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和未来五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
2013-01-30刘树成
刘树成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市 100836)
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由超预期回落,到初步企稳回升。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经济走势如何为国内外各界广为关注。本文首先分析2012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特点,然后对学术界有关2013年和未来中长期中国经济走势的不同预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给出笔者对2013年和未来五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的分析。
一、2012年中国经济走势的特点
2012年,中国经济走势的显著特点是由经济增速超预期回落,到初步企稳回升。
1.从GDP季度同比增长率来看。2007年,GDP季度同比增长率在14%左右的高位运行。2008年第1季度至2010年第1季度,在应对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GDP季度增长率走出了一个V字形下降和回升的轨迹。到2010年第1季度,GDP增长率回升到高峰,为11.9%。随后,逐步下滑。在2010年第3季度至2011年第4季度间,曾有6个季度GDP增长率回稳在9%左右。但进入2012年后,又进一步回落,第1季度降为8.1%,第2季度“破八”,降到7.6%(上半年增速为7.8%),第3季度又降为7.4%(前3季度累计增速为7.7%),这是自2009年第2季度我国经济增长率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回升以来14个季度中的最低增幅。预计2012年第4季度略有回升,全年约为7.7%或7.8%。
2.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同比增长率来看。2007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同比增长率在18%左右的高位运行。2008年至2010年初,在应对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工业增加值月同比增长率亦走出一个V字形下降和回升的轨迹。2010年1~2月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回升到高峰,为20.7%。随后,逐步下滑。在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间,曾有19个月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回稳在13%左右。但进入2012年后,又进一步回落,4月起跌破10%,8月降为8.9%,这是自2009年5月我国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回升以来39个月中的最低增幅。9月和10月略有回升,分别为9.2%、9.6%。
3.从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来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月同比累计名义增长率在2007年至2009年初期间,大体平稳在25%左右。
2009年3月至年底,在应对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有一个突发的上升,高点在33%左右。2009年6月为高峰,达33.6%。随后,从2010年2月至2011年12月,两年内投资增速在回落中趋稳在23%~26%之间。2012年以来各月又进一步下降,8月降到20.2%的低点。9月和10月略有回升,分别为20.5%、20.7%。
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月同比累计名义增长率在2007年至2008年中期间,由23.4%上升到33.5%。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2008年7月至2009年2月,经历了一个急速的下降过程,直降到1%。随后,开始回升,至2010年5月达到38.2%的高峰。然后,增速下滑。2012年加快下滑,至7月下滑到15.4%的低位。7月至10月,基本稳定在这一水平。
其他多项重要经济指标,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月同比名义增长率、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月同比增长率、汇丰银行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制造业PMI等,2012年9月之后,均已结束探底下滑,开始出现轻微回升态势,但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
二、对2013年和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的各种不同意见
1.对2013年中国经济走势的不同预测
对2013年中国经济走势的预测,可归纳为以下4类有代表性的看法。
(1)大幅下降论。有学者提出,2013年中国经济可能面临“大底”,经济增长率可能会下降到7%,甚至大幅降至5%至6%。国际上也有学者预言,2013年后中国经济会面临“硬着陆”的风险,经济增长可能大幅放缓至5%或更低。
(2)“7时代”论。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已经进入了“7时代”,即经济增长7%将长期化,2012年第4季度小幅增长态势很难延续。
(3)超越新常态论。有学者提出,2013年中国经济将超越“新常态”,GDP增速有望达到9.3%。
(4)微幅回升论。较多学者和机构认为,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有可能回升,但回升的幅度不会很大。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课题组”(2012)预测,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将回升至8.2%。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别发布的最新预测为,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将回升至8.1%、8.2%。
2.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的不同预测
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势的预测,可梳理为以下4种有代表性的意见.
(1)6%至7%说。有学者提出,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在2015年左右将由过去10%的高速降到6%~7%的中速,降幅为30%~40%,下一个较大台阶。
(2)8%说。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以8%的平均增速,可以再维持20年。
(3)9%说。有学者预测,中国经济增长率在2014年以后将强劲反弹,以9%的增速继续高速增长15年。
(4)分阶段说。有学者分析,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在“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为8%~9%,“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为7%~8%。
经济走势越是不确定,经济预测就越是活跃,越是百家争鸣。不同意见的讨论是正常的、有益的。各种不同意见都有其理由,究竟哪一种正确,现在还很难说,要靠今后的实践来检验。这里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这里,我们主要以潜在经济增长率问题为线索,对当前与未来五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势所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因目前我们正处于国内外经济环境和经济条件复杂多变时期,五年以上更长远的经济发展问题一时还不易说清楚。所以我们这里主要探讨近五年的经济走势,这可能还比较好把握一些。
三、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过程中,上下限是否都要下移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以近两位数高速增长,现在进入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的新阶段。准确计算潜在经济增长率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而且,在宏观调控实践中这也是一个经验把握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曾根据我国1978~2009年GDP增长指数,利用HP趋势滤波法,计算得出滤波后的趋势增长率。计算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中,滤波后的趋势增长率大体处于8%~12%的区间内,即上限为12%,下限为8%。现在,当我们研究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问题时,其上下限是否都要同时下移呢?
