津贴、训练津贴、课外辅导津贴等各项津贴以及教师学习、考察、培训经费等。间接成本即用于为提高学校体育教育质量起管理、支撑和辅助作用的非主系列人员的成本以及体育教育受众人员的成本,主要包括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和岗位津贴、教辅人员的工资和岗位津贴、临时工工资及保险金、学生训练补助和竞赛奖金等。
(2)物化成本。所谓物化成本,就是指为了维持高校正常的体育教育活动而发生的物化支出。包括公用支出成本、场馆设施建设成本和日常维持成本、体育器材购置成本等。
公用支出成本是指高校在进行体育教育活动时用于公共管理方面的日常支出,包括文具纸张办公耗材费、电脑家具等办公设备费、电话通信费、水电暖气费、交通费、差旅费、物业管理费、办公用房租赁费、会议费、音像图书资料等经常性费用。
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成本是指高校根据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为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竞赛正常进行,建设和配备的体育场馆设施及相关的固定资产所耗费的价值。包括体育场馆房屋建筑物折旧费、体育专用设施折旧费以及其他体育教育所用固定资产折旧费。这些场馆设施是以学校筹资为主,国家拨款、社会资助、个人捐赠为辅建设而成,耗资巨大,建成后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使用周期内水电能源消耗、维修养护费用、人员开支等则更高。巨额的建设和维护费用,已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成本中最大的支出项目。
体育器材购置成本是指高校为完成体育教学业务所支出的低值易耗品的消耗性费用和购置教学用球、球网、球拍、CD机、体操垫等物资的费用。
(3)体育特长生培养成本。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创办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我国竞技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要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的意见》要求,探索与实践“体教结合”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培养竞技学习俱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运动员的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解决竞技体育的“学训矛盾”,从而减少和避免我国体育系统专业队模式培养人才过程中忽视运动员文化学习而造成的运动员片面畸形发展;可以消除运动员退役后因学历层次低、没有专业技能而找不到工作的后顾之忧;还可以解决由于高淘汰率引发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短缺问题。“体教结合”模式,是世界体育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体育未来的发展方向。[5]体育特长生培养成本,是指高校在建设高水平运动队中发生的各项支出,主要包括体育特长生的营养成本、医疗成本和运动队项目所必不可少的专用器械、装备及运动安全用品的成本。
体育特长生的营养成本是指高校各运动队学生在运动前、中、后补充膳食营养的费用。高校各运动队学生要补充运动中流失的维生素、矿物质,要修复、增加肌肉,要补充热量。要多进食深色蔬菜、优质蛋白类(鸡肉、牛肉、鱼肉等),适当补充一些碳水化合物。饮食营养是影响体力恢复的重要因素,要多吃一些高能量的食物,保证体育特长生机体的能量供应。
体育特长生的医疗成本是指高校各运动队学生在训练和比赛中运动损伤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包括常用防伤药品和手术治疗费用。在运动中容易出现损伤的部位是体育特长生身体的各关节,像膝关节、肘关节、踝关节和腕关节等,如出现关节炎症和肌腱拉伤等。专业运动员最好的护具就是绷带和胶布,还包括护腕、护膝、护踝、护腿板等,这些专业运动护具支出构成体育特长生日常训练的专用器械、装备及运动安全用品成本。
2.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成本的影响因素
(1)国家经济发展的宏观形势。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一个政党和国家政权长治久安的决胜战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2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已按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编制预算,地方财政要相应安排,确保实现这一目标”。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从整体和长远来讲,政府的投入是教育经费的主体,对学历性教育的学生收费和学校其他方面的创收只是教育经费不足的补充。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形势持续利好和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目标的实现,高校要建立透明的财务管理体系和监督约束机制,避免高等教育一边缺钱、一边乱花钱、一边乱收费的恶性循环。
(2)高校办学规模。当前,财政拨款模式下的我国高校基本经费拨付,是以在校学生人数为唯一因素,导致各高校纷纷开办人文类专业以增加在校学生人数,盲目扩大办学规模,追求财政拨款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学校没有利润考核,预算最大化是其追求的重要目标,这往往意味着成本最大化。高等学校的成本是其收入的函数,即高等学校是以收定支的,成本主要受预算的约束。“一个以预算为收入基础的机构的重要性,基本上是以它的预算的大小和人员的多少来衡量的。因此,以较小的预算和较少的人员而获得的成果就不算是成绩……如果不把预算花光,那就只是向制定预算的人——不论是立法机构还是一个公司的预算委员会——表明,可以放心地削减下一个会计期间的预算”。[6]
(3)高校管理制度、管理水平和效率。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运作的重要辅助系统,它为高等院校实现、优化其教学科研、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等职能起着重要的保障和支持作用。高校行政管理效率是高校形象及高校组织和干部的精神风貌、工作作风、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工作绩效、发展潜力的集中反映。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效率较低,存在机构繁杂、层级过多、管理方式方法不尽科学、服务意识不强、民主气氛不够、官本位意识严重、管理规章制度陈旧落后等问题。这都将导致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成本的增加。
四、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成本分担机制的建立,使高校办学成本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但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公办高校办学成本意识普遍淡薄,没有具体的办学成本核定标准,使现有的学费标准成了无本之木。
我国高校对学生所提供的体育教育服务,不同于一般的文科和理工科专业,在体育场馆建设的资金投入、教师的授课成本和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费用上明显要高于其他专业。不同学科门类、不同办学层次、不同办学水平的高校之间,标准本科生的生均培养成本存在总体差异和结构性差异。当前以生均综合定额为基础、学生人数为唯一因素的财政拨款方式过于简单,未能充分反映不同学科门类、办学层次、办学水平下的生均培养成本差异,其结果不利于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
2.建议
高校要加强高校行政管理研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从工作层面讲,在定编定岗、全员聘任基础上,要规范业务流程,提高人员素质,强化作风建设,积极改革创新。要建立并完善绩效考评和问责制,确保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高校要及时披露信息,满足社会各界和普通百姓了解、评价体育教育教学质量、体育设施基本建设和条件、体育教育成本的需要。
为加强办学成本核算,便于资料统计和会计操作,高校体育教育成本构成项目应尽可能与现行的会计制度相适应。以200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为基础,根据高校会计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重新测算标准生均培养成本,作为生均综合定额设置的基本依据。生均培养成本的准确测定是生均综合定额设置的基础和依据,在测算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科门类、不同层次高校、不同专业间办学成本的真实差异。为消除以收定支、不提倡结余的拨款模式对于测算准确性的影响,建议以二级学院而不是以学校作为测算的基本单位。
采取多因素拨款,引入除学生人数以外的其他因素。高等教育财政拨款是政府实现高等教育宏观发展目标的重要调控方式,为充分发挥教育财政的宏观调控职能,鼓励高校着力提高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引导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应把目前实行的以在校学生人数作为唯一拨款依据改革为多因素拨款。教育财政拨款过程应综合考虑多种办学成本因素,鼓励高校特色办学,抓质量,控规模。
[1]马克思.资本论(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0.
[2]John Vaizy.The Cost of Education[M].London:Allen and Unwin,1958:55.
[3]Theodore W.Schulte.The Economic Value of Education[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1963:79.
[4]李晓波,霍平丽.高校办学成本及其构成项目新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9(7):26-28.
[5]虞重干.“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6(6):79-84.
[6]袁连生,崔邦焱.我国高等学校生均成本变动分析[J].教育研究,2004(6):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