笔者认为,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在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过程中,其上下限的下移可以不对称。在最近五年内,在宏观调控的实际把握中,可以首先将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上限下移2个至3个百分点,即其上限由12%降到10%以内,在9%左右为宜,而其下限8%则可暂时不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潜在经济增长率作为一个区间来把握,未来五年内可能在8%~9%的区间。
为什么首先要把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上限降下来呢?这是因为过去我国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速往往容易过高。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曾多次出现“大起大落”现象。“大起大落”的要害就是“大起”。实践表明,在我国,经济增长率冲出10%,就会使经济运行出现偏快或过热的状况而难以为继。从要素供给(能源、资源、土地、环境、劳动力等)约束强化,各种要素成本上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和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等因素出发,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上限首先应该降下来。
为什么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限8%可以暂时不动呢?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已难以持续,但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看,在现实经济运行中,经济增长率8%应该是一个基本底线。如果低于8%,经济运行也会遇到一系列问题和各种困难而难以持续。
其一,经济增速偏低,会影响企业的宏观经营环境。较低的经济增速,从需求面反映出市场需求疲软,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和销售,使生产能力和各种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企业利润下滑,设备投资下降,并进而影响就业的扩大。2012年1~8月,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当月同比增长率除3月外均呈负增长。9月,当月同比增速7.8%,是2012年4月以来首度由负转正。10月同比增长20.5%。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累计同比增长0.5%,是2012年以来各月累计同比增速首度由负转正。
其二,经济增速偏低,会影响国家财政收入。财政收入若大幅下降,则需要财政支持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社会保障的扩大,都会遇到困难。2012年1~10月,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速明显下降,月同比累计增长11.2%,比2011年同期回落16.9个百分点。就当月看,2012年4月、6月、7月、8月的全国财政收入当月增幅均跌破10%,分别为6.9%、9.8%、8.2%、4.2%。特别是8月,中央财政收入同比下降6.7%,是2012年内首次负增长;9月,中央财政收入再现负增长,同比下降2.4%。
其三,经济增速偏低,会给居民收入增长和人民生活带来困难。经济发展和增长是提高与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经济“蛋糕”做大了,不一定就能分好;但如果没有“蛋糕”的适度做大,也就更难去分好“蛋糕”。
其四,经济增速偏低,市场上容易产生悲观预期,不利于市场信心的稳定。
总之,在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增速太高,如冲出10%,会恶化经济结构,造成宏观经济效率损失,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难以持续;而增速偏低,如低于8%,也会恶化经济结构,造成宏观经济效率损失,不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难以持续。因此,应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速。
四、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移过程是否可以平滑化
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移是一个大幅度的突变过程,还是一个可以逐步渐进的过程?有学者提出,从国际经验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功追赶型国家在高速增长期之后,经济增长率下台阶时都是大幅下降约30%~40%。我国将在2015年左右潜在经济增长率由过去10%的高速降到6%~7%的中速,降幅亦为30%~40%,下一个较大台阶。
然而,仔细研究国际经验可以看到,不同国家因其地域大小不同、人口多少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国内外环境条件不同等,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移可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有的国家表现为突变过程。如日本,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经济增长率由原来的年均9%以上,猛降为4%左右。
第二种情况,在有的国家表现为相对平稳的渐进过程。如韩国,经济增长率由20世纪60~70年代的年均9%左右,降到20世纪80~90年代中期的8%左右,再降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4%左右。
第三种情况,有的国家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后,在一定时期随着科技发展等因素的推动,还可能重新上移。如美国,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上移。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移,社会各方面(政府、企业、居民个人等)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如果经济增长率过快、过急地下落,有可能引起经济和社会的震荡。为了避免引起大的震荡,宏观调控应力求使经济增长率的下移成为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也就是使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移平滑化。如先由“高速”(10%)降到“中高速”(8%~9%),再降到“中速”(7%~8%),再降到“中低速”(6%~7%),然后降到“低速”(5%以下)等,应分阶段地进行。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国内需求的回旋余地较大,工业化、城镇化的纵深发展有一个逐步推移的过程,人口红利的下降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该说,我们有条件使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移平滑化。特别是我国三十多年来取得了辉煌的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今后的经济发展,依然要靠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红利。
五、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过程中,是否经济增速一年比一年低
在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过程中,经济增速的波动态势将会怎样?是不是经济增速一年比一年低?笔者认为,在潜在经济增长率下移过程中,就年度经济增长率来说,并不一定是直线下落的,年度间仍会有高低起伏波动。在未来一个时期内(5年至10年左右),鉴于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鉴于我国长期以来宏观调控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应该力求使经济波动走出一种锯齿形缓升缓降的新轨迹,即一两年微幅回升、一两年微幅回落、又一两年微幅回升,使经济在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适度区间内保持较长时间的平稳运行和轻微的上下起伏波动,这既不是简单的大落又大起的“V”形或“U”形轨迹,也不是大落之后很长时间内恢复不起来的“L”形轨迹。具体说,在我国GDP增长率2010年为10.4%之后,2011年回落到9.3%,2012年预计进一步回落至7.8%左右,而2013年有可能比2012年略高,小幅回升至8.2%左右。如果2013年回升力度适度而不过高,那么,2014年仍有可能继续小幅上升。
之所以预计2013年GDP增长率有可能比2012年略高,是从中期内经济波动、物价变动与宏观调控三者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近几年来,这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变化也通过宏观调控侧重点变化的“四部曲”反映出来,即由“双防”到“保增长”,再到“稳物价”,又到“稳增长”。
“双防”。2007年,我国经济运行偏快,GDP增长率高达14.2%,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同比增长率在18%左右的高位运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同比增长率各年1~2月累计计算,下同),物价开始逐月攀升,由2007年1月的2.2%,一路攀升到12月的6.5%和2008年2月的8.7%的高峰。在此形势下,2007年12月初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双防”,即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在“双防”任务下,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则转向较为严厉的从紧的货币政策。
“保增长”。随着上述宏观调控政策的趋紧,加之2008年9月袭来的严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工业生产增速迅速下滑,由2008年3月的17.8%猛降到2009年1~2月的3.8%的低谷。与此同时,物价增幅亦迅速下降,由2008年2月的8.7%的高峰猛降到2009年2月的1.6%。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迅速扭转经济增速明显下滑趋势,宏观调控的侧重点转向“保增长”。宏观调控两大政策都转换了方向,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由此强劲带动了经济的回升,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月同比增长率由2009年1~2月的3.8%的低谷迅速回升到2010年1~2月的20.7%的高峰。这期间,2009年各月,物价按其自身惯性,继续在低位运行,有9个月处于负上涨。
“稳物价”。2009年货币信贷超常增长和经济迅速回升,滞后反应使2010年物价开始新一轮逐月攀升,连续破3、破4、破5,到2010年11月攀升至5.1%的新高。在此背景下,201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财政政策继续保持“积极”,而货币政策转为“稳健”。在“稳物价”的努力下,2011年7月物价涨幅攀升到6.5%的峰值后,又逐月回落下来。伴随物价涨幅的回落,经济增速、工业生产增速亦在回落。
“稳增长”。在货币信贷趋紧的形势下,进入2012年,物价涨幅继续回落,加之外需不振,经济增速、工业生产增速超预期进一步回落。2012年5月,提出宏观调控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一系列相关措施出台,包括扩大内需、促进消费、鼓励投资、推进“十二五”规划项目的实施、结构性减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存贷款利率等。与2008年至2010年的“一揽子”刺激计划相比,这次的刺激力度不需要那么大。如果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发生重大的意外冲击,2012年第3季度工业生产和GDP增长率可触底,第4季度有望进入小幅回升通道。目前,物价涨幅较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都有一定的适度宽松的微调空间,2013年经济增速有望略高于2012年。
[1]陈佳贵,李扬.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12年春季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陈佳贵,李扬.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刘树成.新中国经济增长60年曲线的回顾与展望——兼论新一轮经济周期[J].经济学动态,2009(10).
[4]刘树成.不可忽视GDP——当前中国经济走势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2(7).
[5]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调控课题组(执笔张晓晶、汤铎铎、刘树成).宏观调控目标的“十一五”分析与“十二五”展望[J].经济研究,2010(2).